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房间里的一位朋友出的联,大家注意此句中的每一分句的句脚:愁,幽,够,钩,犯了同声落脚的联忌,读起来总是感觉不够有韵律之美。
还是以房间曾出现过的对联为例:香茶待客满庭芳(古原求)雅韵结宾一字师芳,师,结为平声字曦月升降镶天空,朔风吹拂雨竹霁夕阳起落染碧空,云霞塑金山野净古道风驰,一望尘烟家万里都市繁华,万千景象赏悦目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就是说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无论上联下联都不行)
对联出句的六点慎用:1、少用生僻典故;2、少用生僻字词;3、少用专门性词词;4、少用双关手法;5、注意意境和格律的兼顾性;6、严格调整平仄。
完成一副对联的8个步骤:1、检查出句的韵律;2、检查出句的词性;3、理解出句的意思;4、安排对句的意思;5、安排主语的词汇(尽量把主语安排在相同小类里面);6、选择对句的意思(尽量做到意境完美);7、选择对句的词汇;8、整理对句的连接。
联律和诗律词律不一样,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不能混。不满足联的要求的句子,不应该视作联。对联的起句规则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字联一:平起句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二:仄起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五言联平起式: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五言联仄起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还有一种情形:平平平仄仄用成了平平仄平仄,这在对句的时候要注意识别它,不能看到平平仄平仄,就对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只是一种习惯用法。七字联一:平起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字联二:仄起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联平起式: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七言联仄起式: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R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R——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对联释疑///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哀挽联、名胜联、格言题赠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