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给自己的宠物花起钱来绝不手软!
买完看看自己的账户余额,她默默地删掉了自己购物车里的新衣服:“裙子可以以后再买,但我的毛毛可不能饿着!”
数据显示,这些进入我们生活的毛绒绒小伙伴,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吞金兽”:2019年,我国养宠人士人均在每只宠物身上花费了将近6000元,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涨。
随着爱宠人士的增加,一个据估算超过2000亿的宠物消费市场也在悄悄形成:
越来越高级的宠物食品和用具,美容、训练甚至“婚葬嫁娶”都包括在内的新型宠物服务链等领域,不仅诞生了无数商机,也给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薅羊毛”机会。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自己的宠物“散尽家财”?暗藏亿万商机的“它经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养宠物花掉一半积蓄真的值得吗?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Maggie。
当代年轻人正在“穷养”自己
“富养”宠物
让我们先从最实际的数字聊起:想养一只宠物,每个月需要花多少钱?
知乎用户@时雨就给自己家养的猫咪算了一笔账:
最初购置猫砂盆、食碗水碗、猫包、猫爬架等必备品,一次性消费总计约400元;
日常消耗的猫粮、猫砂、益生菌和化毛用品,选择“基础款”每月150元起步,但如果舍得买“豪华款”就上不封顶了;
定期打疫苗、做驱虫,一年约400元;无论是公猫母猫适龄都要做绝育,也是几百块的开销……
而对于很多养狗的人来说,这个数字有时要翻倍。
家里有一只金毛的扬扬就略带无奈地吐槽:“大型犬可真的太能吃了!抬回家一袋100多斤的狗粮,有的时候三个月不到就吃光了……”
和扬扬一样,如今养宠物的年轻人也往往是“刀子嘴豆腐心”:
而如果和生病时的花销比起来,日常的一切养宠消费都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小新在工作后的第一年领养了在小区里流浪的毛毛,但一人一猫在家里待了两个月后,毛毛突然深夜上吐下泻还在抽搐,小新一边掉眼泪一边抱着它出门直奔宠物医院,小猫蜷缩成一团住了三天院挂水才渐渐恢复了一点精神。
算下来几千块的医疗费,几乎是这个年轻女孩一个月一半的工资,但回忆起来小新只有庆幸:“还好我那天熬夜还没睡,不敢想如果当时我没发现会怎么样……
“我从来不后悔把毛毛抱回家,”小新笑着说:“有的时候工作不太顺,想想它还在等我回家,就有干劲了。”
2000亿+的宠物消费市场
普通人也能赚点外快
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有宠一族”,我国的宠物消费市场也不断扩展。
根据亿欧智库的测算,2020年中国宠物经济消费市场规模在1900亿到2100亿左右,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除了人们熟悉的宠物食品、用品和医疗三大细分市场外,近几年新兴的各种宠物服务也在逐渐收获更多的顾客。
皇家宠物食品市场品牌副总监、领英用户@MarkWang就总结道:“宠主对宠物也不再停留在吃饱和不生病层面上,而是追求‘身心全面健康’,对于宠物的爱和善意,全面升级。”
举例来说,如今很多宠物店会提供洗浴、剪毛甚至美容的服务,在北上等一线城市给自己的猫猫狗狗修剪一次毛往往就要几百块,洗澡时如果想要使用品质好的香波和护毛液,还要额外加钱。
而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宠物辅导班”,也吸引了不少头疼的“宠物家长”。
但类似的宠物训练服务也并不是一笔小开销,网上一家上海机构的价目表中,对狗狗进行随行、注意力等方面的初级训练班学费约为5000元/月。
某宠物训练机构“课程表”
宠物们带来的巨大潜在市场,让人想起2015年在日本产生的“猫咪经济学”:形容任何商品和产业只要和猫咪有关联,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且即使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也不受影响。
那么,除了投资行业的巨头,普通人有没有可能从“它经济”中薅一把羊毛呢?
今年五一,一则新闻让很多人了解到了“上门喂养”这项宠物服务:
节假日有出行计划的主人,常常有托人照料宠物的需求,高峰期一名兼职的90后“上门铲屎官”往往能接到近400单。
去年,“上门喂猫”首次入选淘宝十大商品。
即使是不养宠物的人,也在为这个市场做贡献——自己养不了,但我可以“云养”呀!
《2020快手宠物生态报告》就显示,平台有活跃宠物作者数量7.5万,其中八成是80、90后,且每两位宠物作者中就有一位获得收入。
甚至也有主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总觉得他们在利用自己的宠物,有一种强迫它们‘营业’的感觉……”
它不是猫
它就是你生活里离不开的那个人
“不就是一只狗吗,给它花那么多钱值得吗?”
但也许只有真正养宠物的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眼前这个小生灵对自己甚至整个家庭的意义,远远不是一笔账单的数字能够衡量的。
纪录片《宠物医院》中,一位男主人和他养的猫“老大”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大”猫如其名,在家里地位高高在上,曾在深夜女主人临产前叫醒男主人,儿子出生后也是每天陪玩的“老大哥”。
男主人自己也是医生,在得知老大患有手术风险极高的心包疝气后,他忍不住开始抹眼泪:
“除了给你解压,带给你快乐,它也就吃了点猫粮,你也就给它花那点钱,它没做什么坏事儿,天天它在哄小朋友。它不是猫,它就是你生活里离不开的那个人。”
万幸的是,他最终在上海为老大找到了顶尖的兽医团队,用一笔五位数的医疗费生生把老大“抢”回了自己身边。
对这个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一笔简单的消费,而是为了自己“特殊的家人”、为了保住一份美好和爱意而进行的勇敢战役。
宠物医院的医生也感慨:“宠物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宠物就是被人类赋予爱的动物。”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养宠人士60%以上是85后,更有超过40%的宠物主人是单身一族。
如今的年轻铲屎官们,早已不再把宠物看做看门护院的工具,而是给予自己陪伴和支持、帮助自己战胜孤独和消极情绪的重要伙伴和家人。
纪录片《今生,请多指教》完美地概括了这种我们与宠物之间的奇妙联结:
“我们拥抱它们的手势,和拥抱爱人、拥抱孩子又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看向我们的眼神,和我们的眼睛投向亲人、投向朋友,又有什么不同呢?”
写在最后
和许多养宠物的人聊过以后,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共性:
很多“铲屎官”都会觉得,虽然表面上是自己在“赚钱养家”照顾自己家小可爱的衣食住行,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反而是自己更离不开它们。
“方案被毙到家灯都没开就坐在地上大哭,我家的狗子就在黑暗里默默走过来,把脑袋轻轻放在我腿上”
“过年回家没带猫回去,每天都忍不住骚扰我朋友N次,让她开视频给我看一眼我猫长胖了没有”
“想想毕业工作后这几年最快乐的记忆,竟然全都和这个小家伙有关”
如此看来,越来越火爆的宠物经济其实是一场温暖的“爱意经济”:
亲爱的毛孩子,虽然你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琐碎账单和鸡飞狗跳的狼狈,虽然自然规律决定了这场与你的邂逅终将迎来告别;
但每当看到你湿漉漉的眼睛盯着我时的专注,每当想起坎坷迷茫时背后那个你默默陪伴的小身影,我都很开心当初选择让你进入我的生活,你慢慢长大,我也在你如家人般的守护下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也愿意去相信,这场注定短暂的相遇不会是我们故事的结束。
纪录片《72小时》里,一位老人在深夜的宠物店,为患有肿瘤无法治愈的爱犬选择了安乐死。她抱着陪伴自己18年的老伙计喃喃地说:
“下一世,我们再相会,下次不要投胎做狗了,做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