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经常出现一些叫卖声,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这些叫喊声耳熟能详,记忆犹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些叫卖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回想起来好怀念这些熟悉的乡音的。
1、找头发换针:
挑着担子沿街串巷叫卖的货郎拿一个拨浪鼓摇着叫喊:找头发换针——。卖糖豆、木梳篦子、花头绳等小商品,全部成本也值不了几元钱。每逢听到找头发换针的叫喊声,农村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就放下手里的活计,把平时梳头时掉下的头发团成一团拿来换取针线顶针、木梳篦子,或者给闹人的小孩子换几个黄豆大的糖豆吃,大姑娘小媳妇换来二尺红头绳就十分欢喜。那时候经济不发达,农村缺少商店,“文革”时期是禁止人们随随便便的在外面低价购买,回到村里高价出售,这样做叫“投机倒把”是要被抓起来批斗的。那时农村老太太需要针头线脑也要去几里外大队供销社或者去步行去十来里的街上买,况且能够去赶集的人也不多,买这些日常使用的小东西也很难,不像今天各个村子都有代销点甚至农村超市,就是上街赶集也是骑摩托、电车,开老年车,都是很方便的。所以那时候农村这些“找头发换针”的小货郎很受人们的欢迎。
2、择狗煽猫:
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猫狗等家禽家畜,为了让猪狗养膘,避免它们因为发情而影响长膘,就需要及时择骟。择狗骟猫的手艺人就应运而生,他们被称为劁猪匠,又叫骟猪匠,经常走村串巷叫喊:“择狗骟猫——”早期他们靠步行,带着一包煽刀,行走于乡村。后来他们大多骑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攥猪毛之类,这是择狗骟猫的标记。叫喊着择狗骟猫,其实择骟猪狗鸡子的比较多。各家各户喂养的小猪有了四五十斤以上无论是母猪狼猪(即公猪)快到发情期都要择骟,想养母猪下崽的除外。择狗骟猫的手艺人确实有一套技艺,伸手抓住猪的前腿用巧劲一推小猪倒地,他迅速的用小绳子把两只前腿捆在一起,用手在小猪的后腰下抚摸比划,找出需要下刀的位置,娴熟的从腰间的刀具袋子里抽出煽刀,在小猪腰际轻轻一刀,快速的把指头伸进刀口掏出猪的生殖器官立即切除,用细绳扎紧塞进去,外面缝几针,择骟成功。那技术熟练到整个过程手疾眼快,三下五去二就完成了。赚取三五毛钱的手工费,就继续去叫喊:择狗骟猫——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喂猪的年代,劁猪是一个非常吃香的手艺,在农村很受欢迎。此后随着个人家庭喂猪越来越少,在农村沿街串巷的劁猪匠也慢慢消失了。
3、磨剪子嘞,戗菜刀:
磨剪子戗菜刀,是一门已快消失的老行当了,那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印在脑海里,令人无法忘怀。
4、苗店街收布的下乡啦
世代相传我们农村妇女纺棉花织布,一家大小穿的衣服,盖的被子,铺的单子都是靠主妇织布。织出的白布必须经过染坊的浆染成为需要的颜色才能够剪裁成衣被床单。染坊大多都在集镇上,我们这里周围集镇郝寨、苗店、兴隆一般都有染坊。那时人们上街赶集都是步行,农村谚语说:赶集上山,一去一天。是说赶集去一趟不容易。农村人们急用布料时才自己去染坊染布。染坊为了招徕生意,也常常派人下乡收布,收布的人手里拿着梆子,沿街串巷敲打梆子拉长了声音叫喊:XX街收布的下乡啦。听到叫喊声,老太太们拿出整匹的棉布,交给收布人,交代染成什么样的颜色。过几天收布的人再次下乡收布,也把以前染的布给人带来。XX街收布的下乡啦,这样的叫喊声早已消失在农村人们的视野里。
5、灌香油啦。谁灌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人们吃香油依靠油坊卖油人来村里叫卖“灌香油奥——”,人们端着芝麻,拿着油瓶子去灌油。卖油人一般都是挑着担子,一头是一桶香油,另一头是芝麻。刚出门时没有芝麻就用石头配重。芝麻换油一般是二斤半芝麻换一斤油。芝麻倒进秤盘,那是特制的秤盘下面是细钢纱的漏子,可以筛去芝麻里的杂质。那时代物资匮乏,农村人们吃油很节省,一斤香油能吃半年,做饭炒菜都是按滴滴的。我们村的光棍汉老黑,把铁丝的一头砸扁,镊弯成为一个自制的油提,往锅里放油就用油提一提一提的放,你看到他放了五六提香油,感觉不少了,其实每次只有一滴香油。谁叫那时候人们都很贫穷呢。现在为什么挑着担子卖油的绝迹了呢,因为家家户户都去集镇的榨油机作坊挤油,每次至少都是一袋子花生或是半袋子芝麻,挤出三十斤二十斤花生油芝麻油,做饭的时候就是往锅里倒的,农村人说:现在吃油像吃水一样。一般家庭一年吃的花生油、菜籽油、芝麻香油都有七八十斤,多的有上百斤。过去往锅里放油为什么不敢倒,是怕没约莫倒得多了就太可惜的。
和卖油性质一样的是卖醋的,一头是一桶醋,另一头是换来的红薯干、包谷、黄豆等,在乡村叫喊:谁灌醋——。一瓶醋三两毛钱,有的家庭也没有钱买不起,就用粮食换,红薯干、玉米、豆类等什么粮食都可以,按粮食的贵贱折价换醋。当时有一个笑话,我们附近有个叫温桥的村子开办做醋作坊,有一个卖醋的人在河里偷偷加了河水,在我们村卖醋的时候灌出来了蚂虾。醋里怎么会有蚂虾?小学生告诉大人们,我们上学去的时候看到他在河里加水了。于是温桥的麻虾醋方圆闻名。那人再来卖醋,人们见面就叫喊:温桥的蚂虾醋来了。后来他再来我们村,干脆就直接喊:谁灌醋,温桥的蚂虾醋。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买他的醋,因为温桥的醋确实很好吃。
6、玩猴哩
村子里突然响起一阵阵“嘡嘡嘡”的锣声,人们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屋里走出来聆听锣声:玩猴哩,玩猴哩,在村中央的场地玩猴哩。那时候小村子里没有什么娱乐的项目,能够看到玩猴哩,就是大家美好的文化娱乐。场地里,大人小孩围一圈,看到玩猴人牵一只小猴,小铴锣“嘡嘡”一敲,小猴子就随着鞭子所指,翻筋斗云,学犁地,蹿圈,敬礼,最让人难忘的是“小猴小猴玩一套,打开箱子戴上帽”。如今玩猴哩已经消失了,玩猴场面永远烙印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7、冰糕,冰糕,白糖冰糕,五分钱一根。
七八十年代,冰糕是稀罕物,最初只有镇上的小商店才有冰糕,5分钱一根。农村上街赶集的人们,饥渴难耐的时候能够花5分钱买根冰糕就好幸福。我们村的刘月桂偶尔上街赶集,吃了一根冰糕,感觉非常爽,她就想着得给最喜爱的小孙子海龙带回去一根,乡下孩子没条件吃冰棍太可惜,于是在回家的时候就又买了一根冰糕举着拿回家给小孙子吃,自己一路上也舍不得吃,可惜到家时却化完了。后来,卖冰糕的出现在农村。卖冰糕的人把泡沫小箱子固定在自行车后架上,在集镇冰糕批发点批发三十根五十根冰糕,到各村叫卖“冰糕,冰糕,白糖冰糕”。农村人夏天天热的时候也正是干农活的好时候,无论是在场里打麦扬场,在地里播种锄草,路边传来“冰糕,冰糕,白糖冰糕”的声音,人们喜出望外,吃一根冰糕降降温,那才叫得劲。小孩子们听到叫卖声,就闹着大人买冰糕吃,买到的欢天喜地笑逐颜开,买不到的就又哭又闹,撒泼打滚。有时候,听到卖冰糕的声音,就回家喊大人来买冰糕,出来听到叫喊声渐行渐远,小孩子就哭开了。小孩子们对卖冰糕的小哥非常亲。
8、钉锅咕噜锅
锅是家家户户一天三顿饭都离不开的炊具,过去家再穷,四壁空空总也少不了得有口锅,那是吃饭的家伙。旧中国穷人家招贼,贼人不落空,别的没东西偷,最后还要偷走锅。小时候听到的故事记忆犹新:一对懒夫妻,男人懒得不洗脸,女人懒得不刷锅。一日夜里家里招贼把锅偷走了。男人去追赶脸上被贼人砍了一刀,他不敢追了,就懊丧的回家。女人欢喜的说,贼人把锅巴揭走了。看看男人脸上的刀痕,却只是把脸上的灰砍掉了。
那时候人们买不起锅,锅漏了,口子小就钉锅,口子大就咕噜锅。钉锅师傅把锅漏的地方用钢钎轻轻地捣捣,把口子附近已经沤烂的地方捣掉,不惜把口子捣大一些。锅的内外各用一个稍大的铁皮中间钉眼,用绿豆粗的铁条一边弯成鼻双折,另一边分开铆死固定两片铁皮,再在砧子上轻轻地把铁皮铆在铁锅两边又不把锅砸坏,尽量做到不留缝隙。钉锅师傅一般还准备有一小桶和得滋润的泥,扣一点把锅钉的里外缝隙处抹上,防止有不严实的地方。钉好的锅里外都有凸起的铁皮,使用的时候需要小心,避免锅铲把它铲掉。
锅的口子大一些的,不能钉锅了,就等候“咕噜锅的”修理。咕噜锅的大多都是安徽人,一般是四五个人一班,年轻力壮,挑着化铁炉、大风箱和其它用具,大多都是铁家伙,他们的挑子走起来忽闪忽闪的,足见沉重。每到一个村子,师傅指使着大徒弟们支起化铁炉、风箱,生火花铁,要把铁块在耐火范里化成铁汁备用。小徒弟手拿一根二尺长的钢筋钎子,在村子里四处叫喊“钉锅咕噜锅”。谁家有锅要修都交给他,讲好价钱。所谓“咕噜锅”就是锅烂的地方用铁汁一点一点的补上,基本上和原来的锅浑为一体。锅烂的有巴掌大的口子,补锅师傅也有办法,用稍微小一点的锅片放在中间,四周和原锅对接补上也不多费事。
如今条件好了,谁家的锅坏了就买新的,一口新锅一般化的三二十元,质量好的百八十元都不在话下,没有人再去补锅了,钉锅咕噜锅这个古老的行当自然也就逐渐消失。
9、卖花喜团儿——花喜团儿,糯米糕,小孩子吃了不尿泡(意思是不尿湿床)。花喜团,哄小孩,又好吃,又好玩。儿时卖花喜团儿的人们这些叫卖声镌刻在那一代人的记忆里。
确实,小孩子闹人了,家长花一毛钱买一串花喜团,小孩子就高高兴兴的。那时候周围那个村子里有说唱团、宣传队,或者演电影了,就有卖花喜团的在叫卖,平时走村串户叫卖:卖花喜团啦——。小孩子们听到叫卖声,都跑出来围着小贩看,有的就闹着大人买花喜团。买到的高高兴兴,没有买到的就闷闷不乐的围着看,心里是痒痒的。
有卖花喜团的来了,家里没有钱买,小孩子们就在村里到处找烂胶单、头发换花喜团。平时老太太们梳头掉下的头发团成一团塞在墙洞里,等卖花喜团的来了小孩闹人就把头发找出来换花喜团哄小孩。
10、焦落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们社旗县岗地一般不种花生,我们这里农村的人们对于花生是很稀罕的。有小贩在村里叫卖“焦落生——”炒得焦香的花生确实惹人喜爱。一毛钱能够买一把焦落生,吃上一颗,满嘴香。卖焦落生的小贩来村里叫卖,小孩子就缠着大人买落生。如果不给买,小孩子就打滚撒泼的在地上又哭又闹。没办法大人们只好想方设法弄来一毛钱给小孩子买焦落生吃。
朋友,你还想你哪些藏在记忆里的叫卖声?每当偶尔听到,让你回想起小时候。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
作者:白金海,苗店老魏庄村白庄人,苗店中学优秀教师。写作的《山菊花》在南阳日报发表,还有通讯报道《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农民文化周》等,三十多年潜心研究远古神话,创作神话小说《大禹治水》,已经完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