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人误食寄生于狗、狼等动物小肠内的棘球绦虫成虫排出的虫卵引起,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内经胃酸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而到达门脉系统,并在肝脏形成病灶(棘球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为虫毒.虫毒经口侵入,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温内停,“蛊毒”漫淫,首先犯肝,或犯在肺,或在脾,湿毒郁结,渐成“矗胀”、“积聚”,病久,血瘀气滞,气血两亏,“蛊胀”久部,可以化热,偶有破溃,则流毒阻塞,可成险症.
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1、局压迫和刺激症状:
棘球蚴不断生长,对寄生的器官及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挤压,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在肝脏可有肝区痛,在肺可有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累及颅脑可引起癫痫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寄生于骨胳易造成骨折。
2、过敏和毒性症状:
常见荨麻疹、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症状,以及厌食、消瘦、贫血、儿童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毒性症状;如囊液大量进入血循环常可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突然死亡。
3、占位:
棘球蚴如寄生位置浅表,可于体表形成肿块,触之坚韧而富弹性,扣诊时可有棘球蚴震颤。
4、晚期:
晚期泡型包虫病病人可能会出现黄疸、上腹部疼痛、腹水症状。某些病人会出现乏力、消瘦等症状,医院同位素肝扫描可发现病灶。
包虫病称白泡泡或者水疙瘩病,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包虫病是人体受到狗体内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绦虫寄生在狗等食肉动物的小肠里,到了一定的时期这种绦虫就要产卵,虫卵随狗粪散布到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里。这样,就很容易沾染到人的手上,衣服上和日常用品上,另外,通过狗毛、羊毛、干草、水等与人有接触机会的东西,也会沾染给人。虫卵很细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人误食了虫卵,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脏器(主要是肝脏和肺),慢慢生长,以后变成象囊袋一样的肿块,里面充满了水一样的液体,有的包虫囊肿可以长到几十斤重,压迫脏器。如果囊肿破裂,将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此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右上腹部闷胀不适,肝区疼痛,肝功能受损及一些消化道症状。寄生于肺部可引起咳嗽,胸痛等肺部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治疗。预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瓜果蔬菜要洗净;在流行区应避免与狗密切接触,有条件者应检查狗体内是否有绦虫寄生。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分类4疾病概述5疾病描述6症状体征7疾病病因8病理生理9诊断检查10鉴别诊断11治疗方案12并发症13预后及预防14流行病学15特别提示附:1治疗泡球蚴病的穴位1拼音pàoqiúyòubìng
2英文参考alveolarhydatiddisease
3疾病分类消化内科
4疾病概述多房棘球绛虫形态和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绛虫相似,但成虫主要寄生在狐,中间宿主是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幼虫期是多房棘球蚴(亦称泡球蚴)。在人体引起严重的泡球蚴病,亦称泡型包虫病,或多房性包虫病。
由于泡球蚴生长缓慢,感染后一般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最主要是右上腹缓慢增长的肿块或肝肿大。许多患者有与细粒棘球蚴病相似的肝区疼痛、压迫、坠胀感等,但触诊时肿块较坚硬并有结节感。另有腹痛和黄疸以及门脉高压的表现。几乎所有病人都表现有肝功能损害,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晚期病人甚至有恶液质现象。本病症状类似肝癌,但其病程通常较长。
防治措施:灭狐和消灭野鼠是根除传染源的主要措施。实施中要注意将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野狗也应杀灭或控制,对家犬则应定期驱虫。加***生宣传教育,使群众认识和了解泡球蚴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流行区应对人群进行普查,使用免疫学试验和X线、B超等手段可早期发现病人,以便及时根治。注意个人防护,讲究个人及饮食卫生,生产及生活中注意防止虫卵污染。因虫卵耐寒而怕热,对污染的器具物品可用热力消毒。泡球蚴病的治疗主要靠手术,故应争取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可使用丙硫苯咪唑、甲苯咪唑和吡喹酮等。
5疾病描述多房棘球蚴绛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is(Leuckart,1863)Vogel,1955]的形态或生活史与细粒棘球绛虫相似而有差别,它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狐、幼虫期寄生在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和人体,引起泡球蚴病,亦称泡型包虫病,或多房性包虫病。
形态与生活史:
成虫与细粒棘球绛虫很相似,但虫体较小,体长1.2-3.7mm,常有4-5个节片,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有13-34个小钩,成节生殖孔位于节片中线偏前,睾丸数较少,为26-36个(平均18-26个),都分布作生殖孔后方,孕节子宫无侧囊。内含虫卵187-404个,虫卵形态和大小均与细粒棘球绛虫虫卵相似,光镜下难以区别。
6症状体征泡球蚴生长缓慢,潜伏期一般较长,临床表现最主要的是右上腹缓慢增长的肿块或肝肿大,许多患者有肝区疼痛、压迫或坠胀感、黄疸及门脉高压,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晚期病人甚至有恶病质现象。本病症类似肝癌,但其病程通常较长。
7疾病病因终宿主主要是狐,其次是狗、狼、獾和猫等。在也多房棘球绛虫寄生的终宿主体内,可同时有细粒棘球绛虫寄生,中间宿主为野生啮齿类动物如田鼠、麝鼠、旅鼠、仓鼠、小沙鼠、棉鼠、黄鼠、鼢鼠、长抓沙鼠、小家鼠、鼠兔以及牦牛、绵羊和人等。多房棘球蚴绛虫当体内带有泡球蚴的鼠或动物脏器被狐、狗和狼等终宿主吞食后。约经45天,原头蚴可以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孕节和虫卵。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孕节及虫卵随粪便排出,鼠类因觅食终宿主粪便而受感染。地甲虫可起转运虫卵作用,鼠类可因捕食地甲虫而受到感染,人因失误虫卵而感染。
泡球蚴主要寄生在肝、淡黄色或白色的囊泡状团块,常由无数大小囊泡相互连接、聚集而成,每个囊的大小基本相同,囊泡圆形或拖椭圆形,直径为0.1-5mm,囊泡内有的含透明囊液和许多原头蚴,有的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囊泡外壁角皮层薄但常不完整,整个泡球蚴与周围组织间无纤维组织被膜分隔。泡球蚴多以外生性出芽生殖不断产生新囊泡,长入组织,少数也可向芽生形成隔膜而分离出新囊泡。一般1~2年,被寄生的器官就几乎全部被大小囊泡占据。呈葡萄状的囊泡群还可向器官表面蔓延至体腔内,酷似恶性肿瘤。人是多房棘球绛虫的非适宜中间宿主,人体感染时囊泡内只含胶状物而很少见有原头蚴。
8病理生理人泡球蚴病通常比细粒棘球蚴病更严重,病死率较高。其病程多在1~5年,较为缓慢。患者多为20~40岁的青壮年,其原发病灶几乎100%在肝脏。泡球蚴可为单个的巨块型、弥漫的结节型或二者混合型。泡球蚴对人体的危害包括:直接侵蚀、机械压迫和毒性损害。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芽生蔓延,逐渐波及到整个肝,直接破坏和取代肝组织,其中心部位常发生缺血性坏死、崩解液化,从而程度空腔或钙化;周围的组织则因受压迫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产生的毒素又进一步损害肝实质,可引起肝功能衰竭而导致肝昏迷,或诱发肝硬化而致门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造成死亡。由于肝内外胆管受压迫和侵蚀,可引起黄疸。泡球蚴若侵入肝门静脉分支,则沿血流在肝内广泛播散;若侵入肝静脉可随血循环转移到全身各部位,如肺、脑等脏器,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9诊断检查询问病史,若病人来自流行地区,则应给予首先考虑。
用于细粒棘球蚴病的各种诊断方法都适用于多房棘球蚴病人。由于泡球蚴周围缺纤维组织被膜,虫体抗原很容易进入血液,因此血清学方法有很好的诊断效果和价值。
另外,要注意与肝癌、肝硬化、肝脓肿、黄疸型肝炎、肝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肺癌、脑瘤等相鉴别
10鉴别诊断注意与肝癌、肝硬化、肝脓肿、黄疸型肝炎、肝海绵状血管瘤以及肺癌、脑瘤等相鉴别.
11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可使用阿苯哒唑、甲苯哒唑和吡喹酮等。
12并发症目前这方面资料暂时缺乏.
13预后及预防1.加***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
2.野生啮齿类动物是主要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野鼠是减少传染源重要措施。
3.加强法规建设和卫生检疫。病死的牦牛、绵羊等动物尸体、内脏严禁喂狗,应彻底焚烧或深埋。家犬则应定期驱虫。
4.对流行区人群进行普查,以便早发现病人,早期治疗。泡球蚴病的治疗主要靠手术,故应争取早期诊断,许多病人直到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就诊,往往已错过手术根治时机。
15特别提示注意个人防护,讲究个人及饮食卫生,生产及生活中注意防止虫卵污染。因虫卵耐寒而怕热,对污染的器具物品可用热力消毒。
治疗泡球蚴病的穴位肺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图232)。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
颈三针拼音:jǐngsānzhēn英文:概述:颈三针指颈部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癔病的三个常用穴位,即安眠2...
气原拼音:qìyuán英文:Zhōngjí,CV3概述:气原为经穴别名,即中极穴。出《针灸甲乙经》。中极...
会屈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别名4疾病代码5疾病分类6疾病概述7疾病描述8症状体征9疾病病因10病理生理11诊断检查12治疗方案13预后及预防14特别提示附:1治疗脑包虫病的穴位1拼音nǎobāochóngbìng
2英文参考cerebralechinococcosis
3疾病别名脑棘球蚴病
4疾病代码ICD:B67.9
5疾病分类神经外科
6疾病概述棘球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因棘球绛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而引起的***共患性寄生虫病。病人中以儿童多见,约为成人的7倍,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为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大脑皮质,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盘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的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7疾病描述棘球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因棘球绛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组织而引起的***共患性寄生虫病,分布于全世界广大的畜牧地区,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病人中以儿童多见,约为成人的7倍,男性的发病率较女性为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大脑皮质,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盘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的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8症状体征1.原发型棘球蚴逐渐增大,造成颅内占位效应,并对脑室系统压迫和梗阻,以至颅内压增高。由于包虫囊肿扩张性生长,***大脑皮质,引起癫痫发作,囊肿较大的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和视盘水肿等。依囊肿所在部位产生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主要的临床特点是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
2.继发型症状比较复杂,一般分原发棘球蚴破入心内期,潜伏静止期,和颅压增高期。继发棘球蚴破入心内,由于大量棘球蚴的内容物突然进入血流,可出现虚脱,呼吸急迫,心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过敏性反应等症状。由于棘球蚴不断长大,且系多个,分布广泛,所以该型临床特点与脑转移瘤相似。
9疾病病因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在我国以细粒棘球绛虫最为多见。
10病理生理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系指蚴虫经肝、肺、颈内动脉进入颅内发育为棘球蚴虫,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约第3周末即发育为棘球蚴,到第5个月可长至1cm大小。多数幼虫在5年左右死亡,但部分则可继续生长形成巨大囊肿。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囊即包虫囊,外囊为脑组织形成的一层纤维包膜,两者间含有血管,供给营养。由于两层包膜间很少粘连,故手术时极易剥离。内囊壁由角质层和生发层组成,前者具有弹性,状如粉皮,起保护和营养作用,生发层系寄生虫本体,可形成育囊、子囊、原头蚴(统称棘球蚴砂),当包囊破裂,原头蚴可再次形成新囊肿。棘球蚴在颅内形成占位效应,可压迫脑室系统,导致颅内压增高,并可引起脑实质损害造成癫痫发作及偏瘫、偏盲、偏侧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症状。巨大的包囊尚可压迫破坏颅骨。椎管内棘球蚴病以占位压迫为主要病理改变,若侵犯神经根则可引起剧烈疼痛。
11诊断检查诊断:多见于牧区,病人有与狗、羊密切接触史,临床症状以慢性颅内压增高和癫痫为特征。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内试验阳性率80%~95%,但可有假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血凝试验阳性及脑血管造影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CT或MRI检查是确诊脑棘球蚴病的最好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半数病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可达70%。包虫囊肿破裂或手术后,嗜酸性粒细胞常可显著增高。
2.皮内试验囊液抗原0.1ml注射前臂内侧,15~20min后观察反应,阳性者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可有伪足(即刻反应)。若血内有足量抗体,延迟反应不出现。皮内试验阳性率在80%~95%之间,但可出现假阳性。
3.补体结合试验70%~90%棘球蚴病呈阳性反应,人或羊包虫囊液作为抗原(含头节的包虫囊液效果较好),囊液抗原性较低或包虫囊外膜甚厚至抗原不易溢出时,可呈假阴性反应。囊肿穿破、手术近期或继发感染,阳性率可提高。囊肿完全摘除后数月补体结合试验即可转阴。如果包虫囊手术摘除后1年,本试验仍阳性,可视为复发。本病与血吸虫病及猪囊尾蚴病之间存在着交叉反应。
其他辅助检查:
1.头颅X线平片颅骨棘球蚴病病变从板障开始,破坏颅骨,并且容易破出骨板,形成颅内、外软组织肿块。颅骨为局限或广泛的多囊或单囊形态的膨胀性病变。多囊型呈葡萄串样,单囊型内板移位、硬脑膜移位及钙化,囊肿本身也可钙化。局限于颅底者缺少单囊或多囊特点,而呈骨质硬化表现,一般均无骨膜反应。
脑包虫囊肿产生颅内压增高,后床突骨质吸收,蝶鞍扩大,小儿尚可出现指压痕,颅骨菲薄,甚至可致颅骨缺损,包虫囊肿疝出颅外。还可见松果体移位。浅表囊肿致邻近颅骨局限外凸,骨板变薄。有时平片上显示弧线状、环形或蛋壳状及团块状钙化,如发现这种征象,可以定性。
2.脑血管造影脑包虫囊肿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尤以顶叶多,脑血管造影最能显示这种幕上的囊肿病变,造成周围血管弧状移位。一般表现为:
(1)囊肿部位无血管区。
(2)囊肿周围血管弧形受压、移位、环绕无血管区呈“手抱球”征象。
(3)脑血管牵直变细,管径一致,似“蜘蛛足”样征。
(4)颅内压增高。对中线及幕下包虫定位征不如脑室造影。
3.脑CT扫描脑内网形或类圆形囊肿,边界锐利(偶尔有不完整的薄壳状钙化),无囊周水肿,无周边强化,占位征象明显。囊内容物水样密度,一般不能分辨子囊(若感染,母囊液与手囊液密度不一,子囊则粒粒可数,子囊密度低于母囊具有诊断意义)。邻近部位出现多个囊肿应考虑囊肿破裂。CT扫描对脑包虫的检查,影像清晰,定性、定位准确,费用也能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4.MRI扫描检查MRI的图像质量比CT扫描更加清晰,其影像特点是:断层形态同CT,壳状钙化无信号,囊内液体信号同脑脊液或稍高于脑脊液。含有较大子囊的包虫囊肿,因子囊液较母囊液密度低,显示出母囊内子囊的数量及排列情况,可以确诊。MRI在密度的分辨上优于CT。
12治疗方案对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而言,手术仍为根治的惟一疗法。手术的目标在完整摘除包囊,严防囊液外溢引起复发。术前应根据CT、MRI或血管造影精确定位,手术创口和骨窗要足够大,分离时应十分小心,必要时可用漂浮法切除,即将病人头放低,用洗疮器轻轻插入分离囊壁四周,灌注大量生理盐水,将包囊漂浮起来完整切除。国外有报道对包囊冷冻后再切除以防渗漏,空腔再以0.5%AgNO3处理。近年来,尚有人采用10%甲醛或过氧化氢注入包囊杀死原头蚴,可防止术后复发,但此类方案不良反应较大,国外采用西曲溴胺替代甲醛等杀原头蚴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万一手术囊液污染伤口,则应用过氧化氢冲洗术野,手术残腔过大时,腔内可留置一硅胶管,在关闭硬脑膜前,注满生理盐水,防止术后脑移位及颅内积气引起感染。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临床试用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对广泛播散难以手术的病人采用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亦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按WHO建议,阿苯达唑、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阿苯达唑口服吸收良好,疗效显著,有取代甲苯达唑的趋势,剂量为每天10~40mg/kg,分2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可视病情连续治疗数个疗程。亦有人建议长期大剂量阿苯达唑治疗,每天剂量为20mg/kg,疗程可从17~66个月(平均36个月)不等,经长期随访有效率可达91.7%。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均能耐受,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治疗中应随访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甲苯达唑国外采用的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20~200mg/(kgd)不等,通常以40~50mg/(kgd)为宜,分3次口服,疗程1个月,一般需治疗3个疗程,其间间隔半月。也有人延长治疗至3~5年者,疗效报道不一。本药吸收差,空腹口服仅1%吸收,配合脂肪餐,吸收率可提高至5%~20%。
13预后及预防预防:主要应加强流行区的处理和管制,严格肉食卫生检疫,大力开展卫生宣教。
14特别提示1、患者主要见于畜牧地区,在我国的西北、内蒙、西藏等地区均有散发,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以农村儿童多见。
2、注意饮食卫生,严格实施食品管理法,严禁带棘球蚴的内脏(如肝、肺等)上市。疫区的狗要经常定期驱虫以消灭病源,狗驱虫时一定要把犬拴住,以便收集排出的虫体与粪便,彻底销毁,以防散布病原体。
3、手术摘除时切忌不可弄破囊壁,以免造成过敏或引发新的囊体形成。术时一旦囊液污染伤口,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处理。
治疗脑包虫病的穴位脑空GB19;nǎokōng;G19;GB19概述:脑空为经穴名(NǎokōngGB19)。出《针灸甲...
脑干ogàn;AT3、4i;brainstem概述:脑干:1.解剖结构名;2.耳穴名。解剖结构名·脑干...
颞颥3~0.5寸。经穴别名·颞颥:颞颥为经穴别名,即脑空。出《针灸甲乙经》。脑空为经穴名(Nǎokōn...
脑户brain;nǎohù;GV17;DU17概述:脑户:1.经穴名;2.人体部位名。经穴名·脑户:脑...
会额
1、棘球蚴囊病,感染犬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所致疾病的统称。2、此证大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3、ct检查可发现囊肿形成,囊肿可压迫肝脏组织并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胆小管破入囊内或囊内容物破出,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病变可成侵袭性,可转移到临近组织,形成新的囊肿。4、诊断:影像学检查,间接血凝elisa抗体检测,检测粪便中虫卵排出。5、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结合药物治疗,阿苯达挫为治疗肝包虫性囊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