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黑色的猫其基因型可能是:B/B,B/b,B/b1。前一种称为纯合体,无论其配偶基因型如何,其后代只能是黑色;后两种称为巧克力基因及肉桂色基因携带者,根据其配偶的基因型不同,其后代表型也不同。
一只巧克力色的猫其基因型可能是:b/b,b/b1。前一种称为纯合体,后一种称为肉桂色基因携带者,根据其配偶的基因型不同,其后代表型也不同。
一只肉桂色的猫其基因型只能是b1/b1。
下面三只猫从左到右分别为海豹色(黑色)、巧克力色和肉桂色。
虽然红色基因的遗传规律已经研究的很清楚,但是该基因的具体位置还没有确定,所以目前还无法检测,但是根据性别和毛色也可以判断出基因型,对应关系如下:
性别及毛色雄性黑色系雄性红色系雌性黑色系雌性玳瑁或三花雌性红色系基因型o/YO/Yo/oO/oO/O
黑色+稀释基因=蓝色
巧克力色+稀释基因=淡紫色
肉桂色+稀释基因=米黄色
红色+稀释基因=奶油色
下图为布偶猫八种基本色,右侧为左侧所对应的稀释色。
当然,玳瑁色和三花色也可以受稀释基因影响,下图是有无稀释基因的对比。
花色:布偶猫的花色主要是指虎斑及白斑这两方面。其中虎斑纹(Tabby)也被称为山猫纹(Lynx)。
纯色基因对虎斑基因具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纯色基因纯合时,任何图案的虎斑都显示不出来。但是,同时纯色基因又被红色基因抑制,也就是说当红色基因(O)存在时,即使纯色基因纯合,虎斑条纹还是能显示出来。所以不带虎斑纹的红色重点色布偶猫是永远不存在的。
下图是纯色与虎斑布偶猫的对比
下面说一下白斑的问题,目前大家主要依据白斑的多少将布偶猫分为三大类:重点色(Colorpoint)、手套色(Mitted)和双色(Bicolor)。
重点色(Colorpoint):身上不存在任何白斑,因为携带两份暹罗猫型重点色基因从而导致体色呈现出重点色特征,也就是脸部,耳朵,四肢和尾巴等肢体末端部位呈现出深色,而躯干部为明显的浅色,而且两者之间对比越明显越好。但是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允许有白斑。鼻子和脚垫的皮肤颜色应当和本身的重点色相一致。
手套色(Mitted):其重点色效果和上面所描述的一致,此外还有独特的“手套”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只前爪有手套一样的白斑,高度不超过手掌;而两只后腿有靴子一样的白斑,高度可达膝关节处。下巴和胸部也呈白色。有的个体在两眼间会有一个火焰形状的白斑。
双色(Bicolor):双色同样具有重点色效果,但是面部有呈倒V形状的白斑,其边缘介于眼睛和鼻子之间的区域。其背部有马鞍一样的深色区域,但在背部中央存在一白斑。鼻子和脚垫的皮肤为粉色。
后来大家发现除了这三种花色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花色类型,并分为以下三类:高白手套色(HighMitted)、中高白双色(MidHighWhiteBicolour)和高白双色(HighWhiteBicolour),其中高白双色也称为梵色(Van)。最初这三类都归为双色,后来梵色也经常被单独列出来,例如CFA已经承认梵色为一个单独的花色。
高白手套色(HighMitted):整体上和双色比较像,尤其是脸部。但腿上有时会有色块。背部马鞍型色块和双色可能会有些差异。
中高白双色(MidHighWhiteBicolour):脸上的v型白斑比双色要宽,其边缘通常穿过眼睛。其身上白斑的数量通常不太稳定。
梵色(Van):背部通常没有马鞍型色块,v型白斑退缩至耳部。
因为通常把高白手套和中高白双色也归类为双色,所以为了以示区分有时也把真正的双色称为真双色(TrueBicolor)。
关于以上六种花色的区别也可以参考下面的图例。
关于白斑的成因及其遗传学规律一直是繁育者所关心的。目前认为白斑是由白斑基因控制的,其作用是使局部位置的毛发无法合成任何色素,因此呈现出白色。白斑基因在很多品系中都存在,但是在各个品系中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大部分品系中白班的分布位置都是随机的,但是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即白色斑点总是倾向于分布在远离背部的区域。也有一些品系由于在育种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人为筛选,使得白斑在该品系中的位置相对固定,例如在伯曼猫中的白色手套及布偶猫中的手套及双色中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伯曼猫的手套和布偶猫的手套并不是由同一个基因控制的。通过长期的观察,目前认为布偶猫中的白斑是由一个单一基因控制的,并且该白斑基因一共有三个等位基因,其中有两个等位基因都可以产生白斑,分别是S1和S2:S1产生的白斑较小,而S2产生的白斑较大。而第三个等位基因s不能产生白斑。等位基因的白斑大小具有叠加效应。因为存在三种等位基因,而且每种基因都要有两份拷贝,所以存在六种搭配,基因型和花色类型的对应关系如下:
基因型s/ss/S1s/S2S1/S1S1/S2S2/S2花色重点色手套色真双色高白手套色中高白双色梵色
下表是六种花色的配色表:
这样就可以根据相应的遗传学规律来制定科学的繁育计划,从而准确地获得自己想要的花色。制定科学的繁育计划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判断出花色。六种花色中重点色、手套色和梵色很容易识别,剩下的双色、高白手套色和中高白双色外观上比较相似,在区分上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繁育者所要面对的。区分三者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下表是六种花色的配色表:
1、根据外观进行判断。通常来说,中高白双色身上的白斑面积要比其他两个要大,而且脸部V型白斑也要略宽。而高白手套色的腿上有时会有色块。
2、购买时从卖家处了解。繁育者购买双色布偶猫种猫时可以向卖家咨询双色的具体类型,因为国外的正规猫舍对于花色一般都区分的比较清楚。
3、根据这只猫双亲及其同窝其他个体的花色进行推断。例如一只双色布偶猫的双亲分别是重点色和梵色,那么这只布偶猫只能是真双色;如果其双亲都是双色,且同窝小猫中还有重点色个体,那么这只布偶猫一定是真双色。
所以对于一个刚入门的布偶猫繁育者来说,尽量从一只重点色种母开始繁育,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准确识别出后代的花色类型,还可以据此推断出种公的花色。
下面说一下布偶猫中的遗传病,很多纯种猫在品系建立初期为了获得优良性状不得不进行近亲交配,但是这样做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使某些遗传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例如根据一项在二十一世纪初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波斯猫的调查,多囊性肾病(PKD)这种遗传病在波斯猫中的发病率高达38%,这就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十只波斯猫里就有四只患有多囊性肾病,这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纯种猫中的遗传病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不同品系中的遗传病发病率是不同的,某些遗传病只在某一单一品系中发现。
遗传病主要有三种类型:隐性遗传病、显性遗传病和半显性遗传病。
隐性遗传病是指必须携带两份致病基因才会发病的遗传病类型,当只携带一份致病基因时称为携带者,携带者和正常个体完全一样,终生都不会发病,但是会将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因此,即使父母都很健康,但如果双方都是携带者,那么也有可能生出患病个体。
显性遗传病是指只要携带一份致病基因就会发病的遗传病类型,因为无论携带一份还是两份致病基因都会发病,所以不存在携带者一说。因此需要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病,后代中才会出现患病个体。
半显性遗传病是指随着携带的致病基因的个数不同导致发病的严重程度不同或是发病率不同。例如在缅因猫中常见的肥厚性心脏病就是一种半显性遗传病,根据科学统计,携带一份致病基因的猫患有肥厚性心脏病的概率大约是正常猫的1.8倍,而携带两份致病基因的猫患病概率是正常猫的18倍。
对于布偶猫来说,有两种主要的遗传病:肥厚性心脏病(HCM)和多囊性肾病(PKD)。这两种遗传病都属于显性遗传病。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遗传病:
下面说一下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血型问题,与人类一样,家猫里也存在一种独立的血型系统。家猫中一共有三种血型:A型血、B型血和AB型血。其中A型血和B型血比较常见,第三种AB型血比较少见,所占比例不足1%。了解自己猫的血型对于避免新生儿溶血和输血不良反应是十分重要的。新生儿溶血发生的原因是B型血母猫与A型血公猫交配后会生下A型血幼崽。母猫在给幼崽哺乳时,乳汁内的A型血抗体会进入到幼崽体内,从而攻击幼崽的血细胞,并造成致命性的溶血反应。通常母猫和小猫的血型不合时,尽管小猫出生时很健康,但喝了初乳后,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异常。这时小猫不会吸奶,也得不到母亲的关照,有的还会排出红色或褐色的尿液,也可能出现贫血或黄疸,甚至猝死。下图是一窝发生溶血的幼猫,可以看到其因为黄疸导致鼻部、尾巴和爪子呈现桔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