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出猪叫!盘点7大奇葩案件,编剧都不敢这么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张泽洲律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手在民间,段子源于生活。
凭着职业的优势,律师、法官堪称“奇葩事件见证者”。
无论是自己经办的案子还是同事的经历转述,真是瓜从天上来,吃得完全停不下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奇葩事情“肥皂剧的编剧都不敢这么编”,毕竟编剧还讲究故事的逻辑,而现实中,人脑子一热就会出现突发事件。
那些年,
律师们在办案中被迫吃的“瓜”
(排名不分先后)
01
“今天离婚,我也要迟到一次让她看看”
结果男方说“这么多年,每次约会她都迟到,今天离婚了,我不忍了,我也要迟到一次让她等!”。
原来他还躺在床上没起床……
(这个案件的结果是,男方没到,按照撤诉处理了)
02
颇具“实验精神”的绑架犯
A决定绑架他的好朋友B,经过思考,决定给B吃安眠药,后续好操作。
但是!
喂几颗安眠药呢?
多了怕直接把B药死,少了怕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够好...
于是,A雇佣了甲乙丙丁四个小伙子一起作案,安眠药甲吃一片、乙吃两片、丙吃三片、丁吃四片,目的是人体实验,确认一下药效。(不得不说,A很有实验精神
)
(丁没有被当场抓捕,因为丁安眠药吃猛了,睡醒时人在医院,病床旁边是刑警。)
03
证人:“你个律师问问题逻辑不通”
离婚案件,原告申请父亲出庭作证。
被告代理人发问:证人,你亲眼所见原被告之间经常打架有暴力行为吗
证人:你和你老婆打架,你爹经常看见
被告代理人:你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就好了,不要反问。
证人:你个律师问问题逻辑都不通,我怎么回答你。
被告代理人:看到就看到,没有就没有。
证人:我不告诉你!
04
心疼被告十秒钟
那天我有个案子因为被告已经关在监狱里,就去监狱里开庭。
在开庭的会客室边上,有一个四川的法官带着一个女人来监狱里做离婚调解,男方是这个监狱的犯人。我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注意此对话含反转剧情)
男:“我知道我这个样子你很难过下去,你要离婚我同意,但是我有几个要求。”
法官:“你说说看。”
男:“我们的孩子还小,我希望她不要马上再婚,免得后爹对他们不好,如果后爹不喜欢孩子就把孩子送到我爹妈那里去,他们会养的。”
女:“不会的!不会的!我还没有想找男人,我会好好带孩子的。”
到最后准备签协议书的时候,男方突然说:“我还有个要求,孩子不能改姓,你答应我,我才签。”
结果话音还没落,女的脱口而出:“你放心,他也姓李,不用改姓。”
法官和边上的管教都发出了“噗......”的声音,估计雷的不轻。
05
《消失的妻子》
男方早年结婚,妻子离家出走,男方又认识了一女,两人情投意合,要拿结婚证。
结果民政局说,你得先离。
男方:离个p离,那女的我查了,查无此人,身份证假的,世界上没这人。
民政局:可系统上显示你和xxx婚姻状态。
男方:可尼玛xxx没这个人啊。
民政局:但是我这边登记系统,登记你结婚也登记不了。
男方傻了,去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回复没有被告(女方查无此人),不受理。
然后,男方行政诉讼把民政告了。
(这个诉讼有一部分是民政的意思,自愿被告,拿到“经过调查取证婚姻双方的女方伪造身份结婚,婚姻关系无效”的判决,就有了更改系统登记的依据,将男方之前的婚姻关系解除)
感觉可以拍电影了,名字叫《消失的妻子》
06
罗生门之“谁有梅毒?”
第二天早上被B(甲的现男友)通过不明途径找到,B伙同他人在房间里把A打成八级伤残……
B服刑出来以后,A把B和甲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赔偿自己医疗费、伤残赔偿金等大概20万。
A的起诉状里有一段是这么描述的:某年某月某日,被告甲要约原告入住第一被告酒店,被告甲说自己没带身份证要求与原告同住一间……
出于查清事实的需要,法官问了原告A一句:诉状里的甲要约你入住酒店是什么意思?
本来原告简单承认和甲有男女关系就行了,结果演变成一场大戏……
A:我刚出来确实是想找人来一炮……
甲:(打断)是他约的我!我怎么会约他?
A:我出来是她接的我,她说想我了,还说B把梅毒传染给她……
B:……
甲:是你把梅毒传染给我!我又传染给B!他发现了才要和我分手!!
B:……(可能刚经过监狱的再教育,格外安静)
法官全程敲法槌制止,没用,没办法宣布休庭了,一直等当事人把梅毒问题撕够,撕爽了……
(重点:甲的父母在旁听席听完了整个庭审)
07
被告:我是在解救他们啊!
房东(原告、男)诉讼请求解除自己与一个房客(被告、女)之间的房屋租赁合同,庭审前法官应该是没有阅卷,只是当做一般的民事纠纷进行处理。
结果,这纠纷可不一般。
审:原告主张解除合同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原告:没什么依据,主要是被告干扰其他租户的正常生活,别的租户实在是忍不了她。
审:影响其他租户的正常生活?具体指什么?
原告:不允许其他租户成双成对进出,晚上打扰其他租户生活,白天也打扰。
审:被告,原告说的是否属实?
被告:我为什么要打扰他们?我是要解救他们啊!
审:……(一脸懵)
被告:他们这样会生小孩子出来的,小孩子生出来以后,会没有的……男人也会离开她们……社会负担已经很大了,我要解救她们……
审:(打断)原告,你具体说一下被告做了什么吧,有没有证据能够证明?
原告:天天晚上巡楼,哪间出声(某种运动),她就敲门、大喊大叫的……我能有什么证据,我还不是被敲过门……
审:被告,租住在这样的楼里面,还是要保证别人的正常生活的。
被告:法官,我觉得拯救人类和拯救世界还是更重要一些!
……
庭审内容很丰富,感觉是两个世界的对话,法官竟然还能在原告被告之间无缝切换
(印象里,最后这个案子法官花了一下午,判决原告支付1800元给被告,被告十五日内搬离,双方解除租赁合同)
这些奇葩故事,还只是冰山一角……
估计经手这些事的律师、法官可能哭的心都有了(也可能已经司空见惯,波澜不惊了)。
1.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于仲文曾在隋朝做过大官。
在他小时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丢失了一头牛,两家都倾巢出动分头寻找,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别人总算为他们找到了一头,两家都抢着说那头牛是自己的,双方争执不下,把官司打到州里,州官也难以判断,案子就挂了起来。
这时,益州长史(官职名)韩怕俊灵机一动,对州官说:“少年于仲文聪颖过人,为何不召他来断案?”
州官不以为然他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况少年?”
韩伯俊说:“大人此言差矣。”说着,就向州官介绍了于仲文9岁时跟着父亲去晋见隋文帝的轶事:
皇帝向于仲文问道:“听说你喜欢读书,书里记载着哪些事啊?”
仲文从容地回答道:“奉养父母,服务国君,千言万语无非是‘忠孝’两字而已。”
隋文帝惊异于仲文概括能力之强,连连赞叹道:“说得好!说得好!”
韩伯俊说:“大人,您看能否让于仲文这小子试一试处理此案?”
州官欣然应允,即命左右持着大红请帖前往于家。
于仲文到达州府,问明前后情况,微笑道:“这个案子很容易判定。”
说着,便叫任、杜两家各将自己的牛群全数赶到州府前的大操场上。他便喝令道:“放牛!”
说完,那头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
场上人群欢呼起来:“是任家的,是任家的!”
于仲文冷眼见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头牛单独赶出来。”
牛出来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挡,还将鞭子夺了下来;杜家的人只是在旁边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声有气无力,像在演戏。
于仲文看了,便厉声盘问杜家人:“如果查出这头牛不是你家的,而你们硬要冒领,除了十倍罚款,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啊!”
杜家人知道瞒不过于仲文,只得承认自己有冒领之罪,诺诺连声,告退而去。
于仲文神断牛案的名声,从此传了出去。
2.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正要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
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
“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
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
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
“周游列国呀。”
“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
“讲学传道啊。”
“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
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
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
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还是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说着,磕头便拜。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3.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徐文长道:“是葫芦”。李四道:“是瓜”。徐文长:“葫芦”。李四:“瓜”。徐文长:“葫芦,葫芦,葫芦。”李四:“瓜,瓜,瓜!”
4.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从前,有一个商人养了一只聪明伶俐的鹦鹉,无论到哪里,他都会把它带在身边。
有一次,他去京城做生意,身上的盘缠被小偷偷了。京城离家很远,他当时又累又饿,心里十分焦急。这时,鹦鹉对他说:“先生,你不如把我卖掉,只要你把我送到王府附近,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就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商人说:“我怎么舍得卖掉你呢”鹦鹉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渡过眼前的难关啊!”见商人还是不答应,鹦鹉又说:“你拿到钱就赶紧离开,到城东二十里处的那棵大树下等我就行了。”
在鹦鹉的劝说下,商人来到王爷府附近,和鹦鹉进行了对话、游戏等表演。他们的精彩表演很快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不一会儿,消息就传到王爷那里。王爷很喜欢鹦鹉,就派人将商人和鹦鹉请进了王府。
王爷问商人:“听说你有一只多才多艺的鹦鹉把它卖给我吧。”商人犹豫着,不肯卖。
王爷就问鹦鹉:“你愿不愿意住在我这里”鹦鹉说:“愿意!”鹦鹉又接着说,“只给他十两银子就够了,不要多给。”这一下,王爷更高兴,马上叫人拿出十两银子给商人,并将他赶出王府。
王爷得到一只聪明伶俐的鹦鹉,高兴极了,就站在鸟笼前逗它说话,聪明的鹦鹉也总讲一些恭维王爷的话。王爷很高兴,叫人好吃好喝伺候着。鹦鹉吃饱了,叫道:“王爷,我想洗澡。”王爷立即命人用金盆盛来水,又把它从笼里放出来。鹦鹉洗完澡后,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和王爷说话,王爷笑得合不拢嘴。
不一会儿,羽毛干了,鹦鹉突然展翅飞走了,只剩下王爷瞪大眼睛望着天空,叹息不已。
只要运用智慧,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
5.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宋朝时期,刘宰刚调任泰兴县令不久,就接到一农人投诉。
农人说:“邻县的亲戚租了我家的牛,可恨的是,趁我家办丧事的时候,他窃走了租牛契据。十几年来,我几次上门索要牛和租金,他都不认账,还谎说把牛卖了。所以,请刘大人替小民做主。”
刘宰问:“为什么十几年了都没得到解决?”
农人回答:“我曾经多次向官府告状,可没有契据凭证,又因为牵涉邻县,所以官府一直搁置未办。”
刘宰站起身来,来回踱着步,自言自语地说:“都过去十几年了,怎么能一下子找回来呢?得想個计策。”
随后,刘宰命人找来两个乞丐,请他们吃饱喝足之后,告诉他们事情的缘由,并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然后关进牢房。
第二天,开始审讯。刘宰将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问:“你们二人可曾偷牛?”
两个乞丐立即招认:“是偷了一头牛。”
刘宰继续问:“你们将牛弄到了何处?”
乞丐回答:“卖给了邻县。”
刘宰问:“可还记得是哪家哪户?”
乞丐果断回答:“记得,记得。”
刘宰吩咐左右:“好!那就带他们去指认。”
来到邻县,两个乞丐径直来到了那个租户家,说:“就是卖给了这家。”开始,租户不承认,但乞丐竭力坚持。租户急了,回屋拿出契据,信誓旦旦地说:“牛是我租来的,有契据为证。”
在场的人都笑了,租户如梦方醒,自知露馅,中了人家的圈套。最终,不得不把牛和租金如数归还租主。
心计,是小聪明,而非大智慧。工于心计之人,永远不是智慧之人的对手。
6.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7.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8.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这儿,各县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你们,对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璜也来到轿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的大轿通过了。
9.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有父子二人长久在外做买卖,一次,爷俩求一位先生代写了一封家书,算托同村人捎回家中。
家中的婆媳接到书信后,便找一个先生念给她们听。先生念道:“买卖兴隆……”便念不下去了。婆婆忙催道:“先生,快往下念呀。”先生迟疑了一下,又念道:“买卖兴隆,因忙,故了一人。”婆婆和媳妇同声问道:“是老的还是少的”先生说:“信上没说。”婆媳二人不知是死了谁,抱头痛哭。第二天,又在院子里搭起了灵棚。
那位捎信的人,临走又来到了这家,看看还有什么信或东西捎给父子俩。可是刚到大门口,看到了灵棚,以为他家中死了人,门也没进就走了。见到了在外做生意的父子二人,便把他们家里搭灵棚的事说了,父子二人听罢,以为家中出了事,不由得痛哭失声。然后又把几年的积蓄变卖掉,急忙回家。
父子俩日夜兼程赶到家中,看见院内的灵棚,没问青红皂白,嚎啕大哭。娘俩在屋里听到外面灵棚有人哭,也哭着跑了出来。当一家四口人面面相觑时,方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10.搞笑的民间故事简短
有一位书生穷怕了,一门心思想发财,但始终没想到一个发财的路子,一日,他忽然想起古书上说“螳螂捕蝉,以叶隐身”这句话,心想:这不就是发财的路子吗
于是,穷书生天天躲在树底下,等着看螳螂捕蝉。一天,他真的看到了,便急忙爬上树去,摘下那片隐藏螳螂的树叶。正当他乐津津地往下爬时,一不小心,那片树叶掉到树下,正好落在一堆树叶上,混在一起了。书生无奈,只好把树叶都拿回了家。
回到家中,穷书生拿起一片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妻子说:“能看见。”他又抓起另一片叶子遮住自己的眼睛问道:“还能看得见吗”“还看得见。”他一连问了许多遍,把妻子问烦了,便没好气地说:“看不见了。”
书生一听乐坏了,连忙拿着这片树叶跑到集市上。他拿起树叶遮住双眼,闯进一家商店偷东西,结果当场被人抓住了。别人问他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他回答说:
“我这片树叶,本是隐身叶,我用它遮住眼睛,你们本来是看不见我的,现在怎么不灵了”
北宋大文豪苏轼,世称“东坡居士”,一生虽然历经各种崎岖坎坷,多灾多难,但是他总是能够以乐观旷达的心境对待之,苏东坡活到了65岁,这个年纪,在如今当然说不上很大,但在古代,却算得上是高寿了。
苏轼有如此高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那乐观、风趣、超脱的人生态度。他生性幽默,爱开玩笑,总能以“笑”和“乐”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文人的幽默史。
一、聚宴争菜
苏东坡二十岁的时候,有一次与同乡们一起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这里面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商议好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他。苏东坡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个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行完令可以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连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塞北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去。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盘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一拍桌子,喝道:“秦始皇并吞六国!”
说完把那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享用,那六个举人只能干瞪眼。
点评:这个民间故事被附会到多个名人身上,其他还有徐渭、郑板桥等,为了强调他们年轻时聪明伶俐。
二、巧骂贪官
苏东坡在浙江杭州做官时,有一次微服出访,到了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寿宴,在场的客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酒席间,有人提议:“我们来行酒令助兴,各位看怎么样?”当时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也在场,二人都是贪官。
王笔说:“我先来。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另一个官员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就醒悟过来:好哇,“龟”和“贵”,“鳖”和“笔”都是同音字,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
他立刻指着苏东坡喝道:“狂徒,你胆敢骂人!”
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要烧成灰的,茶酒进肚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消亡的东西,这还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的行令才是祝寿的。”
王笔无言以对。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询问苏东坡的身份后,他们心中暗暗叫苦。
点评:这类故事可以看出汉字的特点和有趣的地方。
三、考官出题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当地开课讲学,培养出许多知名学子。朝廷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
苏东坡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考官指着外面的宝塔出了上联: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结果学子们都对不出来,一个个满面羞惭,低头摇手。考官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
苏东坡不慌不忙地说:“他们已经对出来了,对的下联是: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考官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点评:这副对联很有名气,经常出现在名人故事和民间故事里。
四、痛骂和尚
一天,苏东坡到一寺庙游览,听说寺里的主持和尚行为不端,心中不免厌恶。
可是那主持对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却毕恭毕敬,还死皮赖脸向苏东坡求字。
苏东坡提笔在手,疾书一联: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拴牢。
那住持喜不自胜,将对联悬挂于高处,许多人见了,都捧腹大笑。原来,这副对联道出了两个字谜,谜底是:秃驴。
点评:“日落香残”,“香”字去掉下面的“日”,就是“禾”;“去掉凡心一点”,“凡”去掉一点,是个“几”。“禾”“几”上下组合为“秃”。
“火尽炉寒”,“炉”字去掉左边的“火”,就是“户”;“来把意马拴牢”,再加上个“马”。“马”“户”左右组合为“驴”。
五、邀朋捉虱
传说苏东坡有一个妹妹,绝顶聪明,通常被人称为“苏小妹”。
有一次,苏东坡邀请好久没见面的黄庭坚来做客,并亲自出门迎接。
苏小妹看到哥哥高兴的样子,就出了个上联和哥哥开玩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
苏东坡也喜欢和妹妹开玩笑,当即对上一句,“小妹窗前捉半风”,“风”的繁体正字是“風”,“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
苏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点评:有的地方,譬如泰山石刻有“二”两个字,也是这种文字游戏,其实是“风(風)月无边”的意思。
六、皛饭毳饭
有一次苏东坡对黄庭坚说:“我在家乡读书的时候,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饭,其实香甜可口,世间美味也不过如此!”。
黄庭坚问什么是三白饭,苏东坡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
这事说过苏东坡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请苏东坡去他家吃皛(xiǎo)饭。
苏轼非常高兴地答应,但是等他到了黄家,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
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东坡请帖,邀请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东坡要报复,但又好奇,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东坡陪着黄庭坚从早上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最后他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
苏东坡慢吞吞地回答:“盐也毛(mǎo,通‘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点评:三白饭,精、气、神全补。大米性味甘平,有补中益气、益精强志的功效,你看“精”字旁边不就是一个“米”字嘛;而白萝卜呢,则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新陈代谢,最重要的是补气;食盐则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咸入肾脏,激发肾气,而肾中元气是维持生命的原动力,所以人吃了盐才会有劲。
七、东坡吃草
有一次,苏东坡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和尚,当时佛印不在,一个小沙弥出来迎接。
苏东坡开玩笑喝道:“秃驴何在?”
小沙弥不慌不忙,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点评:历史上苏东坡与佛印交往较多,所以民间故事中有很多二人逗笑的段子。
八、尸骨相对
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一同乘船游览扬州瘦西湖。船到湖心,佛印突然拿起上面有苏轼题诗的一把扇子,扔到了水里,同时大声说道:“水流东坡诗(尸)”。
苏东坡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抬头看见湖边一只狗正咬着一块骨头,脱口而出:“狗啃河上(和尚)骨”。两人对视,哈哈大笑。
点评:互相友好地嘲弄,互相开玩笑,或许这就是友情的一种境界吧。
九、游湖赏月
佛印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佛印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到了湖中心,苏东坡端着酒杯,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
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莲萍拨开,游鱼出来,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船板拨开,佛印出来,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对佛印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十、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一日,苏东坡觉得自己有所觉悟,于是作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诗完成后,他自我陶醉了半天,又派遣书童乘船过江,将诗送给佛印欣赏。
佛印拿到诗稿,看了看,遂即拿起笔来,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接到回函,本以为会得到一番称赞的,却是这样的评价,不禁大怒。
苏东坡怒气冲冲地坐船过江,找到佛印,当面质问他为何如此出言不逊。
佛印呵呵一笑,反问他:“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我写个‘屁’字,就让你打过江来了?”
苏东坡听后惭愧不已!
点评: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人若是为“称誉”陶醉心,人的品格修养就在称誉里损伤;人若是为“讥毁”动心,人的成就就会败在讥毁的手中;人若是为“利乐”所迷,人的尊严就会利乐葬送,人若是为“衰苦”所折,人就会为衰苦打倒。若能做到“八风打不动”,那么他肯定是一个顶天立地而又自由自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