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25日)於立法會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以「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為主題,推出多項焦點政策,包括大家最關心樓市減辣、下調股票印花稅、房屋及醫療政策等。編輯部為大家整理《施政報告》懶人包,讓大家一文看清8大最貼身的重大措施詳情。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施政報告2023|樓市減辣措施
李家超指,政府由2010年起推出多輪需求管理措施(俗稱「辣招」),而打擊短期炒賣房屋活動及減少外來需求,確保物業市場穩定發展,以及優先照顧香港市民置業需要。但過去一年,利率顯著上升,多個地區經濟放緩,本地樓市交投減少,樓價亦出現調整。因此隨香港未來房屋供應量將持續增加,政府決定採取以下調整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即日生效:
●把額外印花稅的適用年期由3年縮短至2年。換言之,業主在持有物業2年後出售物業,無須再繳付樓價10%的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印花稅的稅率減半,兩者均會由15%減至7.5%。●為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購入物業時先暫免徵收相關稅項,若相關人士其後未能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繳付相關稅項(即「先免後徵」)。新安排適用於今天或以後簽署的「買賣協議」。
施政報告2023|房屋政策
土地房屋問題依然是香港的一大課題,李家超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到政府現時已覓得足夠土地滿足10年所需的房屋單位數目,足以解決長遠房屋短缺問題。為進一步改善居住環境,政府將着力處理累積多年的房屋問題,包括「劏房」、舊區重建、樓宇安全等。●延長資助出售單位二手市場按揭貸款保證期︰房委會將放寬資助出售單位按揭貸款保證的安排,包括延長二手市場最長30年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讓買家可獲得年期更長的按揭貸款,有助單位流轉。●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例如樓宇安全、消防及衞生要求、居住面積等;針對不合最低標準的「劏房」提出取締方法。●私營房屋:根據《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私營房屋需求為132,000個單位。政府未來5年會準備好可興建約80,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房委會持續推動重建:房委會正規劃和進行十個重建計劃,預計重建後可提供約32,800個住宅單位,亦會藉重建增加邨內休憩及康樂配套。●智慧屋邨管理──房委會明年挑選十條公共屋邨作試點,引入創新科技,如使用物聯網感測器、人工智能及行動裝置等。
施政報告2023|下調股票印花稅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亦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政府將採納「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的建議,從下調股票印花稅、檢討股票買賣價差、降低市場資訊費用等方面,鞏固股票市場競爭力。
●下調股票印花稅︰將股票印花稅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各按交易金額支付0.13%,下調至0.1%,目標於11月底完成立法程序。●檢討股票買賣價差:港交所和金融監管機構將展開檢討,透過探索縮窄最低上落價位,令有流動性但受限最低上落價位的股票價格可更反映市況,降低價差。港交所會在明年第二季就具體措施諮詢市場意見。●降低市場資訊費用:港交所會提供固定費率的企業數據計劃,檢視持續實時數據服務收費標準,便利投資者獲得實時市場數據,減低相關成本。新收費在今年內實施。●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全力推動將人民幣櫃台納入港股通,促進香港股票人民幣計價交易,推動落實離岸國債期貨的措施,豐富人民幣投資產品種類,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施政報告2023|醫療政策
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專業和高效率的醫療衞生體系,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李家超表示,政府的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註冊機構,即不依賴其他藥物監管機構,而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審批醫療器械的註冊申請。同時會吸引更多本地及海內外藥物和醫療器械(藥械)企業,選擇在香港進行研發和臨床試驗,並在不同階段建立能力、認受性和地位,確保最終的藥械審批獲國際及國內認可,措施包括:
●推出「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明年擴大「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至大灣區內5所合適的醫療機構,並涵蓋例如深圳的個別指定牙科醫療機構。●設立全新「1+」機制加快新藥審批︰為了讓病患者能使用新藥,並吸引藥物研發及臨床試驗於香港推行,今年內在現行藥物註冊制度上,設立全新「1+」機制,容許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新藥,在符合本地臨床數據要求並經專家認可後,只需提交一個(而非原來的兩個)參考藥物監管機構許可(例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便可在香港有條件註冊使用。●數碼健康紀錄︰政府會推出「醫健通+」,未來5年建立綜合醫療資訊基建,透過「一人一健康戶口」,統一存放公私營電子病歷及整合醫療服務治理流程,市民可透過手機翻查及攜帶電子病歷和預約服務。新系統能支援各項醫療政策及改革,尤其是大灣區跨境醫療協作。●優化公營醫療服務:2024-25年度,減少耳鼻喉科及骨科兩個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10%。●設全港首間胸痛中心︰2025年於瑪麗醫院設立全港首間胸痛中心,根據國家認證標準,改良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診症流程,改善治療效果,提升病人存活率。
(圖片來源︰unsplash)
●成立母乳庫及建立母乳捐贈機制︰2025年成立母乳庫及建立母乳捐贈機制,為未能由其親生母親餵哺母乳的嬰幼兒提供母乳,尤其減低早產及重病嬰兒患上重症的機會。●推出「青少年護齒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資助13至17歲青少年使用私營牙科檢查服務的部分費用,推動青少年預防性牙科護理服務。●跨境救護車服務︰政府正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政府商討救護車跨境運送病人服務,把病人於醫院之間點對點直接運送,提供更佳支援。
施政報告2023|安老、殘疾人士措施
面對人口高齡化,政府會制訂跨領域政策及措施,照顧長者需要。政府將繼續按「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方針,加強安老服務,措施包括:
●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至內地營辦指定安老院。●擴展「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明年第二季起,把服務券適用範圍由現時參與計劃的護理安老宿位,擴展至護養院宿位,並增加1000張服務券,讓更多合資格長者不用輪候即可選擇入住參與計劃的院舍。●以科技改善生活質素︰向「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額外注資10億元,加強資助合資格的安老及康復服務單位購置、租借和試用科技產品,例如醫療護理超低床和智能防遊走系統等。●銀髮經濟︰高齡人口增長,形成為消費群,很多樂齡產品及服務,例如醫療保健、文娛康樂、起居服務等,不單提升生活質素,亦帶來產業發展和商業活動。商經局會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把握「銀髮經濟」發展潛力。●提供津貼鼓勵殘疾人士就業︰推行為期3年的試行計劃,向領取綜援而有工作的殘疾人士每月發放額外500元津貼。
施政報告2023|交通政策
政府將在多方面推動新能源於交通上的使用和供應,探討開發新能源產業鏈,促進綠色經濟。
●加強交通運輸網絡︰今年底會發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將於中鐵線會途經荃景圍、東北荃灣及東北葵涌,另外北部都會區加推「兩鐵一路」,包括於中鐵線設置東北荃灣、東北葵涌及荃景圍三個中途站,可轉乘港鐵荃灣線。●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參考了包括「雲巴」、「智軌」及「巴士快速公交系統」等,決定在以下地區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東九龍—連接觀塘上坡地區,包括彩雲、順利、順安、秀茂坪、寶達及馬游塘,便利市民前往港鐵彩虹站及油塘站
-啟德—連接啟德跑道區至港鐵啟德站
-洪水橋╱厦村—貫通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和元朗南發展,連接至屯馬線、輕鐵,以及主要公共運輸交匯處。
(圖片來源︰晴報)
●推動使用電動私家車︰政府目標是在2027年中前將香港公共和私人充電停車位的總數提升至約20萬個。為加快擴展私人充電網絡,今年底起將政府停車場的免費充電服務市場化。●陸上公共運輸綠色轉型︰今年底至明年內試驗更多新能源車輛,包括電動公共小巴、電動重型貨車、電動旅遊巴、氫能雙層巴士和氫能洗街車,以2027年底前投入約700輛電動巴士和約3000輛電動的士的目標。
施政報告2023|鼓勵生育
有見香港出生率持續處於低水平,但香港同時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政府將推出連串政策鼓勵生育。
●新生嬰兒獎勵金︰向每名於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嬰兒發放一筆過2萬元現金獎勵,為期3年。●資助出售單位優先安排:由明年推出的居屋開始,預留部份單位配額,讓今天或之後有嬰兒出生的家庭抽籤及優先選樓,直至該名子女年滿3歲為止。每次出售居屋及綠置居會額外預留單位總數10%作優先選樓。●公屋優先安排:房委會將推出「家有初生優先配屋計劃」,今天或之後有嬰兒出生的家庭,可縮減一年輪候時間,明年4月生效。●增加公營輔助生育服務名額:醫管局在2024/25年度起計5年內,逐步增加體外受精治療的輔助生育服務名額,由每年1,100個增加超過六成至1,800個。●輔助生育稅項扣除:2024/25課稅年度起,設立每年最多10萬元輔助生育服務稅項扣除。
●加強「社區保姆」服務︰明年4月起增加「社區保姆」目前劃一每小時25元的服務獎勵金。照顧零至三歲嬰幼兒或有特殊學習需要兒童將上調超過一倍至每小時60元;照顧三至九歲兒童,則上調六成至每小時40元。
施政報告2023|旅遊業
旅遊業也是香港經濟主要動力之一,政府繼「香港夜繽紛」之後,將推出具特色的重點主題活動。●建設沙頭角文化旅遊區︰明年初起逐步開放沙頭角禁區(除中英街),首階段容許遊客從網上申請許可證進入沙頭角遊覽,推廣沙頭角和鄰近外島的文化生態旅遊。●制訂《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鼓勵業界開發特色主題旅遊,包括國家歷史旅遊、綠色生態旅遊、藍色資源旅遊、傳統文化旅遊、潮流文化旅遊、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晚間探索等主題旅遊,諮詢業界並於明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