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蜱虫”有多可怕,致死率达到30%,被咬了如何正确自救?病毒莱姆病寄生虫病原体真蜱目

想象一下,此时你正在户外的草地上野餐,愉快地享受着阳光浴。突然,感觉到皮肤上有一丝奇怪的痒感。你低头一看,发现竟然是一只小小的蜱虫!如果此时你只是毫不在意地把它弹开或者拍死,那你就中了它的计。

因为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实际上可能是你健康的隐形杀手。尽管蜱虫的身材十分娇小,但携带的疾病却可能让人丧失生命,致死率高达30%。看到这里,你或许想问,为什么被小小的蜱虫咬了,受的伤害如此之大呢?那被咬了的自己又该如何自救呢?

蜱虫介绍

蜱虫,这种看似陌生的昆虫生物,实际早就经常出现在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从它最为我们所知的如狗豆子、壁虱、牛虱、草爬子等一类俗称就可见一斑。

蜱虫属于蛛形纲,形态上呈椭圆形,棕褐色居多,常覆盖有盾板。其中,雄蜱的盾板几乎可以覆盖其整个背面,雌蜱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每年四月到十月期间,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

蜱虫自出生以来,无论是幼虫形态还是成虫形态,就以寄生在各类脊椎动物乃至人类身上吸食其血液为生,可以认为其是一种”小型暂时性寄生虫”。

它们没有吸血时,腹背呈扁平状态,背面稍稍隆起,体型在2到10毫米之间浮动;但喝饱血后,腹背便会胀大起来,呈像赤豆或蓖麻子状,体型可长到大约30毫米。从总体来看,蜱虫仍属于身材娇小的小型节肢动物。

分布上,蜱虫在全球范围内大约存在八百余种,广泛分布于草地、森林和灌木丛等生态环境中,尤其在温暖潮湿的地区中更为常见。在我们国家,蜱虫大约有一百一十种。

它们一般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硬蜱通常更为常见,也是引发大多数蜱虫传播疾病的主要类型。随着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蜱虫的分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蜱虫,因其寄生特性,身上通常携带有上百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中,细菌有布鲁氏菌、土拉弗朗西斯菌等;病毒类型就涵盖有汉坦病毒、出血热病毒等;寄生虫有泰勒虫、巴贝虫、立克次体、肝簇虫等。

蜱虫危害

蜱虫可造成的伤害,从浅层来看,攻击力似乎比那些讨人厌的苍蝇和蚊子更弱,表现出只会叮咬我们的皮肤以吸食血液的样子。

于是,这让我们对它自然而然地放松了警惕,觉得它看起来仿佛对我们的身体并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身上往往潜藏着巨大的疾病传染风险,对于我们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作为多种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蜱虫身上所携带的那些病原体(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会通过其对人或动物表层皮肤的吸血过程进行疾病传播。

目前,为大家所知与蜱虫有关的常见传染病包括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巴贝斯虫病等等。

蜱虫的叮咬通常不易被察觉,因为蜱虫在叮咬时会释放一种麻醉剂,使受害者感觉不到痛感。蜱虫通常会在皮肤上寄生数小时甚至数天,逐渐吸食血液。

在此期间,感染的病原体可能通过蜱虫的唾液进入人体。这些病原体在初期活动可能并不活跃,所以只在人的皮肤上表现出轻微症状,如红肿、瘙痒和发热等。

研究表明,这些症状的产生与蜱虫的叮咬有很大关系,蜱虫通过这个叮咬行为将病原体“送”入了人体体内,造成白细胞数量减少,人的免疫力也下降,因而提高了感染的可能性。

已知由蜱虫传染导致的平均死亡率占了7.3%,有些传染病致死率更是达到了30%,更可怕的是还会出现人传人的现象,可见其危害性之大。

以莱姆病和蜱传脑炎为例,莱姆病的引起主要是由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所造成的细菌性感染。具体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身体疲劳以及皮肤上出现有皮疹等。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人的心脏、关节和神经系统出现严重问题。蜱传脑炎则是由蜱虫所携带病毒引起的感染,这种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更为明显,感染后的人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性休克,甚至死亡。

救治措施

如果发现自己被蜱虫叮咬,万不可掉以轻心,措施采取的及时有效性至关重要。

首先,立即移除蜱虫。相比于苍蝇、蚊子,蜱虫更喜欢长久地待在宿主皮肤上,用头深深扎进宿主皮肤里进行血液吸食。

此时,最好不要用手或者拍子直接操作,因为很容易造成蜱虫“身体爆炸”释放出更多的病原体或者残留其部分身体组织在我们的皮肤里,增加再次感染的可能性。

最好的方式是使用那种细而尖的镊子,沿着皮肤表面,避开其腹部,对准蜱虫的头部慢慢拔出,确保将蜱虫的全部部分都得到有效移除。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涂抹乙醚、点燃蚊香、涂抹松节油等方式,以达到刺激蜱虫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作用,让它自己主动松口脱落。

其次,及时清洁伤口。解决完蜱虫后,马上用肥皂和水清洗被叮咬的部位,并使用医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剂进行伤口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最后,观察症状反应。病原体产生反应前存在潜伏期,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发热、红疹或其他异常症状。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

结尾

蜱虫虽然小,但其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小觑。了解蜱虫的特性、传播的疾病及其危害,能够帮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做好预防,减少被蜱虫叮咬的风险。一旦被蜱虫叮咬,及时处理和就医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的健康。

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希望大家都能更加重视蜱虫带来的健康风险,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THE END
1.狗狗身上有蜱虫会传染人吗?狗狗身上有蜱虫会传染人吗 狗身上有蜱虫会传染人吗?严重时会,一般不会的。在大的数据统计下,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小狗身上的蜱虫是可以感染给人的。实例证明蜱虫感染的途径是由环境直接感染给人的。 据悉,蜱虫狗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病例,狗狗肯定非常难受,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处理?蜱虫在狗狗的身上大量繁殖,甚至可以传染到主...https://m.health.china.com/html/xw/13003179/20210705/39722958.html
2.蜱虫会不会从狗身上爬到人身上病情分析:蜱虫会从狗身上爬到人身上,如果狗的身上有这种蜱虫,过密的与狗接触是会出现这种爬到人身上现象发生的,所以需要避免首先不要与一些动物过敏接触,同时也需要注意个人的卫生,蜱虫对身体伤害是较大的,容易导致出现乏力恶心,头晕,呕吐,还会出现肌肉疼痛,等现象所以是需要注意避免防范的,同时也需要观察,一旦出现不...https://mip.pingguolv.com/ask/opqouqwt4.html
3.狗身上的蜱虫会不会爬到人身上?狗狗身上的蜱虫是有可能会爬到人身上的,因为蜱虫在狗狗吸足了血液之后,有可能会自己脱落下来,之后就很可能会爬到人的身上。人的皮肤被蜱虫叮咬之后,周围会出现红肿、硬结的症状,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水泡,抓破之后会形成溃疡。因此,宠主要定期给狗狗驱虫,平时多检查狗狗身上是否有蜱虫的踪迹,春夏季节不要经常带狗狗去一...https://www.isdpp.com/issue-12072.html
1.蜱虫会狗狗之间传染狗狗身上有蜱虫会传染人吗狗狗身上有蜱虫会传染人吗 宠物狗具有较为厚实的皮毛,并且喜欢在野外撒欢玩耍。因此很容易招惹到各路“神仙”——蜱虫、跳蚤、虱子等。这些体外寄生虫不仅会影响宠物狗的身体健康,还会让人看到不寒而栗。那么蜱虫会传染给人类吗? 常见情况中,狗狗身上的蜱虫不会传染人,但是不排除特殊情况。蜱虫喜毛发密集之处,且携...http://m.boqii.com/article/452568.html
2.人感染狗寄生虫的症状权威文章人感染狗狗狂犬病会出現爱生气,恐水等病症;人感染狗狗皮肤病,皮肤上面出現环形的红色斑块状;人感染小狗的身上裂头蚴,会出現皮炎或腹泻等病症;人感染小狗的身上衣原体,支原体,会造成泌尿泌尿系统感染等。 人感染狗狗狂犬病的预兆 人感染狗狗狂犬病的预兆分成狂怒型和麻木型。狂怒型主要表现为爱生气,害怕,焦虑不安,对响声...https://www.cndzys.com/renqun/teshu/2015854.html
3.狗狗身上有蜱虫怎么处理?不会处理的可以使用驱虫药综合蜱虫这种寄生虫,一旦感染上了,不及时处理会很麻烦。一是蜱虫会吸食狗狗的血液;二是蜱虫身上携带细菌、病原体,狗狗可能因此感染上疾病;三是蜱虫还有可能传染人宠共患的疾病,到时候遭的就是两份罪了。那么狗狗身上有蜱虫怎么处理? 狗狗身上有蜱虫怎么处理?三种办法供君选择 ...https://www.vodjk.com/zonghe/230418/1773977.shtml
4.发现狗狗身上有蜱虫,然后自己跟狗狗接触过但是只是蹲(女,18岁) 发现狗狗身上有蜱虫,然后自己跟狗狗接触过但是只是蹲下来用手碰碰,蜱虫可不可能爬到我身上,怎么去检查 医生回复 王磊 肿瘤科 主治医师 二级甲等 燕郊人民医院 问题分析:您好,您蹲下来用手碰碰小狗吧,不会传染俾虫的,这种几率不大的。 指导建议: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不明白可以继续追问。https://m.imask.xywy.com/ques/7721318.html
5.蜱虫在狗身上怎么处理?两个步骤要记好撸狗的时候如果发现狗狗身上有黑黑圆圆、外表光亮、身体某部分钻进狗狗皮肤的虫子,那大概率就是令捡屎官们听了闻风丧胆的蜱虫!蜱虫在狗身上怎么处理?一些朋友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把蜱虫拔掉,其实这种处理方式不对。因为蜱虫身上带有不少病菌,也是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媒介,用手硬拔并不可取。那么到底蜱虫在狗身上怎么处理...https://i.ifeng.com/c/8PDJdNWRFcX
6.狗身上的蜱虫会不会爬到人身上要是狗身上有这样的蜱虫,亲密的跟狗狗接触会爬进人身上,因此需要避免首先不要与一些动物过敏接触,同时也需要注意个人的卫生,蜱虫对身体伤害是较大的,容易导致出现乏力恶心,头晕,呕吐,还会出现肌肉疼痛,等现象所以是需要注意避免防范的,同时也需要观察,一旦出现不良现象,应该及时的与医生沟通。 https://m.chongwuqu.com/a/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