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对于猫的记载大都不是从动物学的角度加以描述的,而是站在人的角度,给幼小的猫赋予了道德或文化符号。猫曾被古人奉为神物,《礼记》中说:“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古代八腊之祭中包含猫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然而猫也曾被人们视为贪欲好杀和奸猾虚伪的象征。隋唐时有令人惊恐的“猫鬼”之说。唐代阎朝隐《鹦鹉猫儿篇》说猫是“不仁之兽”。唐高宗时的宰相李义府“柔而害物”,外表如猫一样柔美,内心却阴险狡诈,史书便称李义府为“人猫”。
韩愈《猫相乳说》
司马光《猫虪传》
到了宋代,猫已从宫廷和官宦宅邸走进平民百姓之家。宋代严粲在《诗缉》中说:“熊罴猫虎,此四兽能为人患”,同时期的陆佃在《尔雅新义》中解释说:“家畜之猫尔,岂可与三者并列乎……若是捕鼠之猫则到处皆有。”可见宋时,捕鼠的家猫已是寻常之物了。
宋朝时,许多文人都喜好养猫,母猫哺食其他猫仔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于是以猫相乳为题的诗文多起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司马光的《猫虪传》。司马光是一个“猫奴”。他养了一只黑色母猫,取名虪(shù)。意为黑色老虎。实际上,这只猫很温顺,被誉为“义猫”。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离开京城到洛阳任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司马光在洛阳修建独乐园,“京洛红尘里,闭门常独居”,专心编纂《资治通鉴》,闲暇时养了许多只猫,就包括虪。
孙觌《猫相乳记》及其他
司马光作《猫虪传》之后,孙觌(dí)又写了《猫相乳记》,讲述一段生动感人的母女两只猫和十一只小猫的故事。宋末元初的俞德邻写有《义猫说》一文,记述了自家养了三只狸猫,黑狸猫产了两子,自己弃子而去,不肯哺乳猫仔。这时“斑斓类虎纹狸猫”和“白质黑章狸猫”各衔一子哺乳守护,如自己的孩子。俞德邻说:“读韩氏文,说二猫相乳,因疑而未之信,及今乃亲见之,岂物之性亦有具人之性者”。
明清两朝“猫相乳”诗文
对中国养猫史的研究价值
以韩愈的《猫相乳说》为始,历经宋元明清,司马光、孙觌、湛若水、李东阳等名臣大儒都写过同类题材的作品,直至近现代,比如季羡林先生《老猫》一文,讲述了老猫虎子给小猫咪咪喂奶的故事。季老“把虎子称为义猫”。
《猫相乳说》等诗文将本属兽类的猫与人相比较,表明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