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1年,医药领域谣言也“紧跟时事”,大多与新冠肺炎疫情、新冠病毒疫苗以及新冠肺炎治疗药物有关。谣言多数为捕风捉影,经不起推敲;此外,还有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角膜塑形镜”“干细胞护肤品”等产品缺乏了解,肆意夸大产品功效,通过专业术语的包装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
近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舆情监测中心选出2021年度医药领域十大谣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No.1
口罩残留有害物质
使用前需要晃一晃
谣言
2021年年末,某短视频平台上,一条关于介绍口罩佩戴方式的“科普”短视频流传。该视频声称,口罩残留环氧乙烷,环氧乙烷是一级致癌物,最好在打开包装后把口罩在空气中晃一晃。
真相
No.2
角膜塑形镜能矫正近视
公开资料显示,角膜塑形镜并不能真正治愈近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进展。此外,角膜塑形镜如果使用不当还存在引起并发症的风险,并非所有近视者都适合使用。同时,专家指出,感冒、发热患者在患病期间最好停戴角膜塑形镜。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须配戴,除了做好个人卫生以外,还需严密观察眼部情况,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No.3
干细胞护肤品能修复皮肤、抗衰老
近年来,许多爱美人士把目光转移到了干细胞护肤品上,据称这些干细胞护肤品具有修复皮肤细胞损伤、延长细胞寿命、抗衰老等神奇功效。
No.4
新冠病毒疫苗作用有效期短
对阻断疫情传播作用不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传言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新冠病毒疫苗被认为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唯一的希望,但其研发周期过长,有效期却很短,可见新冠病毒疫苗对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不大。
钟南山院士曾呼吁国内公民应当坚决接种疫苗,并表示目前中国处于非常时期,提高疫苗接种率更有利于疫情防控。中华预防医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原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表示,如果有机会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一定要积极配合接种。只有全世界人民下定决心,通过接种疫苗达到群体免疫,才能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总是犹犹豫豫,错过机会,病毒传染可能就会长期存在。
No.5
口服抗新冠病毒药来了
疫苗可以不用打了
2021年,默克公司开发了一款口服抗新冠病毒试验用药莫那比拉韦,其Ⅲ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数据显示,该药物可将轻度至中度症状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约50%。随之而来有传言称,新冠病毒疫苗可以不用打了,服用口服药就可以抵抗病毒。
虽然该药物很有潜力,但仍不能代替疫苗。默克口服抗新冠病毒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良好疗效,是抗新冠病毒药物研发的重要突破。但是与能够提供长期保护作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不同,莫那比拉韦只能用于治疗且可能只有短期保护作用。多名专家表示,新冠病毒口服药的新疗法确实为抑制疫情带来了希望,但不能将其与新冠病毒疫苗功效混淆,口服药并不能代替疫苗。
No.6
儿童用药
按成人剂量减半即可
儿童的身体代谢功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药物吸收代谢、用药禁忌等方面,均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于儿童群体,不是所有的药物都可以减量服用。儿科医生指出,应该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由医生根据每个病患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来确定个体的用药剂量。
No.7
口罩贴上“神器贴”就能防新冠病毒
2021年,网上有一款“神器贴”号称只需要贴在口罩内层,就能有效灭杀新冠病毒,且能提高自身免疫力。
No.8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
不可以使用麻醉剂
2021年6月,一则关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使用麻醉剂可能致死”的传言在网络上流传,标题冠以“警告和警报”字样,配以红色标记,引起部分公众产生恐慌情绪。
No.9
被带着血的针扎了可能得艾滋病
2021年10月,有两位网民先后在网上发文称,在商场被人用针头扎伤,担心感染艾滋病,于是去医院进行检查并服用了艾滋病阻断药。早在20年前,我国就有类似“艾滋针”事件的报道,由此,有关“扎一针就能染上艾滋病”的消息开始在网上疯传,引发公众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