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效大及中药材中需捣碎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烊化冲服的有哪些

中药处方是调剂配药的依据,医生根据治疗需要,在处方的药味前常冠以“川、浙、炙、生、炒、煅”等字样,或在药味后注明“先煎、后下、烊化、冲服”等后缀,这表明医生对某些味药的品种质量、炮炙方法和煎煮服用,有不同的要求。

产地有别功效不同

中药讲究地道药材,不同产地,品种不同,功效各异。比如贝母就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母主产四川,具有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而浙贝母主产浙江,具有清热化痰、散结解毒的功效,主治风热咳嗽,兼可治疗疮疡肿毒。又如黄连有川黄连和胡黄连之分。川黄连主产四川,有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主治时行热毒、热盛心烦、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等症;胡黄连主产西藏,具有清除虚热、凉血燥湿的功效,主治骨蒸劳热、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等症。还有川牛膝与怀牛膝等,这些药都不可互相代替使用。《药品管理法》中明确指出:“调配处方,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

在处方中,还对一些饮片有特殊要求,如方中注明“净连翘”,就应除去梗、心;“山萸肉”应除去内核,用净肉;“霜桑叶”应用经霜的桑叶;“绵茵陈”用质软如绵的初春幼苗;“陈香橼”用年久陈货最佳;“鲜芦根、鲜藿香、鲜佩兰”等要求以鲜货入药。

依法炮炙增强疗效

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对处方中的某种药物提出不同的炮炙要求,在药味前后加以注明。冠以“生”字头,表明以生品入药,如生大黄、生黄芪、生甘草等。

特殊煎法服法各异

服用汤剂,医生对不同药味注明不同的煎煮方法和服法,应遵医嘱煎服。

先煎注有先煎注脚的药物,多为矿石、贝壳、动物角甲类,须打碎先煎30分钟,再入群药同煎,如生磁石、生石决明、生龙牡等,对炙川乌、草乌等须先煎1~2小时,以降低其毒性。

后下对含有挥发成分的饮片,为防止有效成分的散失,医生多嘱后下,即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如豆蔻、砂仁、薄荷等。

包煎对含有黏液质较多的种子类及含绒毛较多的饮片,质轻漂浮的粉剂等,为防止药汁黏稠糊锅、绒毛不易滤出而刺激咽喉、药液不易澄出,多采用装入纱布袋入群药同煎,如车前子、旋覆花、蒲黄等。

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西洋参、人参,以及质地较坚硬的细料羚羊角、水牛角等,单独煎2~3小时,去渣取汁后,再将药渣并入群药同煎,最后将另煎的药汁与群药煎液混合调匀服用。

烊化对阿胶、鹿角胶、鳖甲胶等胶剂,打碎后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后,再兑入群药煎液中,混匀同服。

冲服一些用量少或贵重细料研成细粉后,用药液冲服,以发挥最大疗效,如羚羊角粉、三七粉、琥珀粉等。(实习编辑:WY)

1

煎煮中药之前,需要先用清水洗一遍药材吗?

2

为什么煎煮中药之前需要先用水浸泡?

3

煎煮中药前该如何正确浸泡中药?

4

煎煮中药一定要用砂锅吗?能用不锈钢锅、铁锅、铝锅吗?

5

煎煮中药应该放多少水?要放热水,还是凉水?

6

煎煮中药应该用大火,还是小火?用盖锅盖儿吗?

7

8

为什么煎好的中药汤剂要立刻倒出来?

9

煎煮中药时,什么样的中药需要先煎?

10

煎煮中药时,什么样的中药需要后下?

11

煎煮中药时,什么样的中药需要包煎、另煎?

12

煎煮中药时,什么样的中药需要烊化、冲服?

13

中药煎糊了还能服用吗?

14

服用中药汤剂时需要把药渣一起喝掉吗?药渣还有药效吗?

15

服用中药汤剂很苦,能加糖或者喝水吗?

16

喝中药时很苦,怎么缓解?

17

中药汤剂可以空腹服用吗?

18

服用中药汤剂期间有什么忌口?

19

月经期间能服用中药汤剂吗?

服用中药汤剂后大便变黑正常吗?

中药汤剂冷藏能保存多久?能冷冻吗?

煎好的中药汤剂在常温下能保存多久?

如何判断中药汤剂有没有变质?

中药汤剂能凉着喝吗?怎么正确加热?

中药汤剂和颗粒剂,哪种效果好?

偶尔漏服一天中药汤剂,对药效影响大吗?

服用中成药的过程中需要特殊注意什么?

中成药说明书上写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是代表没有不良反应吗?

做成大蜜丸的中成药可以嚼着吃吗?该怎么正确服用?

服用含有朱砂的中成药时,要特殊注意什么?

服用含有雄黄的中成药时,要特殊注意什么?

32

中药和西药能一起吃吗?

39健康网社区

药物剂量

药物剂量是药物取得疗效的关键。许多人认为中药药性缓慢,加大剂量就能见效快。其实,药物随着剂量的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有些人经常嚼食人参,或用来炖肉、煲汤,以达到保健作用,殊不知,人参吃多了可产生头痛、失眠、心悸、烦躁、便秘、血压升高等毒性反应。

脚注

一些常服中药的患者,由于不重视中医处方上的脚注(先煎、后下、捣碎、另煎、烊化、冲服、包煎等),既影响了疗效,又浪费了药物。

煎药

服药

煎好的汤剂宜饭前1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服药方法:一般每剂分2~3次服,1日1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1日连服2剂,以增强疗效。

药引子

中药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组成的。使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引子。药引子多是药食两用之品,如生姜、葱白、酒、醋等,具有增强疗效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方剂中都要用药引子,应根据病情,由医生来决定。

忌口

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等的药物时,忌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忌鳖肉;服用茯苓时,忌醋;服用鳖甲时,忌苋菜;服用泻下剂时,如大承气汤、麻仁丸等,忌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忌油腻食物,且要空腹服药。另外,在患病服药期间,凡属生冷、黏腻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忌食。

门诊上,有很多开中药的患者常常会问道:“医生,这种中药怎么煎效果最好啊?具体服用方法是什么?喝中药期间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其实,中药的具体疗效和煎煮、服用的方法密不可分。

选择正确的煎药器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搪瓷等,切忌铁、铝、锡等易腐蚀器皿,使用易腐蚀器皿煎药可能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中药浸泡

煎煮时用水量

中药煎煮时要使用干净无污染的生活用水,每次煎煮加水时,水量淹过药面2-3cm。根据不同质地药物适当增减用水量。质地坚硬、需久煎的多加,质地疏松、药效易挥发保证基本用水量即可。

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煎2次,最多煎3次。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2次。然后把2次煎煮好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分次服用。

入药方法

先煎

如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珍珠母、石决明、龟甲、鳖甲、磁石、代赭石等金石、矿物、甲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制附片、制川乌等药物因其有一定偏性和毒烈性,需要先煎至少60分钟以上,以确保用药安全。

后下

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白豆蔻、草豆蔻等气味芳香的药物经久煎,其有效成分因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最后一次煎药的最后5~10分钟放入。此外,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久煎会破坏其有效成分,亦属后下之列。

包煎

蛤粉、滑石、青黛、辛夷、旋复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刺激咽喉或药液混浊,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

另煎

人参、西洋参、高丽参、云芝等贵重药材,为其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应单独另煎1~2小时,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烊化

阿胶、鹿角胶、龟板胶、蜂蜜、饴糖等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出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放入其他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

泡服

番泻叶、胖大海、藏红花等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用复方中其他药物的滚烫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冲服

三七、羚羊角、牛黄、麝香、蛤蚧等贵重药,用量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其他药物煎液冲服。

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质轻而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服药多少

一般疾病,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危重者,可每间隔2-4小时服用,昼夜不停;呕吐及食管有病变的患者可小量频服。

晨服:补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药物宜晨服,以借人体的阳气、脏气充盛之势,祛除病邪。

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并保障较高的浓度而充分发挥药效,健胃药、驱虫药均宜空腹服。

饭后服:对胃肠有刺激药物宜饭后服,因饭后胃中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睡前服:如心脏病、滋阴健胃、涩精止遗药、缓下剂及安神药宜在临睡时服。

定时服:有些病定时而发,掌握发病规律可在发病前适当服用。

不拘时服:解热发汗药、泻下剂药物以微汗、缓泻度,不拘于定时服用。

调经药:宜在行经前日开始服用。

煎服禁忌

服药期间,为更好发挥药物疗效,在饮食物方面应注意一些服药食忌: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服发汗解表药后,宜多喝热开水或食热稀粥,服后应安卧,以助药力促使汗出,同时忌服酸味食物及冷水。

忌食可能妨碍脾胃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多脂、黏腻及有刺激性的药物。

服用中药期间不要喝浓茶,咖啡。茶中的鞣质与中药成分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降低药效。

服清热凉血、解毒消肿、平肝、润肺、明目等药物时,忌酒、蒜、可乐、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温刺激之品。

服用温经、补阳、涩精止泻、祛风湿、止寒痛药物时,忌食冷饮、生梨、螃蟹、柿子、竹笋等寒凉之品。

皮肤病患者,应忌咸水鱼类、羊肉、臭豆腐、猪头肉等诱发食物;水肿病患者要禁食腌制食品及过量盐。

忌服药过量,否则会造成不良后果。催吐药过量会伤脾胃;清热药过量能导致中焦部分阳气衰微;理气药用量过多易耗气伤阴;病邪未净者服补养药过早者会产生“闭门留寇”的后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

煎药基本事项

选用什么样的煎药锅呢?最好使用陶制的砂锅、瓦罐,现在也可用不锈钢锅,但切忌用铁器等易腐蚀器皿,因为金属的活性可能与药材发生反应。煎药时一般宜盖上锅盖。

煎药应该加多少水?第一煎,夏季加凉水,冬季加温水(<60℃)即可,水需加到高出药面3~5cm左右,是指药物浸泡后且一次性加足为宜。第二煎,加水量只需没过药材或高出2~3cm即可,根据不同的药材,大夫的要求,选择煎一次、两次或三次。

煎药火候如何掌握?煎药火候有“武火”和“文火”之分,一般用武火(即我们说的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即我们说的小火)煎煮,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武火煮沸后煎煮15~20分钟即可,以免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滋补类药物需要久煎40~60分钟左右。

特殊处理的药

先煎药

多为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或一些有毒性药品需要先煎降低毒性的药材。一般要先煎20~30分钟或以上,例如: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紫石英、鳖甲、龟板、黑附片、制川乌、制草乌等,最后再加入其他药材同煎。

后下药

多为挥发性较大,久煎易散失有效成分或遇热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一般煎煮5~10分钟,例如:薄荷、肉桂、砂仁、豆蔻、佩兰、藿香、荆芥穗、杏仁、大黄、钩藤等。

包煎药

多为入锅加热易成糊状或粘性强或易漂浮于药液面上或有绒毛对咽喉有刺激性的药材,需用纱布包煎,例如:滑石、车前子、葶苈子、海金沙、蒲黄、旋覆花、辛夷、马勃等。

冲服药

多为一些贵重性药物、流质药物或粉末状需同渣服用的药物或入煎剂不溶于水的药物,无需入煎,宜用煎好的药液或温开水冲服,例如:羚羊角粉、三七粉、紫河车粉、川贝粉、琥珀粉、血竭粉、青黛等。

另煎药

多为贵重之品,应另行单独煎煮30~40分钟后去渣取汁,将另煎药渣嚼服或倒入群药同煎,另煎药液兑入群药中同服,例如:红参、西洋参、人参、西红花、铁皮石斛等。

烊化药

多为胶质类药材,应另行蒸煮至溶化,再兑入药汁中同服,例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等。

煎汤代水药

是指某些质地疏松用量较大的药物可以先行煎煮、去渣,再以此药液煎其他药,例如:伏龙肝、仙鹤草、通草、丝瓜络等。

以上举例的药并不是一定要特殊处理,有些药可能直接同煎,根据大夫的药方可能显示不同的药效,遵医嘱即可。

煎药的整体步骤

1.在煎药前先检查是否有需要自备的药,例如生姜、大枣等,如有请按要求加入一起浸泡。

2.把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加入常温水或温水(25℃~50℃为宜)浸泡,水盖过药面3~5cm为宜,浸泡30~60分钟,一些需特殊处理的药材不必浸泡,按规定要求处理。

3.如有先煎药,需先单独煎煮(不必浸泡),一般大火煮开,水沸腾后再以文火先煎20~30分钟,先煎药煎好后,把药材和药液一起倒入已浸泡好的群药中。

4.群药先以大火煎煮,水沸腾后再以文火煎煮20~30分钟。

5.如有后下药,加入后下药,在群药出锅前5~10分钟加入即可。

6.关火,过滤出药液,此为第一煎。(煎一次的药只到这一步)

7.再加入清水,水量没过药材或高出药面2~3cm即可,水沸腾后再文火煎煮15~20分钟,此为第二煎。

8.如有第三煎可再加一次水,再煎一遍。(此为第三煎)

9.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加第三次)煎的药液混合在一起,搅匀,分成两份(或三份),早(中)晚温服,如有特殊要求,应遵从医嘱。

以上煎药方法是根据常规煎药方法总结的,如有不同也可遵循医嘱。

有患者问:一副药我早上煎一遍早上喝,晚上煎一遍晚上喝,可以吗?答:不建议这么做,因为两次药液的浓度不一样,最好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合在一起,保证药效。

还有患者问:我两次(或三次)加水出锅后药液多了怎么办,多喝点吗?答:您最好是把药汁过滤出来,药渣去掉,把汤药一直加热浓缩,达到所需服用的剂量即可。用心煎好药,服用才能达到好疗效。

那么,煎好药后如何服用呢?

一般而言,滋补药宜在饭前服用,泻下药在空腹时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在饭后服用,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宜小量频服,一些安眠的药应在睡前服用。

服药期间,根据不同的病情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海鲜、奶制品、牛羊肉等食品,并且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是晚上十一点之前睡觉,保证饮食规律,清淡适口,情志舒畅。

要煎好药,先选好锅。锅不在贵,合适便好,化学性质稳定是前提。以砂锅、瓦罐、陶罐为好,搪瓷罐次之,砂锅当然是首推品种:受热均匀、保温性好、价廉物美。这类容器导热均匀、热力缓和、保温性强、水分蒸发慢,忌用铜锅、铁锅、铝锅。铁化学性质不稳定,以免和药中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另外,还可选择玻璃和不锈钢材质的。

温馨小贴士:每次煎完药,记得要刷洗干净哦。

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不建议使用矿泉水,因金属离子易与中药中的生物碱、鞣酸等发生反应。建议将自来水烧开放凉再煎药。

煎煮汤药小口诀:一泡二煎三混合。

两次煎煮完的药液,充分混合后,一日内,分2-3次服用。

煎药代水法:即将一剂药中剂量大的草药另行煎熬,弃渣取汤,然后用其汁煎熬其他药。

分煎合汁法:即将需水量大的与小的药物分煎,各滤出其汁,再混合煎熬浓缩。

多汁浓缩法:即将药合在一起煎,煎2次~3次,将每次煎取300毫升左右的药汁滤掉杂质混合在一起续煎,浓缩至300毫升左右服用。前2种方法适用于一个处方中只有少数几味大剂量药的情况;第3种方法适用于普遍大剂量药物的方剂。需注意的是,煎药时不宜频频加水。

包括先煎药、后下药、包煎药、另煎药、贵重药,需烊化等。

需先煎的药物有:

1)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由于其质地坚硬,宜打碎先煎20分钟;例如:生龙骨、生紫石英、生石决明、鳖甲、龟甲等。

2)某些有毒饮片,宜先煎1-2小时,起到减毒目的;例如:生川乌、生草乌等。

需要后下的药物有(起锅前5-10分钟放入即可):

1)气味芳香类饮片,含挥发成分,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散失;例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

2)有效成分易被破坏的饮片,起锅前10-15分钟放入;例如:钩藤、苦杏仁、生大黄、番泻叶等。

需要包煎的药物有(需将饮片装在布袋中煎煮):

1)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以免煎煮过程中黏糊锅底。例如:车前子、葶苈子等。

2)富含绒毛的饮片:以免汤药中混入绒毛,刺激咽喉。例如:枇杷叶、旋复花等。

3)花粉等微小饮片:包煎利于充分浸润。例如:蒲黄、海金沙等。

另煎:单独煎煮后与其他药液混合。主要是一些贵重药材,例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烊化:加热溶化或隔水炖化后,与其他煎煮好的药液混合。

主要是胶类中药,例如:阿胶、鹿角胶等。

用时捣碎:煎煮前捣碎。主要是外壳坚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的药物。例如:决明子、豆蔻、桃仁、酸枣仁等(温馨提示:煎煮前,临时捣碎,切勿一次性捣碎多日药量,不利于药品的贮存)。

一些药物含皂苷等成分,如柴胡、款冬花、远志、沙参、牛膝、甘草、桔梗等,这些药低温时即可产生泡沫,让人误以为水已烧开,这是假沸现象。要注意,未煮沸的水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完全溶出,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煎煮时可通过搅拌避免假沸,等水开后再关小火。

煳锅是指药锅底部的药液变成煳浆状态。有些药物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其易引起煳锅,应单独加温溶解,或直接加入煎好的药液中,趁热搅拌溶解。如加热过度熬焦了,整副药最好不要服用,其有可能变成“毒药”。有许多方法可避免药液煎煳,具体如下:

全面清洁锅具、选择传热均匀的煎药锅具、加盖、煎法要正确。煎药时还必须注入足够的水,水分缺乏时,可酌量添加续煎。煎中药添水量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治疗效果。加水过少,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溶出,还易引起糊锅。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有特殊治疗情况应按特殊服法。

服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

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

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

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

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

中药汤剂均是煎煮2次~3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般每次服用150毫升为宜。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药液量也应多,并可代茶频服。身强者服药多些,身弱者如儿童和重病人,服药量应少些。一般儿童1岁以内用成人药量的1/5,1岁~3岁用成人药量的1/4;4岁~7岁用成人药量的1/3;8岁~10岁用成人药量的一半;10岁以上就可用成人药量。

汤剂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清热解毒药每日服3次~4次。补液药应早晚各服1次,发汗药可加服2次~3次,含咽药汁可少量多服几次。

注意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祖国医学历经了几千年,逐渐形成了“辨证施治”的医疗体系。它包括了理、法、方、药。临床上我们用“药”来组织处方,组织处方的时候必须符合“法”则要求,治疗法则有赖于“理”论指导,所以理、法、方、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正确的运用辨证论治,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临床用药,前人掌握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必须学习和运用这些宝贵的经验,来提高治疗效果。注意药物的药性、剂量、配伍变化,注意根据证候寒热虚实、转化转变灵活运用,注意结合辨证施治的理论去运用中药、并且做到随症加减,不要“有方无药”,缺乏理论上的连贯性,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把方中的药味加以分析,随症加减,符合辩证和立法的要求,从而提高疗效。

注意配伍变化和剂量变化

中药配伍千变万化,其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治病效果。组织处方的时候也会因一、二味药的加减而改变疗效,而且药物的用量对疗效也有很大的关系,它与人的体质、年龄、体重、病程、季节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注意其变化,即使立法、处方大原则上正确,也会导致疗效不满意,甚至无效。

注意药物炮制与生用的区别

中药的炮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前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必须掌握炮制药物的药性,例如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干姜则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则温经止血、祛除少腹寒邪,煨姜则温中止呕,但没有生姜的发散,没有干姜的燥热……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我们必须熟悉生用与炮制的药物效能上的区别,注意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注意煎药和服用方法

注意学会认中药

中药的饮片种类繁多,作为一个中医师,最少要认识一~二百种中药!并且对它的性状、气味、炮制、质地和产地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对临床上的用药是非常有用的,也可以避免一些笑话和对药物质地、剂量的错误解读,导致对其重量存在了错估,我上次见了一个人开了一个处方:羚羊1对,阿胶1块,生附子30克……,这种低级的错误存在确实不应该,且不说疗效,如果病人按这个“医师”的处方抓药,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总之,临床的用药,必须以理法方为依据,环环紧扣,注意以上事项,才会取得理想的疗效。

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区别

中药材是经过产地初步加工的中药,是制备中药饮片的原料。中药饮片是按照中医药理论,将中药材经过切、炒、蒸、煅、炙等各种方法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临床配方的中药。汤药和中成药都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制成的。

大多数中药材炮制成中药饮片后才可供药用;但有些中药材无需经过炮制,因此这类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一样的,如枸杞子。经过炮制后的中药饮片与中药材外观可能还一样,但内在的药性却有了本质的不同。炮制后的中药材有的降低或消除了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改变或缓和了药物的性能;有的增强了药效;有的灭活了内在的活性酶,使有效成分不被分解;种子类中药材经炒制后种皮破裂,便于有效成分释出,等等。因此,大家应选用中药饮片而慎用未经炮制的中药材,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中药处方的“脚注”

医生开写中药处方时常会在某味药的右上角处加以注解,简明地指示对该味药在煎煮和服用方面应采取的特殊处理方法,如“先煎”“后下”“捣碎”“另煎”“烊化”“冲服”“包煎”等,这就是中药处方中的“脚注”。

先煎:是指该药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物混合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特别是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必须先煎久煎,才可达到减毒、去毒、安全用药的目的。

包煎:是指该药需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煎煮。一般是种子类、花粉类及个别花类等质地轻浮的药物,常见的有车前子、蒲黄、旋覆花等。

溶化服:是指该药需放入煎好的热药液中溶化后服用,常见的有玄明粉、芒硝等。

烊化服:是指将该药用去渣的药汁微煮或趁热搅拌溶解后服用,以防止药液黏性增大,影响其他药物成分的浸出,以及该药的有效成分损失,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另煎兑入:是指该药需单独煎煮后,再兑入其他药液中一起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贵重药材。

冲服:是指该药粉需用所煎药液或温热水冲开后服用,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需要冲服的一般为贵重药物的细粉。

煎煮中药时的注意事项

1.煎药器具的选择。煎药器具以沙锅或瓷锅为最佳,切忌用铁、铝等金属器具。

2.特殊煎法和服法。在煎煮中药前应先看清每味药右上角是否有特别的“脚注”,如果有应按注明的特殊要求处理。

3.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可使用饮用水或纯净水。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或以每次煎出药液150—200毫升为宜。

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1.冷服:在药物冷却后服用。凡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消暑药,均宜冷服;有些药物热服易导致呕吐,如香薷,以冷服为好。

2.温服:在药液不冷不热时服用。凡较平和的药、补益药,均宜温服;汤药一般都采用温服。

3.热服:在药液比较热的时候服用。凡解表药(治疗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的目的;治疗寒证及理气、活血的药热服疗效更佳。

4.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多用于病重或胃肠病患者。目的是在药物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用,如攻下药、破瘀药等。

5.频服:指分数次频频饮用或含在口中缓缓咽下。凡咽喉病患者、呕吐患者,宜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能使药液充分接触患部,使其尽快见效。

6.冲服:如沉香粉、三七粉、川贝粉等芳香药或贵重药,久煎会使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药效,可采用冲服的方法,即先将药物放入杯中,用药汁或温热水冲开服用。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禁忌

服用清内热的中药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服用温中类药物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哮喘、过敏性疾病患者,应少进食鸡肉、羊肉及鱼、虾、蟹等;水肿患者应减少盐的摄入;皮肤病及疮疖患者应忌食虾、鱼、羊肉等。

1)先煎

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充分发挥疗效。

①矿石类: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必须先煎。如生石膏、寒水石、赤石脂、灵磁石、代赭石、海浮石、礞石、自然铜、牡蛎、石决明、珍珠母、海蛤壳、瓦楞子、龟板、鳖甲、穿山甲、龙骨、龙齿、鳖甲、水牛角等等,可打碎先煎30分钟。

②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等,要先煎1~2小时,先煎、久煎能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

③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只有先煎才有效。

(2)后下

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有效成分免于分解破坏。

①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木香、豆蔻、砂仁、草豆蔻、檀香、降香、沉香、青蒿、细辛等等均应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入药即可。

②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大黄、番泻叶等等应后下。

(3)包煎

①花粉类药物,如粉花粉、蒲黄;细小种籽类药物,如葶苈子;药物细粉,如青黛等等均应包煎。

②对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在煎煮过程中易粘锅糊化、焦化,故需包煎。

③对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等,采取包煎,可避免由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4)烊化冲入

对于一些胶类或糖类,粘性大,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中或入汤液中烊化服用。如若混煎,会导致药液的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溶出,胶亦受一定损失

(5)煎汤代水

一般体积庞大吸水量较大的药物如丝瓜络、灶心土、金钱草、糯稻根等先宜与水煎煮,将所得的药汁去滓后再煎他药。

(6)溶化

如芒硝、玄明粉等亦可溶化冲入汤剂中应用

(7)另煎后兑入

一些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均可以另煎,其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8)生汁兑入

如鲜生地汁、生藕节、梨汁、韭菜汁、姜汁、白茅根汁、竹沥等,不宜入煎可兑入煮好的汤剂中服用。

(9)合药冲服

某些贵重的药物有效成分不在水中溶解的或加热后某些有效成分易分解的药物,如人参粉、牛黄粉、羚羊粉、三七粉、麝香粉、全蝎粉、肉桂粉、甘遂粉等,将药末合于已煎好的煎剂中搅拌后服。

五、一副中药应该煎煮几次为好?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3.包煎:有些中药需用纱布包起来煎,将某种药用纱布包起来,再和其它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类药物:(1)是细小种子类药物,如(车前子、葶苈子、青葙子、海金砂)等,煎药时特别粘腻,如不包煎,容易粘锅,药汁也不容易滤除:(2)是有些细粉性药物,如(蒲黄、海金沙、灶心土、滑石、五灵脂)等,煎时容易上飘在药液表面或沉淀锅底,不易充分和水接触,必须包起来煎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所以需要包起来煎煮;另外如(蒲黄、青黛)等,因质轻多漂浮在水面上。(3)是有些有绒毛的药物,如(辛夷、旋覆花、枇杷叶)等,如不包煎,煎煮后不易滤除,服后绒毛会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呕吐等副作用。(4)还有的药物有质重的粉剂和含淀粉多的,如(六一散、黛蛤散、滑石粉、益元散)等。

4.另煎兑入:有些比较贵重的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鹿茸、海马、海龙、虫草、三七、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兑入其它煎好的药液服用;以免在与其它药物的煎煮过程中损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费。

5.溶化:又称烊化,是指有些胶质性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或黏性易溶的药物如(饴糖),煎煮时容易与其它药物粘结成团块,或造成溶液胶体渗透压提高,不利于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响整个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锅底,容易熬焦且浪费药材,不宜与其它一般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搅拌,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THE END
1.蛲虫病吃了阿苯达唑多久见效儿科蛲虫病的病患在服用阿苯达唑后,在4个小时~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药物就可能有一定的效果。对药物敏感的病人可能会在服用药物,24小时左右的时间会有死亡的虫体排出体外,这时在进行大便常规检查时,可能会见到虫体或者虫卵。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随着寄生虫被杀灭,病患可能会https://m.fh21.com.cn/iask/view/106845125.html
2.药效多久开始发挥功效餐中服的药主要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血糖药。饭后服的药是在餐后15~30分钟后吃药,除务必在餐前喝下和务必在临睡前下的药品,其他都可以在餐后内服,非常是对胃有刺激的药品,如阿斯匹林、水杨酸钠等务必在餐后服食。 临睡前药就是指在睡觉前三十分钟上下吃药,像安眠药、缓泄药、狗驱虫药、过敏药等合适...https://c.pstatp.com/scene/medical/medical_article/cndzys_zt_article_186255
3.儿童杀虫药服用多长时间更为理想有问必答病情分析:一般情况下,服用杀虫药用到有药效出现的时候就可以停止用药了.因为过长时间的用药,容易造成对...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13430811.htm
4.儿童驱虫药什么时候吃最好蛲虫和蛔虫是儿童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儿童口服驱虫药建议在两岁后开始。如果两岁以上的孩子平时经常出现腹痛,消化不好等症状,应到医院检查大便常规,在查出有虫卵的情况下可服用打虫药,建议在春季或秋季时驱虫,睡觉前空腹服用,这样药物吸收度较高,驱虫效果明显,儿童的副反应较少。https://m.myzx.cn/mip/voice/id/144038.html
1.驱虫药吃完多久发挥药效吃完打虫药多久有效狗狗吃了驱虫药以后都有哪些反应:狗狗吃了驱虫药的反应一:没事儿人型在吃完驱虫药以后,狗狗完全没有任何反应,有些狗狗皮实,肠胃功能好,主人就少操心了。对于这种没有任何不适反应的狗狗,你可以在它吃完药以后两个小时别给它吃别的东西,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药力。狗狗吃了驱虫药的反应二:打蔫型这种类型比较常见...http://m.boqii.com/article/63941.html
2.驱虫药的药效多久有问必答驱虫药的药效多久12天前才吃史克肠虫清,今天孩子半夜又说肛门周围痒!!还会是虫吗?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岳蓓 主任医师 传染科 极速问诊 三级甲等 厦门中山医院 问题分析:孩子因为不太懂得卫生,容易被传染寄生虫疾病,一般的晚上肛门痒可能是蛲虫(要去医院确定)如果是蛲虫,建议服药(家长和...https://3g.club.xywy.com/wenda/53945465.htm
3.注意原则(精选十篇)科学地选择用药时间才能真正地发挥药效。 3.1 驱虫药 雏鸡从1周龄开始用药, 根据饲养情况每周用药2~3 d, 注意轮换用药。肉鸡30日龄左右、蛋鸡60日龄和120日龄左右投服一次, 宜在上午投药。抗球虫药应从10日龄起至90日龄使用, 注意交替用药, 避免产生抗药性。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s8t72d.html
4....今天给大家总结了几个我好好做功课入手的猫咪驱虫药,可以参考...今天给大家总结了几个我好好做功课入手的猫咪驱虫药,可以参考一下~ —— #乖乖佩特 它家驱虫虫谱很广的,基本覆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寄生虫虫类,采用对猫咪特别温和的成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清爽不黏~我家猫猫用这款几乎没什么副作用 #大宠爱 对于大宠爱相信很多铲屎官都不陌生,大厂出品的药效低敏温和,效果很...https://www.yoojia.com/article/4159312047540558167.html
5.关于儿童驱虫药对宠物的安全性(狗狗可以吃儿童驱虫药吗)儿童驱虫药与一些其他药品如抗生素、激素等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当狗狗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品时,要注意遵循兽医的建议,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七、宠物狗驱虫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 宠物狗驱虫药一般分为口服剂、颈环剂、滴剂等多种剂型,具体选择应根据狗狗的体重和年龄等情况综合考虑。而使用方法则要根...https://www.pettb.cn/article-30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