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与应急管理样例十一篇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风险与应急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Abstract:thispapermainlydividedintothreetypesofstrategicriskfromthepointofviewofarealestateenterprisestrategicriskofresearch.Andtherefore,itwillbe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rategicriskisdividedintothreetypes,andtherealestateenterprisestrategicriskandrealestateenterprise'semergencymanagementandstrategicriskpreventivemeasuresareputforwardeffectiveemergencymeasures.

Keywords:strategicrisk;Emergencymanagement;Realestateenterprise

战略风险这一概念在管理领域最早由Kenneth.R.Andrews在1971年提出。它包括战略自身的风险(RiskoftheStrategy)和战略性风险(StrategicRisk)。战略自身的风险是指战略活动自身的风险,是指制定、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中战略偏离实际目标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几率;战略性的风险是指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公司业绩的因素。根据以上观点,周阳敏将企业的战略风险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第二类是指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第三类则是指企业整体的、全局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引起的风险。

本文主要以战略风险三种类型划分的观点来研究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因此,也将房地产企业的战略风险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指房地产企业战略管理部门的管理风险,包括战略管理行为人失误的风险和战略管理部门失误的风险;第二类是指房地产企业其他职能管理部门因风险应对不当而引发并上升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也即战略管理配套管理失误的风险,包括财务风险、销售风险等;第三类则是指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引起的战略风险。

二、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房地产企业一般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流程如下:

1.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评价。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环境等;企业内部条件主要指企业的资源情况、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结构和竞争能力等。通过环境分析,企业便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外部环境的状况和企业自身的情况,从而为下一步战略风险的识别奠定了基础。

2.战略风险识别

对风险正确地识别是有效管理风险的基础。目前战略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定性的识别。如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以及环境扫描等,这些方法都可有效地识别出企业的战略风险。

3.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识别出战略风险后,我们便可以通过预警指标来对其进行监测。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易操作化。不同类型的企业,预警指标体系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重点预警指标和敏感性较高的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真正地,全面地反映企业所面临战略风险的真实情况。

4.战略风险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是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指在战略风险识别和战略风险衡量的基础上,把损失频率、损失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分析战略风险的影响,并对战略风险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战略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得出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和发生频率,然后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战略风险管理措施来降低风险甚至消除风险。

5.建立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

最后一步是建立企业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许多战略风险的出现且应对不当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对策所致。无论是前期的预警方法、预警手段以及预警原则等,还是企业实施预警管理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需要企业认真收集、制定和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通过战略风险预警管理的实施,房地产企业便可以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早期对战略风险进行监测和预控,减少和控制引发战略风险的诱因,例如通过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行为人的素质和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以及积极应对企业的管理周期等;而且,在战略风险发生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根据战略风险预警管理对策库中相应的对策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至于手忙脚乱。

引起的战略风险与一般的战略风险都有着根本的不同。首先,在其表现特征上,所引起的战略风险有着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对于一般的战略风险,如果采用科学的预警方法,一般是可以事先发现的;其次,在其损害程度上,引起的战略风险的损害程度比较大,甚至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而一般的战略风险则可能只是企业某一职能管理部门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战略风险,损害程度比较小。基于此,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的两类战略风险的管理分别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进行界定。目前,学术界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有很多种,如赵伟鹏等(2001)认为,突发事件是指超常规的、突然发生的、需要立即处理的事件。秦启文等(2004)认为,突发事件是指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综上所述,本文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是指从房地产的开发开始到房屋的销售,再到最后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由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出人意料地发生,给企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且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

其次,对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从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定义中可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房地产的开发过程,房屋的销售过程和物业管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房地产企业的突发事件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购买土地时政府政策突然改变、建筑过程中突然发现断层、开发过程中资金链突然断裂等;第二类是房屋销售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如因房屋质量不合格出现的大规模退件等;第三类是物业管理过程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房屋发生大面积的火灾、业主贵重物品被盗等。

最后,对房地产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情景下,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迅速控制危机的发展,使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来应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从而能够使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如果处理得当,甚至还有可能转“危”为“机”。

四、结语

房地产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行业。房地产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战略风险,如果稍有不慎,企业便会损失惨重,甚至破产。因此,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和处于极度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房地产企业要想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战略风险的管理,提高战略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Kenneth.R.Andrews[M].公司战略的概念,1971.

[2]李杰群,赵庆.企业战略风险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

一、城市大型建筑的运营现状

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维护的弊端,城市建筑物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累积了诸多安全隐患,致使其安全运营事故频发,引起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受地下工程施工影响、围护结构高空坠落最为常见,已严重危害到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九五”期间国家将建设工程提到重点发展领域,“十五”以来逐步开展了工程安全的机理、预测、防治、应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工程安全首次作为战略任务被列入发展规划;“十一五”将公共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建设行业针对城市生命线、地下空间等重点工程的安全防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十二五”更是聚焦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关键问题,强调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的持续创新,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和应对的能力。

二、城市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问题原因分析

(一)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特点

第一、大型建筑安全运营事故往往损失巨大、修复难度高、恢复期长,可能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与经济次序的破坏以及生产系统紊乱等后果。大型建筑空间的集中性、人口密度的集中性和经济的密集性决定了运营突发事件损失巨大的特点。一般城市建筑发生突发事件时,影响范围小,其功能的基本恢复需要一个月以上,而对于大型公共建筑,一次突发灾害可能影响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恢复难度高,代价巨大。

第二、大型建筑安全运营风险种类多样,原因复杂,包括建筑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干扰、人为因素等等。其中,由于城市灾害的多样性,使得城市大型建筑所受灾害复杂,包括受地震、风灾、海啸、洪灾、地质灾害的威胁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运营风险往往难以控制。

(二)完善城市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明确风险主动控制措施

应急管理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灾害或突发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障系统的运营,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般包括灾前的减灾、防备、预报、预警和应急,灾后的应急、恢复与重建。应急预案的具体组成包括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和特殊应急程序等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若干方面:(1)对灾害或突发事件、事故的辨识与评价,确定响应的应急启动机制及应急管理等级;(2)对人力、物质和工具等资源的管理、确认和准备;(3)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科学、高效的应急组织实施体系;(4)涉及应急行动开展的程序及战术;(5)制定训练及演习计划;(6)针对特殊灾害制定的专项应急计划;(7)制定灾后的现场评估、整理与恢复措施等。

以数据监测预警为基础的主动控制措施是改善城市大型建筑运营安全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建立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体制需要考虑多灾种可能性及紧急事件的复杂性(风灾、水灾、火灾、地震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报警层次多(紧急事件报警、灾害发生报警、小中大灾报警)等原因,须对各种报警信息进行分类与分级,以便准确地启动各种联动模式(火灾联动、区段联动、灾间联动等)与各级应急预案。由于建筑通常有多个运营管理主体的客观存在,预案启动须考虑到灾害的影响面,即集中救灾力量至灾害发生面,同时兼顾可能的蔓延面或影响面。

(三)探索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应用,构建公共安全信息平台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是使建筑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各阶段各参与方中充分共享和无损传递,为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管控技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公共建筑安全运营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物联网相结合,形成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对大型公共建筑的智慧运维和管理,包括设施空间实时状态管理、实时构件健康监测信息反馈以及智能化运维预警。目前,有效的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应包括以下几点功能:

1.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各类灾害报警事件集中处理,历史事件管理及查询;预先设定各类事件联动接口,并记录所有枢纽运行紧急事件及处理过程。

风险管理是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护理工作预见性差,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1]鉴于此,我院急诊科自2009年以来对实施风险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科设有病床8张,输液位34个,护理人员16人,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46岁;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10人;职称:主管护理4名,护师6名,护士6名;2名接受过急诊专科护理培训。2009年3月-2010年5抢救的车祸伤、殴打伤急诊病人2501例。

1.2方法

1.2.1护理风险识别、评估

使用风险评估表对有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病人进行系统评估,急诊科室常见的风险因素有用错药、抽血、跌倒、误吸、导管脱落等。护理人员可以建立跌倒评估表等来评估风险因素。也可利用专家咨询、小组讨论等方法寻找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针对存在的护理薄弱环节和不安全因素,找出避免及控制风险的方法。

1.2.2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

1.2.3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及护理骨干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管理预案。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采取抽查与每日有重点跟班检查,及时收集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及时发现科室不安全隐患,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笔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1.2.4加强急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

抢救室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检查所有抢救仪器和药品,特别对于一些不常用的抢救仪器,决不能疏于管理,确保抢救仪器处于完好应急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5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

重视流程的细节管理,确保流程无缝隙,一个完善的急诊护理服务流程应该是普通急诊室与抢救室分开,[3]按患者的病情需求安排就诊先后顺序和诊疗区域,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挂号。对于高危时段如节假日、晚上或患者多时要重点加强监管,人员不足时及时进行人员调配;危重患者、大手术或有心理障碍等高危患者要重点管理,在保证治疗、护理的同时,还要尊重、关怀患者。

1.3评价指标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放对护士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每月统计出病人的满意度。护理投诉事件:患者投诉到科室负责人处的为科室投诉,投诉到护理部和医院的为医院投诉,每月统计科室和医院投诉情况。

2结果

2.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

在急诊科实行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前的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为0.96%,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降低至0.12%,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比较[n(%)]

注:*P<0.05

2.2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差错、护理缺陷发生率都显著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n(%)]

2.3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前患者满意率为80.97%,实施后为95.40%,实施后后患者满意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较

项目

n

满意人数

满意度(%)

实施前

2407

1949

80.97

实施后

2501

2386

95.40*

3讨论

“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4]目前发达国家对医疗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5]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很欠缺。而急诊护理有更大的风险与责任,急诊科是与危重病人接触机会最多、护理职业风险最集中的区域。因此,实施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意义重大。[6]通过积极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增强风险意识,针对薄弱环节找出预防和避免护理风险的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通过在急诊科应用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在急诊科实行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投诉事件明显降低,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且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实施风险评估、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加强急救药品及设备的管理、完善急诊抢救护理流程,加强高危环节的安全管理等措施,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就医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1]余摸,郭金凤,武华玲.科室环节管理与护理风险预防[J].护理研究,2005,14:1288.

[2]沈馨,沈艳君.急救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0):1257.

[3]唐月琴.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的隐患及对策[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1):30.

1裂缝险情

1.1裂缝种类

龟状裂缝。龟状裂缝多出现在土坝表面,分布较均匀,缝细而短,对堤坝危害较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粘性土水分蒸发,表面土体收缩,故又称干缩裂缝。填筑土料粘性愈大、含水量愈高,干裂的可能性愈大;横向裂缝。横向裂缝的走向与堤坝轴线垂直或斜交,常出现在堤坝顶部并伸入堤坝内一定深度,严重的可发展到堤坝坡,甚至贯通上下游造成集中渗漏,直接危及堤坝的安全。主要是相邻堤坝段坝基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陷,常发生于堤坝合拢段,堤坝体与交界部位施工分缝交界段以及坝基压缩变形大的坝段等;纵向裂缝。纵向裂缝的走向与堤坝轴线平行或接行,多出现在堤坝顶部或堤坝坡上部,裂缝逐渐向坝体内部垂直延伸。它一般比横向裂缝长,若不及时处理,雨水入侵后会造成大坝脱坡险情;内部裂缝。产生内部裂缝的原因和可能出现的部位有:如在狭窄山谷压缩性大的地基上修建土坝,在坝体沉降过程中,上部坝体重量通过剪力和拱的作用,被传递到两端山体和基岩中去,而坝体下部沉陷,有可能使坝体在某一平面上被拉开,形成水平裂缝;此外,堤坝坝基或堤坝与建筑物接触处因产生不均匀的沉陷而产生内部裂缝等。

1.2裂缝的抢护

开挖回填。开挖回填施工简单,裂缝处理较彻底,效果较好,适用于深度在5m以内,并已停止发展的裂缝。开挖前应沿裂口灌注少量石灰水,以掌握开挖的范围。挖槽深宽均应超过裂缝0.3m~0.5m,长度超出缝端1m。梯形台阶。槽坑开挖时顺缝抽槽,保持梯形断面,以利于原堤坝的结合。当裂缝较深时可挖成阶梯形槽坑,台阶高1.5m。槽口附近不宜堆放土料,以利出土和施工安全。槽坑回填前先削去台阶,洒水湿润槽壁并刨毛,再回填与原堤坝体相同的土料,分层夯实。十字形结合槽。适用于贯穿堤坝的横向裂缝。开挖时顺裂缝方向每隔5m~6m,设一道垂直于裂缝的结合槽,回填时要注意新老土的结合。在汛期,抽槽法适用于高出洪水位的裂缝抢护。一般裂缝处理宜在枯水期或降低水位后进行,必要时应在上游堤坝坡加筑临时围堰,以策安全。龟形裂缝一般不作处理,若处理也可采取泥浆封口,或将龟裂土层刨松湿润夯实,面层再铺以砂性土保护。

充填灌浆。对于较深的裂缝,可采用灌浆法,或采取上部开挖回填、下部灌浆的方法处理,以减少抽槽工程量。灌浆部位的顶部必须保持有2m以上的开挖回填层作为阻浆盖,以防止浆液外喷。回填时预埋灌浆管(铁管或竹管)。如条件许可可采用分段、回浆的灌浆方法,效果较好。浆液浓度应先稀后稠,灌浆压力由小到大。

2渗漏应急抢险的措施

2.1渗漏险情的分类

渗水险情。在高水位作用下,水流渗入堤坝,将堤坝体分为上干下湿两部分,干湿土的分界线叫浸润线,浸润线以下的坡面和坡脚都可能发生渗水险情。造成渗水险情的直接原因通常是堤身夹有砂土层、堤身不实以及堤坝内有蛇鼠洞、白蚁洞、獾洞、烂树根、废涵管、硬土块、砖石等杂物。堤坝断面单薄、背水坡太陡都会加大渗流速度,抬高浸润线,加速渗水险情的发展;管涌险情。堤坝在高水位时,透水性强的地基渗透坡降大于覆盖层的临界坡降,渗流使土体中细颗粒沿孔隙移动并被带至地面,在渗水出口四周形成沙环。随着流失土粒增多沙环变粗,堤坝内逐渐形成贯穿的通道,从而造成管涌险情;流土险情。渗流的渗透力超过表土的有效压力时,堤坝坡或坡脚土体被破坏,形成沙沸或土体被冲失,造成流土险情;漏洞险情。渗水、管涌或流土险情抢护不及时,继续发展造成渗流集中,土体大量流失,逐渐形成贯穿堤坝或穿透基础的渗流通道,称为漏洞险情,漏洞中流出带沙土浑水的最为危险。

2.2渗漏险情的抢护

抢护原则、方法:临水坡截渗和背水坡反滤导渗。临水坡截渗:抢护方法主要有:土工膜截渗、抢堵漏洞进水口,散抛粘土截渗等方法;土工膜截渗:当洞口较大或附近洞口较多,可采用大面积土工膜或蓬布,沿堤坝迎水坡坡肩从上往下顺坡铺盖洞口,然后抛压土袋,并抛填粘土,形成前戗截渗;抢堵漏洞进水口:漏洞险情处理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准确堵塞进水口;散抛粘土截渗:当堤坝临水坡漏洞口较多较小,范围又较大,进水口难以找准或找不全时,在粘土料充足的地方,可沿临水坡散抛粘土,形成隔渗前戗。

背水坡反滤导渗:反滤导渗沟。在背水坡坡脚渗水处,开挖平行于堤坝轴线的纵沟,并与原有排水沟渠连通,同时在出现渗水的顶部,沿坡面开挖竖沟。

导渗沟内填砂石反滤料,要分层填放,应自坡脚向上分段施工,随挖随填,不得停工待料。反滤料填好后,顶面要铺编织袋、草袋或席片,用块石土方压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土工织物做导渗沟,选用有效孔径的土工布铺于沟的周围,中间填透水料,上部压盖草袋、席片、土袋等。在砂石反滤料缺少的地方,可利用麦秸、稻草等细料和柳枝、芦苇等粗料做导渗沟。材料按下细上粗,根向上、梢向下铺好,上部用土袋、块石等压实。所有导渗沟要与坡脚、排水沟连通。

反滤层的做法是:先将地面软泥、草皮、砖石等杂物清除,按反滤层的要求分层填铺砂石、土工织物、梢料等反滤材料。反滤料和块石要适当延伸到坡脚外,对堤身单薄,渗水范围大,又缺少砂石料的地方,可利用麦秸、稻草等细料和柳枝、芦苇等粗料,将反滤层做成滤水后戗,铺梢料要上下细,中间粗,梢料上部填土夯实,铺一层料,填一层土,直到计划后戗高度为止。

3水利建设中防洪对策

3.1科学认识洪水,把洪水治理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好水环境,兴利除害,把我国的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减灾工作放在国土整治、改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考虑,这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防洪治理过程中要掌握好“防”与“避”与“保”的关系,将防洪与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大力加强河流治理与开发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制订综合治理规划,并按照规划和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持之以恒地分步实施。

3.2加大投入力度,搞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加强工程建设才能保安全是硬道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工程的质量管理。真正认识到质量就是工程的生命,防洪工程建设要强化招标承包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

3.3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在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水文、通信、交通、集雨器、人工降雨摸拟装置等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水文、通信是防汛的耳目和尖兵,要为防洪调度决策及时提供水情、工情等可靠信息。在水文信息的监测预报方面,改变目前雨情、水情一报多发,一个控制站多层单位进行洪水预报,信息不能共享和信息有偿服务的现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能,避免重复工作等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快全国防汛指挥系统建设,提高我国降雨预报和对洪水信息的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

3.4积极推动洪水风险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二、食品质量安全的产生机理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能产生于食品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而在食品供应链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衔接上也可能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1.食品生产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我国食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大多并不密切,所以很难控制住由于食品生产所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大多采用的是农户分散生产,龙头企业统一采购的模式,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而农户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意识并不强,会出现农药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激素等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情况下龙头企业采购的原料产品的质量问题不能得到保证。如江苏就出现过由于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过度使用膨胀剂等激素造成西瓜爆炸的现象。

三、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系统

食品安全问题急需建立一套风险预警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食品质量信息监测子系统、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食品安全风险预测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先通过信息监测子系统对食品质量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上传到食品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属性分析,若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则启用食品安全追溯子系统,追究相应责任并责令改善;若食品质量合格则进入流通领域并启用风险预测子系统,进行食品安全警度分析;若超过警戒线,同时启用食品安全质量追溯子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反应子系统,否则进入销售。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流程如图1所示。

作者简介:姚卫新(1967-),男,江苏宜兴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研究;游佳敏(1985-),女,上海人,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商业经济管理理论研究。

在金融风险管理领域,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金融风险的量化技术,主要用于对极端情景(发生概率小但后果十分严重的事件)进行风险分析,反映在发生极端事件时的损失程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Jones,2004)的定义,压力测试是指一系列用来评估一些异常但又可信的宏观经济冲击对金融体系脆弱性影响的技术总称,其做法是将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情境下,如经济增长骤减、失业率激增、房地产价格暴跌等异常市场变化,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以此作为金融稳健性指标中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有助于金融监管者更好地监管金融机构的各类风险。

二、面向供应链极端风险的压力测试

下文将通过探讨风险传递机制,明晰各类冲击情形对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产生影响的作用路径,将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运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提出基于假定极端情景的供应链风险度量方法――压力测试。解释并明确压力测试方法在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位置。

(一)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

要测算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发生小概率极端事件下的风险水平及由此可能对薄弱环节造成的潜在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进而为决策者采取必要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必须首先明确供应链中风险的传递机制(见图1)。

图1展示了供应链风险在体系中的传递方式。图的最左边的是引发各类供应链风险的冲击源,可分为两类:综合冲击和特定冲击。综合冲击是能够影响整个供应链环境或供应链体系的一类冲击源,而特定冲击仅仅针对供应链中某个节点企业。

图中第二栏“感知节点”揭示的是一旦某些冲击情形真的发生,最先感知冲击影响的供应链节点(如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在该条链上的企业或个人)或不在该供应链上的其他实体(如市场、金融机构、政府、媒体及不位于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等)。

第三栏显示风险的传播机制,最初冲击所导致的损失可经由这一机制被成倍放大。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风险传播渠道可大致分为经由价格因素、交易量及生产运作活动三种路径传播。价格路径包括上下游企业间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的连锁变化,交易量传播渠道表示由交易量骤减而导致供应链效益下降,生产运作活动路径则是因企业生产能力受限而引发供应链延迟或中断现象。

关于图1中所示传递路径,有两点需要说明:(1)传递机制中的最先感知点和传播渠道均不局限于图上列出的几点,可根据所处的供应链环境进行增删和调整,以更好地解释不同供应链间的个体差异。(2)各种风险传播渠道间往往存在交互效应,可相互影响。例如,由重要生产线故障引发的冲击经运作活动渠道传播导致的生产能力下降,会最终影响交易量,从而又以交易量渠道进行传递。

综上所述。图1所示的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揭示了3个问题:(1)原始冲击源如何引发供应链风险的;(2)引发的是哪类供应链风险;(3)冲击源引发的风险间是否存在连锁反应,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运作的。以上3个问题分别解释了供应链风险传递渠道和路径、风险识别以及风险间的交互效应。然而,供应链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求能够识别可能的风险,理解这些风险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渠道,更要求能以定量的方法测度最初冲击源带来的影响程度,从而使风险变得更加明晰。由此可见,定量化地度量图1左端冲击源对右端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出现的极端冲击,如果能以事前防范的风险意识分析其一旦发生时对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衡量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以及吸收这些损失所需耗用的资源、进而对风险抵御能力做出评估和判断,可为决策者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提供依据。因此,一个可识别薄弱环节,并有效评价极端事件对供应链冲击影响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巨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基本概念

术之一,反映极端不利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时金融业所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它最早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基本信贷风险模型的补充而被正式提出并开始使用,因其能模拟潜在极端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策当局间获得了迅速的应用推广。根据极端事件度量和管理的共通性,下文将金融行业的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结合供应链体系特征和企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提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概念,为供应链“极端事件”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一新方法。

1、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

目前,在金融业中关于压力测试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机构从不同视角对压力测试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金融稳定性管理视角出发,对比较权威的定义列举如下(见表1)。

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做法是将测试对象置于某一特定的小概率极端情境下,然后测试该对象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通过测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分析这些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对测试对象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有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压力测试的实质在于通过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价值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的压力情景下某一特定实体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将其扩展到供应链中,并给出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定义: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或供应链体系在面临假定极端事件冲击时,用来筏量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的一种风险评价技术。通过测算这些潜在损失,有助于供应链管理者识别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承受各类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时所暴露的薄弱环节和风险水平,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事前防范,以提高供应链弹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核心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重点在于分析测试对象(供应链节点、节点间关系,或供应链系统)面临模拟极端冲击时,对于潜在损失的最大承受能力,亦即极端风险量化过程,也可视为一种针对供应链体系的临界分析技术。其核心思想如图2所示。

图中菱形框表示某次压力测试的对象,它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供应链节点、明确的节点问关系,或整个供应链系统。图中椭圆则代表在某次压力测试过程中,用于度量测试对象之于某类特定极端冲击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图2的描述,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的核心思想可理解为通过模拟极端冲击,即各种压力情景的设定,利用确定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测算出在确定压力情景下假设的极端冲击对特定测试对象带来的影响效应,也即其所面临的潜在损失。压力测试显示出最差情形下测试对象所能承受的压力底线。

(三)压力测试与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

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研究起始于Lindroth(2001)提出的三维供应链风险初步分析框架,该框架包括供应链单元分析、供应链风险类型和供应链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供应链风险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和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控制这三个方面。就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多侧重于风险识别方面,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则缺乏系统性研究,在很少有的涉及供应链风险评估的文献中。又多为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极少,远没有形成体系。

供应链风险压力测试是对小概率极端事件下供应链各环节可能遭受的冲击进行定量评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对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评价内容的补充,为众多供应链风险评价技术中的一个,因此,压力测试也构成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压力测试方法本身又自成体系。有着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其核心思想及基本方法可扩展至其他领域。图3表明了压力测试方法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关系。

三、应用示例

针对上述情况,下文以某一节点企业为例,结合压力测试核心思想(见图2),探讨供应链中断风险压力测试实施过程(见图4)。具体实施步骤包括:资料收集、明确测试目的和对象、风险识别、测试方法确定与数据范围选择、压力情景构建、压力测试执行以及测试结果的披露与解读。

资料收集后,第二步须明确测试的目的和对象。一般来说,供应链节点企业开展中断风险压力测试是为衡量该节点在面临各种异常中断情境下的风险暴露水平,并以此评价其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而对于某一次具体压力测试而言,测

风险识别的作用在于寻找能够引起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变化的风险因子,也可理解为是将供应链风险传递路径(见图1)中传播渠道实例化的过程。对于中断风险,风险因子可大致分为两类:基本生产变量和市场经济变量。前者体现中断发生后节点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供、求的变动,后者反映供应链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因子的选择与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位置有关,一般而言,处于供应链中部的企业只需考虑基本生产变量变动的影响,而位于供应链两端的企业还另需思考市场经济变量的作用。

压力测试的下一个步骤是情景构建,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内容:情景类型选择和压力情景设定。上一段提到的情景分析方法可进一步分为历史情景分析、假定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Blaschke,2001)。如在上一环节中确定将采用情景分析的压力测试方法,这一步骤中需选择适合企业供应链环境的情景类型。历史情景依赖于过去经历过的重大中断事件,而假定情景是假设可能但还没有发生的供应链重大中断,蒙特卡罗模拟则是借助计算机模拟获取可能发生的中断情景。如何根据选定的情景类型,考虑节点企业所处供应链环境,结合管理者风险偏好,确定并量化有关冲击变量、变量问关系、冲击大小,冲击路径等中断情景设定方面的内容,也构成了本步骤工作的一部分。

压力测试的执行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解决2个问题:(1)如何评估选定中断情景对该节点企业的影响,并将情景映射到主要风险因子的变化上;(2)如何将风险变量反映为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变化,或收益、损失或生产能力的变动。以有效评估其风险弹性。

最后是测试结果的公布与解读。不同竞争策略下节点企业对于测试结果会有不同的理解,或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以评估企业抵御中断风险的能力,或仅仅将其视作评价中断风险承受力的工具之一,同时考虑包括专家意见在内的众多定性因素。对测试结果的不同解读,折射出管理者的风险理念,并最终反映为应对措施制定上的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完整的压力测试过程还应包括回测和重估。回测为测试人员提供了有关模型准确性的反馈信息,可用来寻找模型可能的改进方向。重估是在上一次压力测试完成后,间隔一定周期对相同测试对象进行再一次压力测试,新一轮的压力测试可以确认新的风险,及时反映供应链环境变化,从而使测试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就技术本身来看,压力测试只是风险管理者在对供应链运行状况悲观预期下(例如某一环节发生中断)对节点企业进行的体检,并不意味着测试对象真的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假定的压力情景并不一定发生,不能因为测试结果而给企业贴上“不合格”的标签。作为风险管理方法之一,压力测试强调事前防范、未雨绸缪。它展现给管理者极端情形下供应链(或供应链节点)所面临的图景,从而发挥其警示作用。

四、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3.项目各利益主体的收益与风险的代价均为各种风险的线性函数。

4.项目已经采取了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解决的只是那些不能避免的风险分配问题。这样项目各利益主体为承担风险而要求的得到的收益以及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只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有关,即:

第i方的收益yi=yi(ri1,ri2,…,rim)i=1,2,…,n

第i方的成本ci=ci(ri1,ri2,…,rim)i=1,2,…,n

项目各利益主体之所以愿意承担风险,付出代价,是因为项目能为他们带来收益,而且这种收益大于他们为承担风险而付出的代价。所以项目第i利益主体的偏好pi=yi-ci

式中,分别代表第i方因承担第j种风险所应得到的收益和成本权重。

将式(2),(3)代入式(1)中得到项目各利益主体风险最优分配的目标函数:

由于项目的各项风险是一定的,即总的风险是一个常数,因此,存在以下的约束条件:

由式(4),(5)组成了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解上述模型可得

1.政府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参与公私合营项目的政府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由于东道国政府最有能力承担,因此该风险最好东道国政府来承担。管理此类风险的主要办法包括:由政府出面担保或出具“安慰信”,保证对项目不实行强制收购,或者如果国家收购不可避免,政府机构会以市场价格对项目公司予以补偿,或促使国际多边机构参与项目融资,降低东道国的强制收购风险;为政治风险投保。此外,项目公司可与东道国政府签署一系列相互担保协议,将法律变更风险转让给东道国政府。

2.投资者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投资省对PPP项目的预期结果主要是他们在项目上的投资能得到足够的回报。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合作者出现技术问题或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所以技术的选择很重要。据有关统计,技术选择失败发生的可能性很高,而且技术选择失败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关于技术风险管理措施,投资者一般要求项目中所使用的技术是经过市场证实的成熟生产技术,是成功合理并有成功先例的。对于任何采用新技术的项目,如果不能获得投资者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和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得到项目融资的。投资者承认,应当选择具备普遍经验的T程顾问。不恰当的设计可能带来建设和运营期的技术风险。

3.项目公司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项目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是市场风险、供应风险和完工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产、供、销三个阶段,因此产、供、销三方均应承担市场风险。在产品销售环节,PPP项目公司通常与政府签署“或取或付”的产品购买协议,将市场需求量和需求价格风险有效地转移给政府。在原材料供应环节,项目公司也是通过签订长期的原材料供应协议,将原材料市场所有未来价格上涨风险转嫁给供应商,从而固定项目的生产成本。当然,项目公司也要承担市场风险,这主要是在制定价格方案时,要求项目公司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确保产品价格能满足公司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实现稳定的项目收益。

在项目原材料及燃料的供应中,如果在项目投产后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涨幅超过了项目产品价格的增长,那么项目的收益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供应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供应风险管理措施是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文件的信用与担保协议来实施的。对于能源和原材料风险,可以通过签订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合同,加以预防和消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供应协议设计成“供货或付款”类型的合同,这样项目的经济强度就能够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

完工风险对项目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加、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控制它们的方法通常由项目公司利用不同形式的“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贷款银行利用“完工担保合同”或“商业完工标准”来进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有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和“实报实销”合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它多种形式的合同。通过不同形式的工程建设合同有可能相应的影响项目建设期风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工程承包公司。项目公司和项目承建商签订的合同中通常明确地提出完工计划以及误工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各种赔偿条件。有时,根据建设工程的复杂程度,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合同方式。此外,项目公司也可以通过投保,从承建商以外的第二方来寻求完工的保证。

4.债权人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四、总结

参考文献:

[2]方芳: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二、供应链的风险及控制

针对供应链风险控制问题,近年来也涌现出诸多研究。侯杰(2011)对我国煤炭行业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进行研究,指出煤炭企业对煤炭供应链有强大的依赖性,使得煤炭供应链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和链上各个实体内部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煤炭供应链风险。晚春东、陈常君(2011)对水产品加工业的供应链风险的研究表明,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影响力、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系统和供应链系统协调、应急机制、实施供应链系统柔性管理等几个方面是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有效策略。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国内外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管理与控制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的可行性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验证。

三、实物期权如何降低供应链风险

利用实物期权原理如何降低供应链的投资风险,我们将以未来不确定性最高的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产品为例加以说明。

(一)成长期产品的风险分析

成长期产品的本质是产品技术的流动,其结果是产品在供应链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获得技术上的创新,最终会产生具有领先优势的产品技术。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理论上供应链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通过销售自己所开发的技术获得相应的经济附加价值。然而,实际上大部分的消费者只能在供应链最终端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产品革新。也就是说,未来产品是否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是否可以维持一个较高的市场份额,与处于供应链末端的生产商能否成功开发新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暂且称之为支配技术)。如果支配技术开发失败,将会给整个供应链中的各环节带来经济损失。理论上认为,在成长期产品的供应链条中各参与者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都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投资从而创造新的商机。Williamson(1991)认为这种存在于供应链中的技术投资可以被看成是为了获得生产新产品权利而进行的投资,将形成一种有关于权利的特殊资产。

可以看出提供成长期产品的供应链参与者将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首先是新技术开发是否能够成功,第二是新产品是否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即支配技术开发是否能够成功。

(二)实物期权对竞争优势的贡献

一个成长期产品供应链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特殊资产的存在。虽然特殊资产投资风险很大,但供应链的各参与者又都无法回避。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在支配技术失败的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减少其他参与者的损失。为实现降低风险的目的,首先是要对特殊资产进行阶段性投资。阶段性投资的最大优势是各阶段可以进行独立核算,并且可以将下一期的市场展望及本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未来策略,如果进行统一核算则各阶段的弹性将大大降低,中途退出的损失会大大增加。如果利用传统的投资分析方法,由于现金流量在期初即被设定,很难衡量投资计划中途放弃的实际价值。而利用实物期权进行阶段性价值衡量,其优势显而易见。也就是说,利用实物期权的不确定性分析来评估阶段性投资的实际价值,并且以本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分析下一阶段的投资价值;当下一阶段期望现金流量现值大于下一阶段期初投资时投资继续进行;反之,投资终止。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资金的不必要流出,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三)期权投资

看涨期权(calloption,买权),是指期权的购买者拥有在期权合约有效期内按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资产的权利。实质是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之间的比较。阶段性投资的特点是将某个阶段的期初投入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看成标的资产的市价,而期初投入则相当于期权的执行价格。由于购入看涨期权实质是获得了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而非义务,所以形成了风险控制效果。根据期权理论的定义,看涨期权的收益C=max(0,S-K)。

其中:S为标的资产到期日的市价,K为合约执行价格。max表示期权价值是在0或者S-K二者之间取最大值。当S-K大于0时行使对标的资产的购买权,获得S-K的收益;反之则放弃权利,收益为0。也就是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取最大收益成为可能。布莱克-斯科尔模型通过推导后得出:

如果我们利用布莱克-斯科尔模型来衡量阶段性投资期权价值,那么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被看成标的资产价值,阶段初期计划投入资金可以被看成行使价格。对于实物期权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标的资产市场价值变动的估算问题。在期权理论中,首先要假设一个与期权损益完全相同的投资组合,然后计算投资组合的价格作为期权的价格。其基本的原理是,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能够被完全填补,期权与投资组合的市场价格完全相同。同理可知,实物期权中相当于标的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必须能够被确定。如果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无法通过市场价值进行确定,则必须存在一个与该投资具有相同风险水平的“类似证券”才能衡量实物期权的价值(Tesiberg,1995)。

(四)利用实物期权理论理解供应链价值

利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成长期产品供应链可以提高供应链效率,我们将利用Das、Deng(1998)所描述的利用实物期权核算成长期产品供应链的方法进行分析。

1.各参与者分别进行投资的核算。阶段性投资的经济评价工作中,首先要对未来各阶段现金流量进行预测。预测未来现金流量,需要不断的更新未来各阶段信息,再根据已更新信息逐次预测各阶段新进流量。如果某个产品供应链第一阶段参与者准备预测其经济价值,那么只要计算其未来本阶段可获现金流量的净现值(NPV)即可。这里的关键是,根据第一阶段的核算情况判断第二阶段是否继续执行,这就形成了一个期权的选择。实物期权的价值来自于具有弹性的投资,当一个阶段的期望收益小于阶段初期的投资额时,即使是进入到了中间阶段也应该立即终止该投资。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推出,每一个供应链参与者的战略性NPV应该等于第一阶段投资的传统NPV加上第二阶段的期权价值(实行或放弃的价值)。当战略NPV大于0时,投资将继续进行。

如果第一阶段投资的战略NPV为正,则投资计划开始实施,关于未来市场动态的信息收集工作也同时开始。信息收集工作会贯穿整个项目期间。经过第一阶段的投资和对未来信息的收集分析,即可以计算出第二阶段的战略NPV(参与者第二阶段传统NPV加上第三阶段实物期权价值)。如果第二阶段战略NPV仍然大于0则投资继续进行,反之投资终止。以后阶段依此类推,第二阶段后的实物期权分析归纳为:信息收集到战略NPV计算,最后到战略NPV分析。

2.供应链全体统一进行核算。供应链全体参与者进行统一的价值核算是一种传统的供应链核算过程。其特点是将所有供应链参与者的投资和投资收益进行统合再进行核算。在这种核算方法中,整个供应链被视作一个整体,以整体为单位收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变化并根据分析结果判断投资计划是否应该被执行。由于不存在投资中途停止的可能,因此整个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应该被视作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如果投资开始执行,一旦终止,将会造成后续的全部现金流量损失,对整个投资期间的期望收益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结论

传统的供应链价值核算方法是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投资周期,投资决策分析在期初进行,一旦进入项目期间将不能停止,这样供应链投资风险的控制只能在期初进行。在传统供应链价值核算体系中,供应链参与者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链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各参与者形成利益的共同体,才有可能让供应链各阶段参与者均能获取期望收益。因此,不断强化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地降低供应链的内在风险。然而,由于不同参与者所追求利益的不同,供应链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除强化供应链参与者的友谊外,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利用实物期权原理将供应链的投资分阶段进行控制,即每个参与者均将自己所处阶段视为独立的投资阶段,根据上一阶段的情况与对未来的预测独立进行投资判断。这样将保证参与者在本阶段获取收益的最大,也可以保证即使在投资途中也可以及时终止投资,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降低风险。X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港口――钢铁企业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2CJY040)

1.DasT.K.,Bing-shengTeng.BetweenTrustandcontrol:DevelopingConfidenceinPartnerCooperationinAlliance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3):491-512.

[Abstract]Accuratescreeningthepatientsathighrisk,andcomprehensivedisplayingtheoverallsituationofthehigh-riskpatientsinourhospital,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thepreventionofmedicalrisk,preventmedicalaccidents.Thispaperdescribesthedesignideas,basicframeworkandfunctionmodulesofourownhospitaldevelopedearlywarning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forhospitalizedpatientswithhighrisk,withthehelpofcomputer,theriskevaluationmodelissetupautomaticallyandthedataisextractedfromthebasedsysteminhospital,whichcanrealizetheautomatic,real-time,dynamicwarningofmedicalriskinpatients.Thesystemhasbeensuccessfullyon-linefornearly2years,andachievedgoodsocialandeconomicbenefits.

[Keywords]medicalrisk;riskearlywarning;informationsystem

目前,医疗风险预警临床实践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1-2],提出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且可早期便捷普遍应用的研究较少[3]。医疗风险预警的目的在于减少医疗事故,降低医疗风险为患者、医院、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4-5]。

1系统设计思路

1.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SQLServer拥有易用性、可伸缩性、可与其他服务器软件紧密关联的集成性、适用于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功能等优点[6-7]。

1.2风险因素设定及评分规则定义

采用德尔菲专家论证法和回归分析法[8],确定11大类病情预警规则:病人一般情况、不良事件、各类评估单、病情信息、易发事件、药品情况、材料情况、危机值、特殊菌株、院感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预警规则明细以及相对应的条件分值。病人病情基础分值为0,各项预警规则加权总分为病人病情预警风险值,分值越高风险越大。预警规则下设22项规则项目,共计1000多条规则明细和条件分值。

1.3软件编程实现

运行架构采用传统C/S结构,即广泛应用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通过该结构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

2系统架构

2.1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利用SQLSERVER的SSIS工具对医院现有各大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抽取,将清洗过的数据存入中间表。对照系统内置的风险评估规则,由计算机后台即时计算出全院患者的风险指数并排序。再依据预警标准,筛选出高风险患者并自动预警提示。

系统运行流程图示如图1所示。

2.2系统模块

日常业务模块对应医生填报、病情预警显示、病情信息明细显示、风险趋势图示等功能;系统规则设置模块主要用于维护风险规则的名称、分类、权重、明细归类等功能;系统维护模块主要用于维护数据库、人员账号权限、参数设置等功能。具体模块设置如图2所示。

3系统特点

3.1自动挖掘

系统设计时,采取自动的数据抽取过程,保证数据同步和实时性。从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移动护理系统中的数据、电子病历系统(EMR)中抽取的数据是异构的,通过SQLSERVER的SSIS进行数据抽取,并且通过SQLSERVER的任务来定时抽取,每天从基础系统中同步抽取数据三次,保证了数据实时性的要求。

3.2动态预警

系统运行时,将抽取出来的数据,进入病情评估模型运算,按照得出的总分数,由高到低显示患者信息。预警标准为预警各指标都达到风险临界值,即患者加权平均分在50分以上。干预措施分为调整治疗方案、请求会诊、死亡风险预案(告知家属)[9]。医生可参考风险指标明细确定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医务处管理者可根据全院高危患者的数量和发展趋势启动院内预警预案,如床位数量、应急专家、感染防控、医疗器械和耗材储备等[10]。

3.3快速响应

系统运算时,将数据加工与数据显示相分离,确保快速响应的用户体验。在根据住院患者病情情况打分排序的时候,每一个患者病情分值计算要考虑到种种影响病情的因素和权重[11],计算颇为费时,系统在数据抽取之后,就把所有在院患者的病情分值计算出来,这个过程是通过SQLSERVER的作业任务触发的。用户需要的时候,直接将病情分值排序显示即可。这种数据加工与数据显示相分离的设计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取结果很快速。

4系统功能

4.1预警功能

4.2查询功能

4.3风险趋势分析

系统可以进行历史信息检索,对全院一段时期或者跨多个年度进行风险趋势分析,也可以对单个科室进行一段时期或者跨多个年度进行风险趋势分析,风险趋势主要综合高危风险患者数量、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运算。

5小结及完善方向

5.1能够挖掘海量数据信息重要的决策分析价值

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抽取的数据,可以通过全文检索技术进行有价值的文本提取。有了每个个体患者的风险值和指标后,可以进行风险的趋势化分析,为研究医疗风险的早期征兆、成因规律、发生背景、过程和后果影响等提供重要信息[12],使管理者能够及时进行风险转移,更好地化解、分散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5.3系统进一步完善方向

建立健全可靠、有效的实时监控系统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工作。提高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管理水平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医疗风险量化模型建立[13],

[1]蔡燕颜,姜仁仁.早期预警评价系统用于基层医院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2):76-78.

[2]王东红.我国医疗风险预警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28-30.

[3]李男君.关于对医疗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122-123.

[4]肖艳.强化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989-2990.

[5]毕桂泉,王再岭.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2):144-145.

[6]闫平.基于SQLServer的数据仓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14.

[7]王龙雪.基于SSH2应用系统的SSIS整合方案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8]吴国松,李洋,柳丽影,等.基于Delphi法的医疗风险识别技术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4):25-27.

[9]吴茜,龚美芳,田梅梅,等.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81-584.

[10]魏玉梅.关于医疗质量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1):197-197.

1电力营销风险管理

按照风险管理的主要理论,电力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由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处理及效果评价几个主要的环节。

1.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工作要完成对潜在风险的判断、分类、鉴定的工作。主要是对经营和服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识别。

1.2风险估测风险识别工作完成后,就要进行风险估测,风险估测是工作人员以风险识别后的材料分析为基础,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损害程度。风险估测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同时要依据风险识别的条目进行针对性估测。风险估测有自己的估测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检查、专项检查、自评以及外部评估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检查,实现对管理目标常的常态检查。完成了风险估测的步骤之后就可以将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的程度,并初步确定风险的处理程序。

1.3风险处理一步三中心模式,实现了营销的专业化分工,所以风险的处理要结合营销每个细节的不同特点,对电力部门中专业部门等闲处理结果进行检查、考核和反馈,以点评、排序和整改意见书的形式将风险处理步骤进行完善,完成对风险的控制。

1.4效果评价风险管理的收益性和实用性要进行定期的评估,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这样可以有效的对其中的缺陷进行修正,并且可以通过效果评价检测风险评估是否适应了条件的变化,保证风险管理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收到最好的效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同时也使电力营销的风险管理水平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2营销稽查

各地的电业部门在完善经营风险管理措施中,会设立专门的营销稽查管理处,并明确其稽查的主要任务。这也是是营销管理中的日常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强化电力部门的服务、管理的可控能力以及在控能力。可以说,电力稽查是营销风险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营销稽查工作从职能定位上,实质就是造风险管理的理念上,对营销工作和营销后的服务进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处理。由此可知,营销稽查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很清晰、明确。

2.1营销稽查风险识别风险识别要将客观资料进行大量统计和分析,电力营销管理的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稽查工作可以将经营风险和服务风险的各个方面整合为稽查工作的几个主要工作内容,比如供电服务质量稽查、电价执行业务稽查、业务变更稽查等等。稽查工作的方式是进行样本或者随机抽查,对所有的业务情况进行稽查,准确分析各个业务的现状,对出现的异常和故障进行稽查,为下一步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3常态稽查的方法

营销风险管理离不开营销稽查的良好开展,各类营销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得益于营销稽查的内部监控职能。营销稽查的主要操作主要是常态稽查、专项稽查,二者从过程上看,常态稽查是较为有效的一种稽查方法。常态稽查开展的必要性是由电力营销中的客观特点决定,旧风险消除,新风险又诞生,风险管理的步骤就会不断的连续进行,才能保证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在电力营销中普遍会面临的一个风险就是欠费,如果监控机制不完善,一笔欠费不及时追回,马上会产生新的欠费情况。忽视小的风险必定带来风险的扩大,所以常态稽查就应该时刻进行,保障其持续性。常态稽查是对营销风险的过程进行控制,风险的防范远远胜过风险的处理,如果做好常态稽查,就可以通过风险的管理中用小成本获取大收益。当然,常态稽查本身也要进行控制和管理,首先要做好稽查中的“量”,完成相应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资料的归类整理工作。

电力营销和其他的营销一样,利用常态稽查只是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而不是消除风险,常态稽查可以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化和系统化,但是不能将所有的风险都评估出来解决掉,如果在稽查中只是着眼于稽查的作用,而不注重稽查本身制度的完善,就很有可能造成工作效能的降低,使常态稽查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结束语

电力营销的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不断在循环中进行升级的管理工作,相应的营销稽查又是强化这种管理的有效措施,以风险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完善营销稽查手段,无疑是提升电力部门营销风险管理的有力手段。

[1]陈希阳.浅谈电力营销稽查工作[J].中国集体经济,2012(6):81.

[2]郭瑞鹏,常紫娟.利用电力供用电稽查促进营销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2(6):370.

[3]谢卫华.浅议我国电力市场的营销风险管理[J].新财经(理论版),2012(8).

一、营销稽查与电力营销风险管理

而营销稽查,则是一种监督机制,是源于强化电力营销服务质量,提升企业业务水平,而逐步产生的,这种监督机制,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从而促使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不断提升,促使整个企业的供电能力和安全性提高,从而减少电力营销风险的存在;所以,在电力行业当中,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在电力企业当中,营销风险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营销业务、服务和风险处理以及风险效果评估,电力营销业务风险,包括电费的收取和电价的管理,以及电量和各种线路的损耗管理;服务风险,则是服务标准的规范化和服务质量以及安全等风险;风险处理则是以上两种风险发生之后,电力企业对于风险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以及各类电路损坏等问题处理的态度和效率;风险效果评估,则是对风险发生的损失和风险处理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那么,营销稽查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可以说,在电力营销风险的四个方面,都会有用武之地。

首先,营销稽查能够促使电力营销风险识别能力的提高。在电力行业当中,营销风险的识别,最主要是通过客户,因此,就需要对客户的资料和意见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整理,而营销稽查的内容,就包括各类业务的变更、电能计算、电表抄写、合同管理、服务质量审核、故障处理等等的考察和核实,在这个过程中,营销稽查通过随机抽样的稽查方式,对电力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业务和服务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那么,为了获得更好更准确的监察和评估结果,营销稽查部门就要全面收集客户的资料,并对各项业务的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这就让营销稽查能够及时准确发现电力营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其次,营销稽查能够帮助电力营销风险管理快速提出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尽管营销稽查能够帮助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与指导纠正,防止风险的扩大蔓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不可控的客观因素,那么,由此也会为风险的存在提供可能,那么,在风险发生之后,电力企业就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恢复供电的正常,或者恢复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运转,在这个时候,营销稽查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营销稽查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及时对电力企业的风险处理部门进行整顿和优化,提升电力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风险发生之后,营销稽查部门能够从已经掌握的资料当中,及时找出问题所存在的原因,为电力企业应对风险提供参考

最后,营销稽查能够促使电力营销管理的风险预估和评估能力不断提升。在电力企业当中,营销风险管理有一个专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在这个部门当中,是针对电力行业的优秀电力企业,他们有着电力风险处理的丰富经验,但是,这些部门的运作机制还不完善,整体来说管理制度也都还都不健全,这也就让整个风险管理部门在人员管理和风险预估等程序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那么,营销稽查就能够通过不定期的抽查和检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促使风险管理部门的运作机制不断健全,从而也就能够让整个部门运作的严密度有所提升,从而让风险管理部门在对风险因素等的评估当中,更加严密和准确,并且,营销稽查过程中会调差客户的客观资料,因此,营销稽查也能够为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估提供有效的正确可靠的信息,最终让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逐步稳定提升。

三、在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推行营销稽查的有效措施

要发挥营销稽查在电力营销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必须要让营销稽查在一个制度规范、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的一个环境中。

首先,针对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展开,电力企业必须要针对自己的经营管理业务,做好总体目标的制定和管理,将企业整体的目标进行由上而下的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员的身上,这样就能够在调动员工参与营销稽查工作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让企业的岗位划分明确,并让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到位,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营销稽查工作就能够做到有理有据并有针对性,也就是说,电力企业将员工岗位职责明确了,营销稽查人员就有了稽查考核评估的依据,这也是营销稽查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标准,在稽查的过程中,也能够明确找到可以稽查的人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营销稽查人员都能顾找到对应的负责人,这也就让营销稽查具备了开展的客观条件。

其次,要促使营销稽查工作的顺利展开,还必须要做好必要的绩效考核和奖惩管理;绩效考核,就是为企业每个员工确定基本岗位职责,明确员工在岗位上的日常工作行为,这些标准符合基本的岗位标准,并为员工所接手,通过确定绩效考核,能够让企业的营销稽查工作更加明确而有方向,表现为营销稽查人员能够按照绩效考核的基本标准,对人员进行定量的考核,而确定有效的奖惩制度,能够提高营销稽查的效率和权威性,也能够调动员工配合营销稽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感觉的危急性和严重性,从而能够让电表抄写人员更加认真地抄写电表,让供电人员更加标准地进行电力供应,让服务人员更加热情地为顾客服务。

最后,为了让营销稽查工作能够在电力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还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控制体制,具体来说,电力企业有营业部门、电力供应部门、风险处理部门等等,其实,在整个电力供应的环节中,这些部门是整个链条上相互牵制的部门,例如,营业部门对外办理业务,他所受理的每个顾客都将由电力供应部门和风险处理部门等,来进行售后的一系列售后供电和维护工作,如果营业部门在办理过程中,没有给客户进行详尽的业务讲解,一旦在售后发生业务上的纠纷,其它部门将代替营业部门承接客户的抱怨,这就让其它部门具备了对营业部门监督的可能性,而内部监督管理控制体制,就是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却又彼此关联的状况,来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营销稽查是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未来的经营管理中,电力企业一定要不断完善营销稽查的企业环境,发挥营销稽查的作用,促使电力营销风险管理的不断提升,减少电力的风险损伤,提升电力供应的安全性,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李晓燕,李勇,毛新,王超,樊军德,曹枝全.浅议电力营销稽查工作的拓展[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02)

[2]连华.电力营销稽查创新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10)

[3]叶荣霖.电力营销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7)

THE END
1.BIM的应用价值及其重要性摘要本文将探讨BIM的应用价值及其重要性,以及BIM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集成数字化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首先,BIM技术能够提高建筑项目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将各专业的信息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模型中,BIM可以减少设计错误和冲突,提高施工过程的协调性,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https://m.hqwx.com/news/2023-8/16929370218006.html
2.BIM模型整合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有哪些?南京BIM在目前BIM技术大力普及、发展的大趋势下,BIM在建筑行业越来越深入人心,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BIM模型整合的意义及其应用价值都有哪些? 一、BIM模型整合的意义是什么 当项目开始会先协调制定BIM模型整合的时间点作为模型建立阶段的订定依据,当各个BIM工程师完成模型建立并自主检查后,由BIM经理检查各专业模型的原点是否...http://www.venture-info.com/nd.jsp?id=186
3.BIM技术在工程成本管控中的运用BIM是近十年在原有CAD(英文名称:Computer Aided Design,中文名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维(三维空间、四维时间、五维成本、N维更多应用)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可以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业主、设计、施工、监理、造价、运营管理、项目用户等)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https://m.cbi360.net/hyjd/20230517/302825.html
1.BIM应用案例分析问答题50、机电BIM深化设计时使用真实设备构件库的意义所在? 51、机电专业使用BIM深化设计的必要性?进行BIM深化设计首先选择机电专业BIM软件,常用软件有哪些以及企业选择机电BIM软件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52、机电BIM应用目标(三个阶段)?机电专业BIM应用中的关键点? 53、机电专业BIM设计深化的应用成效及价值? 54、使用BIM技术,...https://m.360docs.net/doc/info-d1fcf88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f0.html
2.“BIM”技术的应用12篇(全文)在项目设计、招投标、施工、运维等方面的应用中体现了重大价值。近年来, BIM技术的应用价值被认可后, 住建委和地方政府先后连续出台政策推动和促进BIM技术发展, 本文将初步探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BIM技术,应用,施工,设计...https://www.99xueshu.com/w/ikeyzue8e7p8.html
3.BIM+GISBIM+GIS融合的意义与应用价值二、BIM+GIS应用价值 三、BIM+GIS应用 四、BIM和GIS融合面临什么问题? 一、BIM、GIS解析 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主要针对于微观单体建筑的应用,能够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集成在一个模型中,并快速实现创建、拆分、整合等行为,还可以支持多种维度下对模型和信息...https://download.csdn.net/blog/column/10412502/129828080
4.BIM正向设计的意义与价值AutodeskUniversity从行业背景分析,BIM正向化的应用基本情况,分析现状问题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什么要正向化?正向化的难点是什么?怎么正向化?正向化对管理方,实施方,的真正意义是? 分享在BIM正向化应用的经验与项目成果,行业BIM正向化转型的思路与建设性建议。 主要学习内容 ...https://www.autodesk.com/autodesk-university/zh-hans/class/BIMZheng-Xiang-She-Ji-De-Yi-Yi-Yu-Jie-Zhi
5.建筑工程论文而BIM技术的引入,对建筑整体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建筑工程设计管理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消除了设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立足于现实,对BIM技术进行了概述,对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及缺点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加强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有效措施,以期提供一定的借鉴。https://www.ruiwen.com/lunwen/6078905.html
6.干货分享!BIM技术在暖通空调工程的应用腾讯云开发者社区BIM不仅仅是简单地集成数字信息,而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合理应用,目前可在设计、建造及管理等方面得以应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风险。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三维渲染,宣传展示。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三维渲染,进而增强视觉冲击感,增加真实性。同时其也可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562925
7.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认证中的作用和价值BIM技术 绿色建筑 作用与价值https://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QXJX201707001251.htm
8.BIM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步骤与方法通过对相关课程思政研究文献及案例的分析,结合课程实际情况,确定了如图1所示的BIM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图1 课程思政建设流程图 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换,首先,教师要在教育价值观念上实现转变,树立德育意识,辨证认识、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间的关系。其次,要使专业教师的能力得到...http://qks.cqu.edu.cn/html/gdjzjycn/2019/6/20190618.htm
9.创新管理论文15篇BIM技术在医院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某地S综合性医院建筑工程为例,该工程具备大量应用新设备与新技术、机电管线设备负责、施工难度较大、工期紧张等特点,为实现该医院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该工程实现了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进度和动态控制、可视化设计、平面布置优化、碰撞检测、三维交底属于其中的典型应用,...https://www.yjbys.com/biyelunwen/fanwen/guanli/733344.html
10.BIM技术应用的意义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确定BIM使用的高价值阶段 通过创建流程图来设计BIM执行过程 以信息交换的形式定义BIM交付物 以合同,沟通流程,技术形式开发基础设施 BIM技术应用的意义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由于BIM技术涵盖层面广泛,当中涵盖多种层面的专业设计、分析和设施管理技术等等,透过完整的BIM整合应用将带给营建工...https://www.uibim.com/71116.html
11.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3篇)1应用BIM技术的重要意义 BIM技术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对项目工程的造价管控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根据BIM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为了实现对该技术的有效运用,需要对影响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规划,确保可以对这些要求因素进行有效掌控。BIM技术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其中,...https://mip.wenshubang.com/jianzhubiyelunwen/990979.html
12.bim心得体会第二段:BIM的应用实践。 在我的工作中,我有幸亲身体验了BIM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使用BIM软件,我能够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和编辑,快速调整设计方案,并对设计细节进行优化。此外,我还能够通过BIM软件进行协作,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实时的设计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BIM的文件管理功能也使得工程变更时能够快速...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40403080222_380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