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置悬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伏笔和铺垫,多角度多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二、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典例】
茅盾《白杨礼赞》中用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颁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作用】
【答题格式】
用……象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思想感情。
类比
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
刘禹锡《陋室铭》中将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做类比,暗示“陋室”不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由……想象……写出人物或事物……,并抒发了……感情。
抑扬
欲扬先抑
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在这里抑是手段,扬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
茅盾《白杨礼赞》中作者将白杨树与其他树相比没有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单这点来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作者首先否定了白杨树的美,这就是先“抑”,接着用“但是”转折,“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肯定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扬”。一“抑”一“扬”,突出了白杨树与其他树的不同,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欲抑先扬
指作者想贬抑某个人或事物,却不从贬抑处落笔,而是先从相反的褒扬处落笔。在这里扬是手段,抑是目的,抑与扬形成对比。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梦境中征战沙场的军旅生活是“扬”,现实中报国无门是“抑”,从理想到现实,从希望到失望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
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内容)是抑或扬,……(内容)是扬或抑,抑与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特点。
悬念
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而是由开端所提供的线索任情节自然发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才解开矛盾或揭示谜底。
彭荆风《驿路梨花》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文中第一次悬念: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二次悬念:第17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三次悬念: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情节波澜起伏。
设置什么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伏笔
是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①使……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
用……情节为……情节埋下伏笔。
照应
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
照应标题;照应上文;首尾呼应。
借景(物)抒情
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朱自清《春》通过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