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猫和母猫在性格方面的区别真的很大。
公猫活泼、好动,就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永远精力旺盛,喜欢上跳下窜,还整天拆家、搞破坏。那句“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真的适用于任何物种。当然公猫也比较粘人,它很享受和主人一起的时光,也可以让主人随便撸。
而母猫性格相对来说,是比较安静、高冷的,可能因为要独立抚育孩子的原因,大多数母猫在成年后,就会变得很成熟,不需要宠主太操心。
如果喜欢热闹的生活,那么公猫更适合你,要是不喜欢闹腾的话,那不妨养只母猫吧。
公猫和母猫在发情上,差别也很大。
公猫发情的时候,会到处撒尿标记地盘,搞到到处都是尿骚味,还会抱着玩偶、凳脚等东西跨骑,整天不消停。
母猫发情的时候,一天到晚都在叫,尤其是在晚上,而且声音高亢难听,不仅容易遭到邻居的投诉,自己也会被它搞到神经衰弱。
无论公猫,还是母猫,在发情期间,都是比较麻烦的。
公猫和母猫最大的区别,就是在生育方面了。
公猫不会生育,发情的时候会骑小母猫,一旦交配结束,转头就会跑,不需要付任何责任,也不需要抚育孩子。
母猫则需要独自经历怀孕、产子,而且抚育孩子的重任也落在它头上。
如果你养的是公猫,那就完全不用顾忌这方面的问题,但若你家的是母猫,那么你就要照顾好母猫、幼崽了,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经验、耐心,是很难照顾好母猫的。
母猫在怀孕、产后都需要大量的营养,这时候宠主一定要重视它的饮食,建议给它选择一款高蛋白的优质猫粮为主食。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chūn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