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寄生部位分:内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内部组织器官中的寄生虫。
外寄生虫指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虫。
暂时性寄生虫:只在宿主体表做短暂寄生的寄生虫。如蚊子
永久性寄生虫:指终生不离开宿主的寄生虫。
定期性寄生虫:指一生中只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寄生于宿主的寄生虫。
3、依宿主范围分:
专性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特定宿主的寄生虫。
多宿主寄生虫:如日本分体寄生虫
4、依寄生程度分:
固需寄生虫:指必须过寄生生活的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指既可以过寄生生活,又可以过自由生活的寄生虫。
宿主类型:
1、终末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第二中间宿主(补充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在幼虫前期的一
个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为第一中间宿主,幼虫后期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为第二中间宿主。
4、保虫宿主:在多宿主寄生虫的宿主中,感染不普遍,感染虫数较少的宿主,防治上处于次要
地位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是一个相对概念。
5、贮藏宿主:寄生虫的感染性幼虫在侵入一个非适宜宿主体内后,不进行发育,也不繁殖,但
仍保持对正常宿主的感染能力,这种非适宜宿主就称为贮藏宿主。如比翼线虫
而死亡,该非专性宿主就称为通过宿主。
7、带虫者:指体内有寄生虫寄生,但没有临床症状的宿主。
8、媒介:指在脊椎动物宿主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低等动物,通常指传播血液原虫的吸血节肢动
物。
功能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
非功能性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抗原。
带虫免疫:寄生虫感染常常引起宿主对重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此时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并未完全被清除,而是维持在低水平。如虫体被清除,免疫力亦随之消失。
自愈现象:动物收到寄生虫感染后,当再次受到同种寄生虫的第二次感染时,有时出现原有寄生虫甚至不同种寄生虫连同新感染的寄生虫排出体外,这种现象称为自愈现象。
寄生虫免疫逃避:寄生虫能在具有特异性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甚至可以繁殖,不为宿主所消灭,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成熟前驱虫:
简述与论述
1、寄生虫感染宿主的途径。
答:(1)经口感染:通过尿、粪便等分泌物。
(2)经皮肤感染:主动钻入宿主皮肤:钩虫、类圆线虫、日本血吸虫等感染性幼虫可直接钻入皮肤而侵入动物体内。
(3)经节肢动物传播感染如丝虫、疟疾
(4)经接触感染:一是经皮肤接触,二是经黏膜接触
(5)经胎盘感染:弓形虫、血吸虫
(6)自身感染:如猪肉带绦虫、类圆线虫等
2、寄生虫危害宿主的方式(或致病机理)
答:1、夺取宿主的营养。A、寄生在宿主肠道内的寄生虫以宿主肠腔内的已消化或半消化食物为食。B、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红细胞并以血红蛋白为食物。C、在组织内寄生的寄生虫以宿主的组织液以及被它们破坏的组织为食物。2、机械性损伤。A、虫体以吸盘、吻突和口囊等特殊器官附着在胃肠等脏器的黏膜造成局部损伤。B、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造成虫道,引起出血炎症。C、虫体在肠管、胆管、血管、气管及支气管内聚集,引起堵塞甚至破裂等后果。D、某些寄生虫在宿主脏器内大量形成逐渐增大的包囊刺激压迫寄生的脏器和周围组织引起各种病变。E、血液中的寄生虫破坏大量红细胞引起贫血。3、毒素作用。寄生虫生活期间排出的代谢产物、排泄物和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时的产物,都对宿主产生毒害作用,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4、带入病原引起继发感染。
3、动物寄生虫病防制措施。
答: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驱虫是重要环节,驱虫可分为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定期、长期)。2、切断传播途径。A环境卫生与粪便管理b
4、寄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
答:1、抗原变异、隐蔽和脱落。A、抗原变异B、分子模拟与伪装或隐蔽C、表膜脱落与更新。
2、释放可溶性抗原
3、解剖位置的隔离
4、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5、寄生虫引发的给类变态反应的特点。
答:1、I型变态反应,主要见于蠕虫感染,血液内IgE水平增高,嗜酸性细胞增多是蠕虫感染的重要指征。2、Ⅱ型变态反应3、Ⅲ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型)抗原与抗体在血内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沉积于组织中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4、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6、如何选择抗寄生虫药物
答:1、安全。安全指数(中毒量/有效量)应大于3。2、高效。对成虫、幼虫甚至虫卵均有驱虫作用,驱净率在80%以上。4、适口性好,无异味,能溶于水,可混入饲料或饮水中,节约人力,提高功率。5、剂量小,投服方便。6、廉价,便于推广。7、无污染及无“三致”。
7、进行动物驱虫是应注意的问题。
答:驱虫前应作临床检查及寄生虫感染的检查,投药后应注意临床观察。1、大量驱虫前,要先作小群驱虫试验在推广。2、投药后应注意观察出现问题及时处理。3、注意驱虫时的气候、气温变化。4、患病及体弱的动物、怀孕动物应免驱、缓驱或分次驱。5、注意不同动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差异。6、要注意人体安全。7、用药量要准,并要防止病原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