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打针,不知道你脑海中浮现的是“往屁股上打针”还是“往胳膊上打针”呢?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朋友来说,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给屁股上来一针吧。
小时候打的屁股针真的消失了吗?这要从屁股针是什么说起了。
我们所说的屁股针,其实是一种肌肉注射的方式,是指把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除了肌肉注射,常见的还有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这些注射方式分别适合不同类型的场景。
2、皮下注射
静脉注射顾名思义就是直接把药物注射到静脉里。我们所说的吊水、打点滴就属于静脉注射。这种注射方式的好处是,直接将药物注射到血液里,药物不容易被肝脏之类的器官代谢掉,而且能最快地被送往全身。需要让药物快速起作用时候,医生就会选择这种方式。
和静脉注射一样,肌肉注射也能避免药物被肝脏代谢。而和静脉注射相比,肌肉注射的药物会更缓慢地让药物发挥作用。在注射很多种类的疫苗以及对血管刺激可能比较大的药物的时候,往往会采用这种注射方式。
而屁股部位肌肉很“厚实”,自然也就成了肌肉注射的“优秀候选区域”之一。除此之外,大腿外侧(股直肌),还有胳膊上的三角肌等地方,也都是肌肉注射的“候选区”。
对于50、60后人群来说,疼痛可能源自于重复使用的“钝针头”。
在医疗条件还不发达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医院、门诊用的还不是一次性针头,而是经过消毒之后重复使用的针头。比如下面这种“针头消毒器”就是用来消毒针头的。
在医疗条件改善之后,虽然“钝针头”的问题解决了,但为了避开屁股上厚厚的脂肪层,屁股针往往扎得很深,往往需要扎进肉里2~3厘米。针头造成的伤口深,也会增加疼痛感。
在过去打屁股针的时候,医护人员可能会遵循一个操作,在注射前先进行抽吸,确保针头没有扎到血管(否则就变成静脉注射了)。
2015年的一项综述就指出,相比于扎进去直接注射,抽吸这个动作会引起更多的疼痛。
那为什么现在屁股针越来越少了呢?屁股针真的消失了吗?
先说答案:其实屁股针并没有消失,但需要使用到屁股针的场景变少了。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现代药物的发展,能够口服起效的药物,比如各种青霉素衍生物等比之前多了,既然能够吃药解决问题,谁还愿意去挨一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