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男孩东东,近期总感觉屁股痒。有天上完厕所,发现马桶里有许多白色小虫。
东东爸赶紧抓了一条到医院检查,显微镜下,这条虫子正在疯狂排卵……
就诊的医生查看完,马上给出了诊断:感染了蛲虫病。
看完新闻,一下就唤起了大家小时候长虫、打虫的记忆,也引起了编辑部妈妈们的热烈讨论:
现在卫生好了,还要每年给娃打虫?
怎么看出娃身上,有没有长蛲虫了?
怎么预防蛲虫病,万一感染了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和妈妈们讲一讲这些事儿。
NONONO!当然不用!
妈妈们看完下面这组数据就懂了。
1988~1992年间,寄生虫感染率高达62.6%,也就是咱们小时候,所以当时需要经常驱虫。
而现在(2014~2017期间),整体感染率已经降到了6%以下,我们也不需要常规性地给娃打虫了。
蛲虫病,是宝宝比较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
蛲虫(学名:蠕形住肠线虫),又叫线头虫、屁股虫,成虫约1~2厘米,看起来好像是白色细线头。
感染后的宝宝,少数没有症状,但是大多数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01
屁屁痒
成年蛲虫可谓是寄生虫中的“夜猫子”,夜间会爬到肛门附近产卵。
这可害苦了宝宝,感染的娃们一到晚上,屁股或阴部就开始瘙痒起来。
如果不小心抓破,还会引起肛门周围皮肤糜烂、局部肿痛、出血、湿疹样皮疹,甚至会出现细菌性感染。
02
腹痛、腹泻
蛲虫钻入肠黏膜,可能会让宝宝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情况。
03
咬指甲、爱吃土
部分宝宝会出现咬指甲、失眠、磨牙、遗尿、夜惊等神经精神症状。
还有的宝宝会变得爱吃土块、煤渣、食盐等。
04
其他各种炎症
如果蛲虫“迷路”了,寄生在阴道、输卵管、腹腔等地方。
还会引起阴道炎、尿道炎、皮下结节、输卵管炎、阑尾炎等。
妈妈们可以记住2个字:观察!
1
看行为
如果宝宝老说晚上屁屁痒、挠屁股,经常出现腹泻、肚子痛(尤其是肚脐附近疼痛),还总挑食,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
2
看便便
观察宝宝的便便,看有没有虫。
3
看屁屁
等娃睡着后1~3小时内,查看宝宝屁屁的褶皱处,或者阴部。
如果有虫,记得用透明胶带将虫粘下来,送到医院检查。如果看不到虫,也可以粘一下,虫卵也是能在显微镜下诊断的。
去医院
如果不好判断,家长们可以带娃到医院进行【大便常规+虫卵】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次便便都能排出虫卵的,建议带娃多做几次检查。
开始预防前,妈妈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蛲虫的感染途径,方便后续针对性做好措施哦。
肛门—手—口感染
蛲虫卵,可以在指甲垢、皮肤上存活10天。
如果宝宝感染后摸屁股,还在饭前不洗手,或经常吃手,会将虫卵重新带入口中,造成反复感染。
接触或吸入感染
在室内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虫卵可在空气中存活3周左右。
宝宝处于这样的空气中,或者碰到有虫卵的衣物、玩具、地面,也很容易感染。
逆行感染
成虫在肛门产卵,孵化出幼虫后,幼虫还会经肛门逆行进入肠道,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所以,想要预防宝宝感染蛲虫,下面这些卫生措施一定要做好:
确定有虫后,就需要做驱虫处理啦。
并且,光靠一次吃药可不行,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全家一起治疗
家里人有一个感染,剩下的感染几率很大。如果不同时治疗,宝宝可能会再次感染。
二次服药
蛲虫容易反复感染,建议宝宝在首次服药两周后,再吃一次药。
讲个人卫生
给娃勤剪指甲、勤洗手,每天洗澡(特别是屁股),尽量避免娃抓屁股。
做好清洁消毒
耐高温物品:如内衣裤、床单等,可以使用高温消毒(建议100℃),如煮沸或蒸汽消毒。
不耐高温物品:可以考虑使用过氧化氢溶液、75%酒精消毒,直接使用其喷洒就好了。
题图来自央视新闻
参考资料:
[1]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蛲虫病的诊断."WS469-2015.2015-04-09.
[2]安耀武,庞新莉,刘杰兵,黄少玉.儿童蛲虫感染的危害与防治研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2,24(05):598-600.DOI:10.16250/j.32.1374.2012.0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