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类涉及行测的考试中,片段阅读里会见到承接叙述题。出场频率不高,但是有些题却令考生困惑、迷茫。中公教育在此介绍一下这类题型的做题技巧。
1、问法形式:题干一般会给定一段阅读材料,设问“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文段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本文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等等。
2、题型要求:合理推测已知文段接下来的内容。
由此,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已知文段的尾句去判断接下来要讲述的话题。
2、实战练习
【例1】
我们知道,各种物质都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但是,如果温度超过374°C,那么无论把压力增加到多大,水蒸气也无法变成水,如果压力是足够高的话,它的密度会大大高于气体而接近水的密度。这样的状态与气体、液体、固体都不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超临界态,而374°C被确定为“超临界温度”。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就被称为“超临界流体”。
这段文字之后作者最有可能说明的是:
A.物质达到第四种状态的化学途径
B.哪些物质不会进入“超临界状态”
D.“超临界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
文段理解:文段首句介绍了物质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接着说明在大于374°C时增加压力可以得到一种新状态,超临界态。最后说明超临界流体的含义。
【例2】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创造知识的力量又是什么仅靠知识就能创造新知识吗,就能产生创造力吗我看不一定。创造力需要有知识,但是不仅仅是知识。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
A.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
B.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C.获取知识有哪些途径
D.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文段理解:文段开头介绍的是传统观念中我们认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接下来提出一系列疑问知识是怎么创造的等等,最后提出观点创造力的产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