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制剂方剂药方

壮医学常用制剂有:烫伤膏,虎杖青,七叶一枝花膏。①烫伤膏

制法:将五眼果树皮水煎5~6小时,煎取浓缩液2000毫升,用布过滤后再人锅,加人苯甲酸煮开,装瓶,趁热加入冰片和薄荷脑,密封备用。

主治:烧伤,烫伤。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涂3~5次。

处方:虎杖5000克,冰片20克,薄荷脑10克,苯甲酸10克。

制法:将虎杖切细,水煎5至6小时,提取浓缩液2000毫升,用布过滤后再人锅,加入苯甲酸煮开,装瓶,趁热加人冰片和薄荷脑,密封备用。

用法:外涂患处,每日涂3至5次。

③七叶一枝花膏

处方:七叶一枝花100克,凡士林500克。

制法;将上药放在玻璃板上混合搅拌均匀装瓶备用。

主治:疔疮,痈疮,体表各种炎症。

用法:外涂或外敷患处。

④复方蛤蟆消炎膏

制法:将蛤蟆打昏和其他3种药放入锅内,用文火将药煎至焦黑,过滤除去药渣,装瓶趁热加人冰片备用。

主治:体表各种炎症及溃疡。

外用方具有杀虫止痒、解毒、祛风、排脓、止痛、止血、通龙路、通火路等作用。适用于各种皮肤湿疼、风疹、丹毒、痈疽、疔疮、疥癣、跌打胖痛、外伤出血等。

①两五三九汤

处方:枫杨树叶、五指风叶、五色梅叶、三角泡叶,九里明、靑桐树叶、小冬青叶、杠板归、毛算盘叶各等量。

功用:祛风止痒,杀虫解毒。

主治:各种皮肤瘙痒症。

用法:水煎外洗。

②枫杨盘叶汤

处方:毛算盘叶、枫杨叶各适量。

功用:杀虫止痒。

主治:漆树过敏,稻田性皮炎。

③了哥羊角仙人老虎汤

功用:清热祛湿,杀虫止痒。

主治:体癣,疥疮。

用法:将上药切碎,加醋1500毫升,浸泡20天,去渣,外擦患处。

④苦楝桉叶过塘汤

处方:苦楝树皮、大叶桉叶、过塘蛇各适量。

功用:清解热毐,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

用法:水煎外洗患处,每日2次。

黄病方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黄病。

①利湿解毒退黄汤

功用:清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②三草黄根玉米汤

功用:请解热毒,利湿退黄。

③葫芦竹节仙鹤汤

④田基鬼无娘绞股葫芦汤

处方:田基黄1000克,葫芦茶1000克,鬼针草1000克,无娘藤1000克,绞股蓝1000克。

功用:解黄毒,通水道。

主治:慢性黄病。

用法:将上药洗净、切细、晒干,放人蒸笼蒸1小时,再晒干包装密封备用。每次用20克,开水泡服,每日3次,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

解瘴毒方具有解瘴毒的作用;适用于瘴毒症。

①风艾黄皮胆子汤

处方:大风艾10克,黄皮叶10克,紫苏9克,鸭胆子根9克,金丝草6克,大实叶根9克。

功用:祛风邪,解瘴毒。

主治:瘅毒。

用法:水煎服,每周2剂。

②扣马葫芦汤

用法:每日1剂,水热分3次服,连服3天。

处方:一箭球100克,青蒿75克,倒扣草100克。

功用:祛风邪,防瘴毒。

主治:预防瘅毒。

用法: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至1750毫升,供4人1日量,每次20毫升,每曰3次。

④一三马鞭鹅不食汤

功用:祛风邪,防瘅毒。

主治:预防瘴毒。

用法: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至1750毫升,供4人1日量,每次20毫升,每日2次。

①鸡参首乌水莲汤

功用:补精血,壮筋骨。

主治:精血不足体弱。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也可制成丸剂服用。

②归参水莲汤

功用:补气血。

主治:血气不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③荠菜鸡血汤

主治:气血不足。

用法:加适量配料共煮吃,每日1剂,连服10至15天。

脉漏方具有通龙路,止脉漏的作用;适用于脉漏之症。

①五月仙鹤莲草汤

功用:通龙路,止脉漏。

主治:血崩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冷服。

功用:止脉漏。

主治:谷道脉漏。

用法:将田七水煎取50毫升水后,冲血余炭服,每日2至3次。

③大叶紫珠方

处方:大叶紫珠叶50克。

用法:水煎服,毎日1剂。

④扶芳藤方

处方:扶芳藤60克。

功用;止脉漏。

用法;水煎服,每曰1剂。

止痛方具有通火路,止疼痈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痛症。

①救楼两鸡附蛸汤

功用:通火路,止疼痈。

主治:胃部疼痛。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3至5克,温开水冲服,每日3次。

②二皮二核小茴汤

功用:通火路,止疼痛。

主治:疝气痛,睾丸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齿叶泥花草汤

功用:通火路,祛风邪,止疼痛。

主治:腰腿痛,风湿骨痛。

④田七两面汤

处方:水田七15克,两面针15克。

骨折方具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之症。

①骨折八味散

功用:接骨生肌,疏通龙路。

主治:骨折。

用法;混合捣碎,过筛和匀成黄棕色粉末,以本品1份,酒1份,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②骨折止痛酒

功用:疏通龙路,止痛。

用法:第1次加酒1200毫升密闭浸泡5天,每天揽拌1次。第2次加酒1000毫升浸泡10天。第3次加酒1000毫升浸泡15天。然后合并3次酒浸出液,滤过。口服每日3次,每次10至20毫升。

③骨折止血散

功用:接骨,止血。

主治:骨折出血。

用法:将上药研成极细粉末,过筛混合,外敷患处。

④骨折消肿汤

功用:清解热毒,疏通龙路。

主治:骨折后肿胀。

用法:水前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⑤接骨方

功用:续筋接骨,消肿止痛。

用法:将上药与小鸡或螃蟹一起捣烂,加高度米酒调匀外敷伤处(先复位上夹板固定后敷药),每天换药1次。

蛇伤方具有解蛇毒的作用;适用于各种毒蛇、毒虫咬伤。

处方:七叶一枝花根茎15克,扛板归15克。

功用:清解蛇毒,消肿。

主治:各种毒蛇、毒虫咬伤。

②江龙半边方

功用: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各种毒蛇咬伤,狂犬咬伤,痈疮肿毒。

用法:共捣烂外敷伤口周围,每日换药3次。

处方:耳草50克,白乌桕叶100克。

功用:清解热毒,消肿止痛。

主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

用法;用耳草捣烂敷百会(先用针挑百会出血后再敷)及伤口周围,然后用白乌桕叶水液外洗伤口,每日换药4次。

风湿方具有祛风邪,除湿毒的作用;适用于风湿骨痛诸症。

①极荷二藤汤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风湿骨痛。

用法:水煎服,每曰1剂,分3次服。

②地灵丢棒汤

功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骨痛,腰腿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或浸酒服,每次10至20毫升。

③五藤千斤汤

功用:通龙路,祛风湿,消肿止痛。

处方:半枫荷茎皮500克,米双酒2500毫升。

功用:祛风邪,除湿毒.止疼痛。

主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

跌打方具有通龙路,散淤肿,止疼痛的作用。适用于跌打损伤,扭伤疼痛,烫火伤等症。

①驳骨方

功用:疏通龙路,消肿止痛,接骨。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上药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骨折者须对位上夹板固定后敷药。)

②六鲜草方

功用:通龙路,散淤血,止疼痛。

主治:跌打损伤,关节扭伤。

用法;上药共捣烂,用酒炒热敷伤处,每日换药1次。

③九里透骨驳骨方

用法:用75%酒精或米双酒浸泡过药面,15天后可用,外擦患处。

淸解热毒方具有清泄热邪,凉血解毒,燥湿解暑的作用。适用于热症、疔疮肿毒、虫蛇咬伤、无名肿毒等症。

①救必朱莲草汤

功用:清解热毐。

主治:热症,屙泻,肚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制成粉末服,每次3~5克,开水冲服,每日3次。

②十两功劳蒲鸡板蓝汤

③穿心一点九甘汤

功用:清解热毒。

主治:痈疮肿毒。

④金山马草汤

功用:淸解热毒,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

尿闭方具有通水道的作用;适用于尿闭之症。

处方:鲜大风艾300克,鲜青蒿300克。

功用:通水道。

主治:尿闭。

用法:将药捣烂,用薄布包好外敷脐下2至3个小时,并轻轻按摩下腹部。

②蛤蟆方

处方:大蛤蟆1只。

用法:用刀破开蛤蟆腹部,趁热外敷脐下2至3个小时,并轻轻按摩下腹部。

排石方具有通水道,排砂石的作用。适用于水道砂石症。

①车前玉苇通肾汤

功用:通水道,排砂石。

主治:水道砂石症。

用法:水煎取药500毫升1次服完,每日1剂。

②透骨滑肾汤

止汗方具有敛汗、止汗的作用。适用于多汗之症。

一、芭蕉皮汤

处方:芭蕉树皮200至500克。

功用:敛汗。

主治:小儿盗汗。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

二、千斤黄花汤

功用:补气血,止虚汗。

主治;小儿多汗症。

淋病方具有解热毒,通水道,止淋痛的作用。适用于淋病。

①凤尾灯木银肾汤

功用:清解热毒,通利水道。

主治:淋病。

②鬼刺石油一点桉鞋汤

功用:清热祛湿,通利水道,消肿通淋。

主治:淋病,水肿。

闻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樟柳逐水汤

功用:淸解热毒,通利水道,消肿通淋。

④凤尾金沙肾茶汤

处方:凤尾草20克,肾茶20克,海金沙10克。

功用:解毒通淋。

水肿方具有通水道,消水肿的作用;适用于水肿之症。

①白大金车吊甘汤

功用:清解热毒,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

②玉白灯木肾茶汤

③老君丹方

功用:淸解热毒,利水消肿。

用法:水取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④凤尾二莲汤

功用:解热毒,通水道,消水肿。

主治;水肿。

定喘方具有通气道,降气逆的作用;适用于咳喘、哮喘之症。

①百马一点出林汤

功用:解热毒,通气道,止咳喘。

主治:喘症,咳嗽。

③仙桃花汤

处方:七叶一枝花10克,石仙桃15克。

主治:哮喘。

④蛤蟆酒

处方:蛤蟆5只,65度白酒500毫升。

功用:通气道,降气逆。

用法:将活蛤蟆冲洗干净放入宽口瓶内,倒入白酒浸30天后过滤即成蛤蟆酒。每次用10—15毫升浸湿一张卫生纸,再将这张纸包一个鲜鸿蛋,隔水将鸡蛋蒸熟后剥皮吃蛋,每天1个,连吃30个为1疗程。

化痰止咳定喘方具有化痰、祛痰、止咳、减轻或消除咳嗽的作用。适用于咳嗽、痰多等症。

①五汁汤

功用:清解热毒,止咳润燥。

主治:气道积热,咽干燥咳。

用法:上药适量凉服或炖温后服,每次适量,每日3次。

②鱼马一点肿节汤

功用:清解热毒,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气喘,伤风发热。

功用:淸解热毒,通气道,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多,百日咳。

用法: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

伤风方具有祛除风邪,畅通气道的作用。适用于伤风之症。

①山芝枇把大鱼百草汤

功用:疏风扶邪。

主治:伤风。

②哥王甘草汤

功用:疏风祛邪,畅通气道。

用法:水煎30至60分钟,每次服10至15毫升,每日3次。

③黄皮公根冰糖汤

处方:黄皮叶10克,山芝麻50克,雷公根50克,甘草6克,冰糖草10克。

功用:疏风祛邪。

主治:伤风

用法:水煎服,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

驱虫方能杀灭或驱除谷道内寄生虫;适用于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谷道寄生虫病。

①苦楝根皮汤

处方:苦楝根皮干品3至9克,鲜品10~20克。

功用:驱除谷道寄生虫。

主治:蛔虫、钩虫。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次,小儿酌减量。

②瓜子生食饮

处方:南瓜子9至50克。

功用:杀绦虫,灭血吸虫。

主治:绦虫、血吸虫。

用法:生食南瓜子,每次9~50克,每日2次。

③贯众龙芽汤

处方:贯众6~12克,龙芽草20克。

功用:清解热毒,杀虫。

主治:钩虫、蛔虫。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止呕方具有温暖谷道,止呕吐的作用;适用于谷道受寒呕吐之症。

一、温中汤

功用:温暖谷道,散寒止呕。

主治:谷道受寒呕吐。

用法:研粉末,每次6克,开水送服,每日2次。

二、胡椒绿豆猪肚汤

处方:胡椒15克,猪肚1个,绿豆10克。

用法:将胡椒、绿豆研成粉放人猪肚内,头尾用线扎紫,煮汤服,每日3次。

三、处方:山柰10克,白胡椒5克。

用法:上药共研末,每次1克,调粥吃,每日3次。

通便方能消除肠内宿食,使燥屎从大便中排出;适用于大便难结,腹部胀满之症。

①红碧藤菜

处方:红薯藤嫩芽500克。

功用:通利大便。

主治:大便难结。

用法:每日500克,分2次煮熟当菜吃。

处方:鲜芦荟叶20至30克,茶油10毫升。

功用:滑谷道,通大便。

用法:将芦荟磨烂,调茶油内服,每日1剂。

③蜜糖饮

处方:蜂蜜50毫升。

功用:润谷道,通大便。

用法:将蜂蜜冲开水500毫升1次服,每日1至2次。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主要剂型,其煎服法如下:

煎药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凡发散取汗的药物不宜久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金石、甲壳类药物宜打碎后煎:气味芳香的药物不宜久煎,可后下或冲服;胶类药物待其他药煎好,去渣后加人溶化;贵重药物则宜研末冲服;贵重而又难于煎出味的药物则宜另煎或磨水冲服;新鲜药物可捣汁冲服;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必须先煎,然后再入他药同煎;粉状及有毛的药物,必须包煎,以免剌激咽喉;果仁类药物宜打碎后煎;泥沙多的药物,可先煎汤滤清取水再煎其他药。

服药方法:一般是1剂分为2次或3次服,对于急病、重病者,则1次顿服。一般1日1剂,分头煎二煎,如果病情严重,亦可1日2剂以加强疗效。汤剂一般宜温艰,治伤风药更要热服,使其出汗。有时需要冷服,如对热甚烦躁者。而剧烈呕吐时则宜少量频饮冷服。

草药方剂包括汤、丸、散、膏、丹、酒、露、锭、条、线、洗、熏、坐、导剂等10余种,其中最常用的剂型为汤、丸、散、膏、丹、酒等几种。

汤剂:将药物用水放成汤液,去渣分次饮服,叫做汤剂。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较强、处方时便于灵活加减,适应于各种病情。在各种剂型中是最常用的一种,对于复杂而变化的病证,用汤剂为宜。

丸剂:将药物研细,用水泛、蜜炼、面糊或米糊为丸。丸剂剂量小且吸收慢,故宜久服缓治,适用于长期慢性疾患。但也有峻烈药品,为使其缓缓吸收而采用丸剂,对于一些芳香不宜久煎者,可做成丸剂。

散剂:将药物研成细末,叫散剂,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散剂可用开水调服或酒调用等,根据病证的需要和药物的作用而定。外用散剂是将药末撒于患处。

丹剂:凡通过提炼或精制的丸或散,叫做丹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

药露:多用新鲜药物蒸馏而成。气味芳香,清洁无色,便于口服,一般作为饮料,夏季尤为常用。

锭剂: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用粘性浆液和匀制成锭剂,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涂敷患处。如制成饼状,则称为饼剂。

条剂:将药末粘于线条之上或用药末加浆液搓成药条,用以插入疮口、蚀腐处拔脓。

线剂:将丝线或棉线或苎麻线放于药液中浸泡,用以点灸穴位治疗各科疾病,或结扎疮管或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

洗剂:用药煎汤,浸洗全身或局部。

熏剂:用药物烧烟熏患处或全身。

坐药:用药物制成丸剂,或用线棉包裹药末,纳入阴道内,以治疗白带或阴痒等症。

导剂:用易于溶解的药物制成锭剂,纳人肛门内,取其溶解后滑润肠道,使干燥的异便易于排出。

1.方剂的加减变化

方剂的组成是有一定原则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上必须随着病情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环境气候的不同,适当地予以加减应用。

药味的加减变化:方剂常因药味的加减而改变其功用和应用范围,这是在主症未变的情况下,随着兼症的不同而加减变化的方法。如果方剂中增加或减少1至2味药,适应症就会有所不同。

药味的配合变化:方剂在主要药物配合变化后,往往直接影响该方的主要作用。

药物的用量变化:一个方剂中药物的用量如果有了变化,它的作用重心也会随之不同,方剂作用的主次位置也就相互转化,适用范围也就有所区别。

2.剂型的更换变化

应用不同剂犹治疗疾病,主要根据病症的需要而定。一般说来,凡病情较急者多使用汤剂,病情缓慢者多采用丸剂。

大驳骨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水沟边、坡地、路旁灌木丛中或林下湿润地,常栽培作绿篱。分布于广西、广东等地。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切段,哂干备用。

性能:辛、微酸,平。散淤血,通龙路,祛风邪,除湿毒,消淤肿,止疼痛。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腰脚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20至5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应用举例:

大罗伞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疏林中。分布于广西各地区及贵州、云南等地。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性能:苦、辛,凉。接骨止痛,祛邪截疟,淸解热毒,补虚益损。

主治:骨折,跌打肿痛,风湿骨痛,瘴毒,无名肿毒,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9~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或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

①骨折:本品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跌打肿痛:本品适量,水煎外洗。

三角泡

别名:三角藤,包袱草,倒地铃,炮卜草,金丝苦。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树边及丘陵地区小树丛林中。主要分布于广西梧州、玉林、南宁、河池地区。

采集加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清热除湿,解毒止咳。

主治:湿疹,小儿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

五色梅

生境分布:生于村落旁。主要分布于广西百色、南宁、梧州、河池地区等,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全年皆可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解毒消肿,祛风止痒。

主治:痈肿,疥疮,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15~30克,水煎服,或捣汁冲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

应用举例

②湿疹:本品鲜叶捣烂,擦患处,然后以渣敷之。

小笔筒草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沟边、沙壤或粘土上半阴湿的地方。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地,盛产于广西。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甘、嫩苦,凉。退翳明目,清热毒,通水道,通淋浊。

主治:眼睛红肿痛,翳膜胬肉,黄病,淋病。

用法用量:内服:30~60克,水煎服。

②翳膜胬肉:本品30克,夏枯草、蜜蒙花各15克,水煎服,毎日1剂。

③黄病:本品鲜草30至60克,或干草30克,煎水当茶饮。

山竹子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丘陵阔叶林中。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

采集加工:树皮:全年可采,除去粗皮。果实:冬季采收。皮、果明干备用。

性能:酸、涩、微苦,冻。解毒止痛。

主治:牙疳,口疮,舌糜,烧伤,烫伤,痈疮。

用法用量:内服:3至6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漱口,或捣烂敷患处,或研末撒患处。

①牙疳,口疮,舌糜:本品适量,煎水漱口,每日3—4次。

②痈疮溃烂:本品适量,研末撒患处,或用果油涂患处。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沟谷、路旁的灌木丛中。主要分布于广西,以龙州、桂平为多。

采集加工: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能:辛、甘,温。健脾胃,通水道,下乳。

主治:水肿,白带,产后无乳。

用法用量:内服:15~60克,水煎服。

①产后无乳:本品60克,炖猪脚服。

②白带过多:本品30克,一匹绸6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小罗伞

生境分布:生于深山林下或灌木丛中。主要分布于广西南丹、罗城、柳江、岑溪、北流及广东。

性能:辛、甘、苦,温。通龙路,调月经,祛风邪,除湿毒。

主治:月经不调,不孕症,经闭,痛经,产后痛风,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水煎服。

②产后痛风:小罗伞、大风艾、鸡血藤、大风藤各30克,水煎洗浴,每日1次。

石栗子

别名:海胡桃,黑桐油,烛果树,油果。

生境分布: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广西靖西、南宁、桂平、容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秋季果热时采收,取出种子晒干。

性能:甘,寒,有小毒。清热毒,通龙路,通经血。

主冶:淤热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煅存性为末,每日5~7个,分3次。

注意:孕妇禁服。

应用举例:淤热闭经:每日用本品5至7个,水煎服或煅为末分3次服。

一柱香

别名:臭假耳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广西、贵州等地。

采集加工:夏、秋釆收,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能:辛,凉。清热除淤血,通龙路。

主治:无名肿毒,眼红肿。

用法用量:外用:30克,捣敷患处,或煎水熏患眼。

①无名肿毒:本品适量,捣绒敷患处。

②眼红肿:本品30克,煎水熏患眼。

三钱三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边、路边、林边。主要分布于广西三江、龙胜、资源、全州、兴安、富州、昭平、苍梧、岑溪、平南。

采集加工:播种当年采收,第一年在8月,用镰刀将地上部分割下。第二年可采收2次,分别于7月、9月各采收1次,采下后晒干备用。

性能:辛、苦,温,有大毒。消肿泄火,杀虫止痒。

主治:蛇头疔,乳蛾,臁疮,烧伤,阴痒,白秀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水煎洗或研末调敷患处。

②恶疮、指疔:三钱三,百丈青,鸡屎灰适量捣敷患处。

③烫伤:三钱三适量研末,用棉花子油调涂患处。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亦有栽培。分布于广西宁明、那坡、隆林、凌云、乐业、南丹、都安、鹿赛、阳朔、灵川等地。

性能:辛、苦,温。行气止痛,活血除淤血,通龙路,祛风邪,除湿毒,软坚散结。

主治:腹部气痛,风寒湿解,跌打损伤,皮肤红肿,疥疮,皮肤瘙痒,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9至15克,水煎服,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①腹痛;本品适量,捣碎,浸酒服。

②湿疹:本品鲜枝叶适量,水煎,擦洗患处。

山橙

别名:屈头鸡,山大哥,马聪藤,铜锣锤。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主要分布于广西防城、上思,广东、贵州等地亦有分

采集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苦、甘,平。行气止痛,除湿毒,杀虫疥。

主治:腹部气痛,打嗝,疝气,瘰疬,湿癣,疥癞。

用法用量:内服:6至9克,水煎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①小肠疝气:本品9克,和瘦猪肉适量煎汤服。

石葫芦

别名:石柑子,石蒲藤,巴岩香,青蒲声茶。

生境分布:生在阴暗湿润的地方,其气根生长在地石上或树上。主要分布于广西各地区。

采集加工:3~4月或9~10月釆收,晒干备用。

性能:苦、辛,微温。理气止痛,畅通谷道,祛凤邪,除湿毒,清热解毒。

主治:心口痛,疝气,脚气,小儿食滞谷道或疳积,风湿骨痛,肢体麻木,耳疮。

用法用量:内服:15—30克,水煎服。

应用举例:小儿食滞谷道成疳:石葫芦、桐寄生适量,蒸猪肝或鸡肝适量服。

别名:波世兰,红芍药,申时花,煮饭花。

生境分布:常栽于村庄附近的阴湿处。主要分布于广西武鸣、马山、田阳、南丹、灵川、灌阳、贺州、博白,广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8—9月采,挖出后,洗净,除去细根,刮去表皮,蒸熟晒干备用。

性能:甘,平。润肺止咳,健脾补虚,淸热敛汗,调经止带。

主治:肺痨、燥热咳嗽,脾虚劳倦,拉肚子,眩晕,潮热,寝汗,多汗,月经不调,白带多。

用法用量:内服;30至6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②肺燥咳嫩:土人参根9~15克,冰糖100克煎服或研粉,炼蜜为丸股,每曰3次。

③乳汁稀少:土人参汤或鲜叶加油炒熟当菜吃。

生境分布:生于低山区的向阳坡地上。主要分布于广西隆林、凌云、田东、南丹、融水、昭平。

采集加工:秋季挖取根部,洗净,除去须根,晒干备用。

性能:甘、微苦,温。温胃健脾,补肺止咳,下乳敛尿。

主治:拉肚子,小儿疳积,虚劳内伤,肺虚咳嗽,乳汁少,小儿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10至30克,水煎服。

丁癸草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地上。分布于广西钦州、武鸣、宾阳、贵港、博白、陆川、北流、岑溪、贺州等地,广东、云南、四川、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夏季采收,晒干备用。

性能:甘,凉。清解热毒,祛风毒,止痉挛,消淤肿。

主治:疔疮,乳痛,痢疾,拉肚子,黄病,小儿疳积,蛇伤,眼晴肿痛,高热抽筋,伤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9至30克(鲜者60至90克)水煎服,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

①乳痈:本品干品30至60克,鲮鱼1条(约100克重),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

③黄病:丁癸草15克,生鱼1条,水煎服,每日1次。

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溪边、林下。分布于广西各地区。

采集加工:随时可采,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性能:苦,寒。解热毒,祛风邪,除湿毒。

主治:咽喉肿痛,黄病,疮疡种毒,虫蛇咬伤,风湿骨痛,湿疹,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根10至50克,叶9至12克,水热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煎水洗。

土银花叶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主产于广西防城、上思、横县、博白、陆川、北流,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全年可采,洗净晒干备用。

性能:甘,寒。清解热毒。

用法用量:内服;60至10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水煎洗。

应用举例:曼陀罗中毒:本品100克,水煎取汁顿服。

小叶金花车

别名:石孔雀尾,仙鸡尾,金粉蕨,人头草,金花草,火汤蕨,线鸡尾草黑蕨。

生境分布:多生于老屋旁、路边、沟边阴湿石上。主产于广西罗城、陆川等地,广东、山西、台湾等地亦有分布。

采集加工:秋季采收,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解毒消肿,清热利湿,活血止血。

主治:野山薯、木薯、砷中毒,狂犬咬伤,疔疮湿热泻痢,黄病,外伤肿痛,脉漏,伤风热。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鲜品30至18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敷。

应用举例:狂犬咬伤:鲜小叶金花草根150至180克,置铜锅内,水煎,空腹时服。忌食酸辣,并避嘈杂声。

壮族聚居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四季常青,动植物繁多,山地广阔,矿藏十分丰富,因此,是中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天然宝库,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哪些植物、动物、矿物能治病,并逐渐积累经验,通过代代相传流传了下来。据统计现已发掘的常用壮药有2000余种。

总之,壮医方药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对药物的识别、采集加工、功用、用法、药物的鉴别、组方原则等,均有阐述,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民间及临床,大大地丰富了中药学的知识,为各族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经筋査灶方法:采用手触诊察法,即适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作为探査工具,对按査部位作各种手法检査,结合“正与异”感觉的对比方法和患者对检查的反应,识别阳性“病灶”,为诊断提供依据。常见经筋“病灶”高发区点有:肌筋的起始点及附着终点、肌筋的交会点、肌筋的力学受力点及骨缝沟、线和骨粗隆等。

经筋消灶方法:经筋消灶方法,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经筋病症的“结灶、进行“消灶解结”、从而达到灶去病除的治疗目的。常用的消灶方法有手法消灶、针刺消灶、火罐消灶等。

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本法的适应症很广,对外感、内伤、麻痹、风湿、痧症等,壮医常以多种壮药、草药组合煎水洗浴熏蒸外用药禁忌相对较少,取其药多而力宏,运行气血,辟秽除病。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

操作:取药适量,加水适量,水煎,趁水温较高有蒸气时熏蒸局部或全身,待水温下降到能耐受后再行沐浴。

壮医将人的精神活动,语言及思考能力,归结为“巧坞”的功能。故凡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治疗上都要着眼于调整“巧坞”的机能。“巧坞”为上部天,位高权重,全身骨肉气血,内脏器官都要接受“巧坞”的指挥,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总指挥部。“巧坞乱”或“巧坞坏”就会指挥失灵、失误而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使三气不能同步而引发全身性的疾病甚至死亡。

1.壮医的基础理论将进一步得到整理提髙,成为独具一格的相对完整、系统的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民族传统医药理论。

2.壮医的许多独特而有效的诊疗技法,通过科学的发掘整理和规范化以后,将得到推广应用,造福于各民族人民群众。其中的一些诊疗技法,可能为中西医所接受,并走向世界。

4.壮医药与中西医药及各兄弟民族传统医药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壮医药自身的发展。

5.壮医药的教育传授方式,将由过去的师徒授受、口耳相传方式,逐步转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新一代的高级壮医。专业壮医药人员将会较快增多。

6.壮医药的医、教、研机构将会逐步扩大和充实。壮医各科著作将陆续问世。

8.壮医药与傣医药、瑶医药、苗医药、侗医药等民族医药通过适当的方式联合起来,以联合促开发,共建大西南民族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实现科研、工业、贸易一体化,争取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壮族作为祖国南疆一个人口众多的土著民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最先培植棉花的民族之一,高山畜牧业也较为发达。与这种物质生产活动相应的是,壮医药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从柳州、桂林、南宁等处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和薪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们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以及陶器等,并有捕获生物及用火的遗迹。这些原始工具中,就有可供医疗用的砭石、陶针、骨针。原始时代穴居野处,由能取火进而制作陶器,渔猎熟食,有利于人体各器官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并减少了胃肠病的发生。在生产活动中,由采集食物进而识别百药,并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随着壮族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壮医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有所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壮医药

198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壮族聚居地区)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其中一枚出土时已残断)。针体通长2.7厘米,针柄长2.2厘米,宽0.6厘米,厚0.1厘米,呈扁的长方形。针身短小,长仅0.5厘米,直径仅0.1厘米,锋锐利。经考证认为是二枚浅刺用的医疗用针。其锋微细,与古人对“微针”描述是一致的。广西“微针”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范围内唯一见诸报道的、年代最早的“微针”。它为研究壮医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事实说明:壮族先民是最早创用针刺疗法的民族之一。

先秦时期壮医除了针刺疗疾、舞蹈导引、按矫治病方法外,对药物也已有所认识,并积累了一些临床知识。如知道用蒿苏(即紫苏)煮螺蚌以解毒去腥;佩带某些草木母根以防病治病;某些草药内服可以减轻疲劳;某些植物有大毒不可内服,等等。但总的来说,这时的壮医药还处于萌芽和草创阶段。

THE END
1.轮胎驱虫用什么药轮胎驱虫用什么药好预防:放苗前注意检查,放养密度不能过大,减少鱼体机械损伤,提高鱼体免疫力,保持水质良好。 治疗: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者使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内服:内服赛科车静驱虫药,每袋拌料80斤,每日一次,连用5-7天。为什么废旧轮胎容易滋生蚊蝇除虫方法 ...https://www.pcauto.com.cn/jxwd/3739/37395755.html
2.中草药熬制使用方法和服药方法葛广伟医生文章由于西药可能会引起胎儿畸形等原因,很多孕妇对中成药更加青睐。但部分中成药一定存在毒性,需要谨记的是,孕妇对清热类、祛风除湿类、消化导食类、泻下类、理气类、开窍类、驱虫类、祛湿类等多种类型的重要应当谨慎对待。 煎制中药过程的注意事项 现代家庭中大多使用铁锅、不锈钢锅或者不粘锅,最好不要使用它们来煎制...https://www.guahao.com/article/detail/LAdjf128376313613533187
3.中药饭后半小时服用喝中药注意六大禁忌不同类型的中药,服用时间也不同。肝、肾、肠道疾患,宜饭前服药;眩晕、咽喉疾患宜饭后服药;泻下药、滋补药、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类药宜睡前服用。 这都是根据病情的不同和药物作用的特点,对服药时间做出的大致要求。在用药时,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变化调整用药,用药的方子不会局限于某一类药,再加上患者长期服药,难...https://jianka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S4DB1INH17CCUfkYzJFx160804
4.10种狗狗驱虫药测评甲苯咪唑片 甲苯咪唑片 用于蛲虫病、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粪类圆线虫病和绦虫 。但是这个和甲硝唑一样有少数 蛔虫感染较严重的病人服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吐蛔虫,甚至引起窒息。这种药已经很少在市面上。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驱虫药好用。 拜宠清狗狗体内驱虫是由非班太尔,吡喹酮 双羟萘酸噻嘧啶含有这三...https://www.isdpp.com/xq-2532.html
5.陈昌福细说如何用这些水产药物替代副作用大的孔雀石绿(二)将孔雀石绿作为抗菌药的替代方案 将孔雀石绿溶液用于浸泡患细菌性烂鳃病的鱼类,主要是发挥药物的消毒功能。其实,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致病菌为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主要是寄生在鳃丝的血管中的,治疗细菌性烂鳃病除了要消毒外,主要是要通过内服抗菌素类药物杀灭鱼体内的致病菌。 http://www.chinaeel.cn/index.php?c=content&a=show&id=35135
1.吃了鱼生吃什么驱虫药寻医问药频道吃了鱼生吃什么驱虫药 吃了鱼生可能会引起寄生虫感染,生鱼片寄生虫感染主要包括华支睾吸虫病、异尖线虫病、颚口线虫病等,需要根据寄生虫感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驱虫药治疗。 1、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是淡水鱼中较为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隐痛、腹泻、精神不振、肝肿大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https://3g.xywy.com/arc/234843.html
2.内寄用什么药方法一(最好是单缸治疗,防止传染):1.换水(一次2/5,治疗期间每天换点)2.停食(别担心会饿死,没事的)3.提温到32度(这点别担心,温度没事,再高点都没事。不过,不要猛的提起来,靠加热棒来提)4.缸里下盐5.鱼嘴里喂“佛派酸”胶囊药粉(一般药店就有售),每天2粒。 http://m.boqii.com/article/45938.html
3.轮胎驱虫用什么药轮胎驱虫用什么药好预防:放苗前注意检查,放养密度不能过大,减少鱼体机械损伤,提高鱼体免疫力,保持水质良好。 治疗: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者使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内服:内服赛科车静驱虫药,每袋拌料80斤,每日一次,连用5-7天。为什么废旧轮胎容易滋生蚊蝇除虫方法 ...https://www.yoojia.com/ask/5-14501958558358406193.html
4.人医和兽医必看联合用药知识疗病毒感染,喷雾给药的效果是同剂量药物饮水给药的10倍,最佳的雾滴直径为10-20um,即使用常规喷雾器(直径≥80um)也会取得较饮水给药更好的效果。5、注意药物发挥药效的酸碱性:药物酸碱性对治疗效果影响①需在碱性环境中使用的药物:庆大霉素、新霉素、利福平(PH值<9)、阿奇霉素(PH值6.2时MIC较PH值7.2时高100倍...https://m.360docs.net/doc/0e5031554.html
5.水产养殖观赏鱼常用药品简介,消毒抗菌驱虫,盐水最常用广谱驱虫药,多用于灭杀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等体外寄生虫;也可驱除水生动物肠道内寄生的线虫、粘孢子虫。 四、通杀类 食盐(氯化钠):白色结晶体 杀菌杀虫常用消毒药品,效果良好,不少观赏鱼或搞水产养殖的朋友全年就只用食盐和二氧化氯。可用于细菌性疾病、水霉病防治,灭杀各类寄生虫、兼具改善水体,对部分药物增...https://www.yzydt.com/8287/
6.行业咨询国标鱼药的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7、内服杀虫药:早春,如按体重计算药品用量,会造成吃食鱼的死亡,概率10-20%。 8、水质因素:当水质恶化,或缺氧时,应禁止使用外用消毒、杀虫药。用量后48小时内,应加强对用药水体的观察,防止造成继发性水体缺氧。 9、辛硫磷:对淡水白鲳、鲷毒性大。不得用于大口鲶、黄颡鱼等无鳞鱼。 https://www.huiying-china.com/News/detail/classid/11/id/348.html
7.执业药师精选冲刺试题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此外,还能安胎、解鱼蟹毒。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治鱼蟹中毒,可单用至30~60g;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汤洗。也可用鲜品。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https://www.oh100.com/kaoshi/yaoshi/tiku/297064.html
8.鱼出血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用什么药?农技学堂淡水养殖鱼类的出血病是夏季高温常发的一种病害,造成鱼类出血病的情况有好几种,那么鱼出血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用什么药?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鱼出血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池塘管理不当 (1)池塘老化,底部有厚厚的淤泥之后,池塘底部的厌氧层中便会有大量的细菌,导致池塘中没有足够的氧气,从而就容易爆发出...https://m.cnhnb.com/xt/article-118722.html
9.观赏鱼用药大全防治对象及使用方法:(1)每公斤鱼第1天用100毫克本品(每克含100万单位),第2-6天每天用50毫克制成药饵,喂1周,可治肠炎,(2)将红霉素(每克含100万单位)均匀溶入鱼缸中,使水浓度达到0.07ppm;次日将红霉素药粉拌入饮料中投喂,可治细菌性烂鳃病。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420897.html
10.牛羊专用驱虫药嘉康“6.25%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驰骋嘉康的技术特点——载体全部为花椒的驱虫药 1、嘉康的主要成份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丙硫咪唑、槟榔碱,除了对蛔虫等线虫有明显驱虫效果外,同时加强了对绦虫、吸虫的驱虫作用。 2、嘉康内含K3、复合B,具有止血,修复肠粘膜溃疡的作用。 3、嘉康的载体全部为花椒,花椒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有以下作用: ...http://www.jyebfz.com/news/show-12162.aspx
11.2024年驱虫药十大品牌排行榜驱虫药哪个牌子好驱虫药哪个牌子好?十大品牌排行榜中优秀的驱虫药品牌分别有福来恩、大宠爱、拜宠清、博来恩、雷米高、拜耳、海乐妙、mofei、新宠之康和海正动保等,挑选品牌驱虫药,质量好,更放心!https://m.paizi10.com/paihang/quchongyao.html
12.山东鲁西兽药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线虫吸虫螨蜱猪鸡鸭畜禽兽用驱虫药【药理作用】:抗寄生虫药。 阿苯达唑具有广谱驱虫活性,对线虫、绦虫、吸虫有较强的驱杀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蠕虫体内的微管蛋白质结合,阻止其与α-微管蛋白进行多聚化组成微管,从而影响蠕虫体内的有丝分裂、蛋白装配及能量代谢等细胞繁殖过程。 伊维菌素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节肢昆虫和体内线虫具有良好驱杀作用...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595264046&efid=P1KhrZdW4KBxz26KzK3W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