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药药效受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指
A.肠道蠕动B.肠道内菌群
C.肠道内pHD.肠道内食物
E.肠道内水分
4.炮制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有效成分溶出B.减低中药毒性
C.减弱某一药理作用D.增加生物利用度
E.加强某一药理作用
5.中药的采收季节主要影响的是
A.贮存B.有效成分含量
C.中药体内分布D.减少毒性
E.便于切割
A.抗溃疡B.调节胃肠运动
C.强心D.利尿
E.抗病原体
7.青蒿素抗疟原虫作用发生在
A.红细胞内期B.红细胞前期
C.红细胞外期D.疟原虫配子体
E.以上均非
8.祛风湿药的代表药理作用是
A.发汗B.降压
C.抗炎镇痛D.调节胃肠运动
E.利尿
9.理气药治疗气滞、气逆证的代表药理作用基础是
A.利胆B.降压
C.抗溃疡D.调节胃肠运动
10.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正确的是
A.抗惊厥B.改善血液流变学
C.抗血栓D.改善微血流
E.改善血流动力学
1【答案】E。解析:辛味药主要分布于解表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和开窍药中。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等功效。辛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其次为生物碱、苷类等,具有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
3【答案】B。解析: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影响胃肠道对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服药时饮水量、是否空腹、胃肠蠕动度、胃肠道pH、药物颗粒大小、药物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理化性相互作用(如钙与四环素形成不可溶的络合物引起吸收障碍)等。此外,胃肠道分泌的酸和酶以及肠道内菌群的生化作用均可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如一些青霉素类抗生素因被胃酸迅速灭活而口服无效,多肽类激素如胰岛素在肠内被水解而必须采用非胃肠道途径给药。
4【答案】D。解析:在长期的用药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减毒增效,改变药性的炮制经验,促进有效成分溶出。一些有毒药材经炮制后可缓和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应用安全、有效的目的。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色。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引导药性直达病所,使其升降有序,补泻调畅,解毒纠偏,发挥药物的综合疗效,对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医临床所用处方中的药物基本上都是炮制后的中药。
5【答案】B。解析:确定中药的适宜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等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而这两个指标有时是不一致的,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6【答案】E。解析:清热药药性寒凉,研究表明,清热药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抗病原体、解热、抗炎、抗毒素、抗肿瘤、调节免疫。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青蒿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疟原虫的作用机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通过杀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及抑制疟原虫的PfATTP6酶使细胞内Ca水平升高,致疟原虫死亡。
8【答案】C。解析:祛风湿强筋骨类药味苦甘,性偏温,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适用于痹证日久、肝肾不足、筋骨软弱无力者。代表药有五加皮、桑寄生、千年健等,代表方有独活寄生汤、大活络丹等。研究表明,祛风湿药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1.抗炎2.镇痛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9【答案】D。解析:理气药大多对在体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但部分理气药对离体胃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理气药对胃肠平滑肌运动呈现出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失调的胃肠运动恢复正常。
10【答案】A。解析: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主要有以下药理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