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爱美,很多人为了让眼睛显得有神,都会戴美瞳,不仅要把黑眼球放大,还要配上各种颜色制造「混血感」。
要说眼睛的不同颜色,还得从虹膜讲起。
01
彩色虹膜合成大法
中国人常按颜色,把眼睛分成黑眼球和白眼球两个部分。
黑眼球像是一个「靶盘」,正中的圆形「靶心」是瞳孔,四周围绕着的环形部分是虹膜。瞳孔是入光口,虹膜牵拉着瞳孔,控制有多少光线照进眼球。
所有眼睛的瞳孔,统一都是黑色,而让眼睛呈现不同颜色,则是虹膜的功劳——也正因如此,虹膜的英文就直接用了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伊利斯(Iris)的名字。
人眼睛的不同颜色,可不是不同色素染的。
其实虹膜中的有色成分,就只有黑色素:黑色素沉积得多,虹膜就呈深褐色;沉积得少一些,颜色就呈黄褐色;白化病患者完全没了黑色素,透明的虹膜毫无存在感,显露出眼球底部微血管的颜色,眼睛看起来就是粉红色的了。
我们总说中国人有一双黑眼睛,其实我们的虹膜是深褐色的。
而西方人的蓝眼睛,则是光线造成的假象。
虹膜的结构类似三明治,内外两层细胞,中间夹着「基质层」。
当黑色素外层少、内层多时,光谱中波长长的红光穿透外层和基质层,被深色内层吸收,而波长短的蓝光则在基质层发生「丁达尔散射」,最终透射出来,眼睛看着就呈蓝色。
虹膜外层黑色素沉积多时,眼睛呈现深色。外层黑色素沉积少,光透过外层照进基质层,发生丁达尔散射,透射出蓝色来。外层有一定的黑色素沉积,同时基质层发生丁达尔散射,眼睛叠加出绿色。
至于欧洲一些民族的绿眼睛,是蓝色和褐色叠加的效果。
02
基因决定,但也能变色
眼睛是什么颜色,都是基因说了算,但并不是单个基因拍板,而是几个基因共同合作的结果。因此眼睛颜色没法像ABO血型那样,只要知道父母的,就能确定孩子的。
「眼色」的遗传过程复杂很多,想要凑出特定颜色得靠运气。
偶然情况下,眼色基因也会开小差,让同一个人的两个虹膜,黑色素积累不一样多,结果两眼就成了不同颜色,叫做虹膜异色症,俗称「鸳鸯眼」。
「鸳鸯眼」在其他动物身上也常会发生。
很多人以为,白毛加「鸳鸯眼」是纯种波斯猫的「标配」,然而事实正相反:纯种猫的眼睛都是同色的,「鸳鸯眼」反而是杂交的结果。
一般来说,眼睛颜色是在出生之前就确定的,但也并非绝对一成不变。
白种人的小孩出生时,几乎人人一双瓦蓝的大眼睛,但长到三岁时,很多孩子的眼睛又变成褐色。这是因为出生时,虹膜中的黑色素还没完全形成,随着孩子长大,黑色素会不断沉积,眼睛颜色也就越来越深。
此外,还有一些疾病和外伤,也会让眼睛变色——摇滚巨星大卫·鲍伊,就因年轻时打架伤到虹膜,结果成了「后天的鸳鸯眼」。
03
虹膜颜色有什么用?
除了好看,虹膜颜色有什么用呢?
我们可以来看看如果没有颜色会怎样。
没了黑色素的白化病患者,除了浑身发白,还特别畏光,光照稍强,就眼睑痉挛,泪流满面——这就是虹膜捣的鬼。
有着鲜红色虹膜的维多利亚冠鸠。但与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不同,鸟类虹膜的颜色是光学现象和有色色素(如各种类胡萝卜素)共同决定的。
人眼好比一台相机,光线由瞳孔「光圈」进入眼球,最终在视网膜「底片」上成像。成像还要有个暗室,虹膜正是把控「光圈」的「门卫」,如果「门卫」透明,暗室敞亮亮的,成像就会曝光过度糊成一片,让人很不舒服。
所以白化病患者在强光下总喜欢眯缝着眼,以减少入眼的光量。
04
闪光灯下的「红眼」
还有一种情况,你的眼睛也会变成红色,就是当照相时光线不好,闪光灯自动打亮时。
放大看看眼睛,红色的不是环形的虹膜,而是「靶心」瞳孔——不是说「眼色」要看虹膜么?
实际上,变红的也不是瞳孔。环境昏暗,瞳孔会自动放大,让更多光线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清东西。
闪光灯瞬间发出强光,虹膜哪有快门快,来不及收紧瞳孔,结果放进过量光线,照到眼球底部的微血管,反射出红光,人才成了「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