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动物是小孩子的天性,我小时候也养过兔子,不过那时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主要是为了养大兔子赚几个零花钱。
那时读初中,看到小伙伴家里养兔子能卖钱,就想着比葫芦画瓢,农村的小孩子没有零花钱,口袋比脸还干净。
养兔子得先有兔窝,不像现在养家畜家禽都习惯用笼子。农村养兔子一般都得垒窝,至少有几平方米的活动空间。我仔细看了家里院子的结构,只有厨房后面的一小片堆放杂物的空地合适,父母同意后,清理出来着手垒兔窝。
先到养兔子的小伙伴家里观摩了一番,垒兔子窝是先挖一个深半米、直径1米左右的坑,用砖垒个圆锥体当顶,留30厘米见方的口,用作通风、抓兔子,这是主窝,兔子睡觉、躲避黄鼠狼、生小兔都在这里,母兔会自己从这个坑里向外扒洞藏小兔子。从主窝向外挖一条通道,留一两个出口,类似于地道的构造,这是兔子晚上活动的场所。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去村南割草,看见近十米的深沟里,有一堆貌似建筑垃圾的烂泥堆,里面有不少红砖。原来前几天下大雨,把深沟那边粮所的围墙冲垮了。沟太深,又没有路,粮所是公家单位不在乎这点东西,这些砖也就成了人家眼里的垃圾,不要了。
这堆垃圾在我眼里却成了宝藏,正如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藏。这堆垃圾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宝藏吗?真是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说是宝藏,真把它们弄回家却费大劲了。找了个最要好的伙伴帮忙,先把砖上的泥灰敲掉,再搬着四五块砖往近十米高的坡上爬。那是放羊、割草的人踩出来的小道,平时徒手上下都费劲,雨后又湿又滑,双手搬着砖就更狼狈了,几乎每次都滑倒,胳膊、腿都蹭破了皮。
后来想了个农村盖房子抛砖的办法,把砖搬到沟底小路口,一个人在下面抛砖,一个人徒手爬到坡中间接砖码好,再往上抛到坡顶,比搬砖上坡省劲安全。就这样,一百多块砖折腾了一下午才用板车拉回家。
建材有了,工程进展就快了。在养兔同行的帮助指导下,挖坑、挖通道、和泥、垒顶,一切工序都有板有眼,一上午就完工了。
兔子窝上方得搭个棚子,方便夏天遮阳挡雨。这方面的建材,农村家庭都有,在柴禾堆里找了几根木棒,粗一点的当立柱,细一点的做横梁,用铁丝固定,棚子的四梁八柱就有了,也留好了坡度排雨水。再砍一些杨树枝铺在架子上,一个简易的遮阳棚就弄好了,还把家里的旧塑料布、破化肥袋子铺了一层挡雨。至于兔窝四周,没有砖垒砌,只能用细树枝做栅栏了。
干这些活没让大人操心,全是我们两三个十几岁的小伙伴来完成,农村孩子的动手能力仿佛是天生的。有人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我说,贫穷也激发了创造力。可能缘于小时候的这种经历,我对网购的置物架等家具,组装起来得心应手,最复杂的就是阳台上的花盆架,买了一堆二三十厘米长的小木棍和类似三通、四通的塑料构件,按照说明书捣鼓了两小时,一个造型别致的三层花盆架就组装好了。
兔子窝收拾好了,但没有钱去买兔子,就用我养的两盆花和小伙伴换来两只小兔子。我从小喜欢养花,多是从小伙伴那里淘棵花苗,肯定不是名贵品种,但色彩鲜艳,也很养眼。用花换兔子,各取所需,大家都满意。
农村人有以物易物的习惯,比如用玉米、小麦换油条、大米,用黄豆换豆腐,小孩子会用酒瓶换冰棍,甚至老太太会把梳掉的头发塞进墙缝里攒起来,找货郎给小孙子换个糖豆。农民口袋里活钱少,但一般不缺粮食,就图个方便,小贩们也能赚个差价当辛苦钱。
每天晚上,都要把兔子撵进窝,用石片盖上出口,防备黄鼠狼,即使看电影很晚回家也不会忘记。还跟着小伙伴学会了辨别兔子雌雄,这才发现,我的两只兔子都是雄兔子,不能繁殖,只能养大卖钱了。
兔子养了不到一年,父亲买了只羊发展副业。养羊需要羊圈,只有兔子窝那里合适,弄得我老大不乐意,但养羊的收入不是两只兔子所能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农村家庭更是这样。
不过,父亲也给我找了养兔子的地方,那就是大门和厨房的平房顶,利用女儿墙搭了个遮阳棚,冬天兔子还可以到烟囱旁边取暖。三间房顶的面积,比以前的兔子窝大多了,兔子可以撒欢地跑。兔子吃的东西直接丢到房顶即可,汤水什么的只能攀着梯子送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