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其分布在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发病率较高,全国约有200万~300万囊虫病患者。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人体各组织如脑、眼睛等所引起的疾病。侵犯脑部最常见,其他可寄生于皮下组织、肌肉及眼部等。绦虫病患者是惟一传染源,青壮年发病率高。囊尾蚴的寿命可长达十数年,因此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猪肉绦虫病患者是囊虫病的惟一传染源。患者粪便中排出的虫卵对本人及其周围人群均有传染性。所以人体不仅是猪绦虫的终宿主,也可成为中间宿主。通过污染食物和自身感染使虫卵进入人肠道后,卵内的六钩蚴即脱壳而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流,在人体不同部位发生囊虫病(囊虫蚴病)。其中以脑囊虫病最为常见。
潜伏期约3个月,临床表现应视囊尾蚴数量、寄生部位及人体反应性而异,感染轻者可无症状,仅尸体解剖时发现。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与皮肌型囊尾蚴病三种。
1.脑囊虫病
(2)癫痫型发作形式有大发作、小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局限发作等。同一患者可具有二种以上的发作形式,且极易转换。多样性和易转换性为本型囊虫病的特点。
(3)脑瘤型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强迫头位、瘫痪和感觉障碍等。
(4)脊髓型囊虫侵入椎管,产生脊髓压迫征,如病变水平以下的运动、感觉和大小便障碍等。
2.皮下组织及肌肉囊虫病
患者常有皮下或肌肉内囊虫结节,分布于头和躯干,四肢较少,结节呈圆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坚实,可在皮下或肌肉中自由推动,无压痛。结节可陆续出现或自行消失。
3.眼囊虫病
早期感到眼前有椭圆形黑影飘动和伸缩变形、蠕动的阴影。晚期由于眼内组织受到干扰和炎症形成,视力可显著下降甚至失明。
1.血液及脑脊液检查
外周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
2.囊虫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目前已很少应用。
3.粪便检查
粪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
4.腰穿
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均可增高。
5.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B超,CT和MRI检查和脑室造影[方剂汇www.fane8.com],尤其后两种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诊断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节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目投药会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或休克,而MRI可将脑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6.免疫学检查
(1)抗体检查用猪囊尾蚴液纯化后作抗原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做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与敏感性,对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均有实用价值,但ELISA试验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并与包虫病有交叉反应。
(2)单克隆抗体(McAb)法检测囊尾蚴循环抗原诊断脑囊虫病。
有肠绦虫病史,或粪便中发现绦虫卵或节片。出现癫痫、颅内高压、精神障碍三大症状,或同时伴有视力障碍、皮下结节。免疫学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1.病原治疗
2.对症治疗
对颅内压增高者,可先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加用地塞米松连续3天,再开始病原治疗。发生癫痫、过敏反应应作相应处理。
3.手术治疗
眼内囊尾蚴病以手术摘除为宜。如用吡喹酮治疗,虫体杀死后可引起炎症反应,加重视力障碍或失明。脑内囊尾蚴病,尤其是第三与第四脑室内囊尾蚴多为单个,亦可采用手术除之。
脑囊虫病是由于吞食了猪肉绦虫的虫卵所引起。可以引起癫痫发作与颅内压增高。皮下结节与颅内钙化灶的出现,以及血清或脑脊液免疫测试的阳性结果均有助诊断。不少人认为吃没有煮熟的含有猪囊虫的“米珠肉”是引起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