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国家卫健委等九部委联合发布《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内容覆盖了新冠疫情防控领域纠风、开展医疗领域乱象治理、打击医药购销领域非法利益链条等多方面。其中明确提到,要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
然而,记者近期在多家短视频平台搜索发现,仍有大量的皮肤科、营养科、中医保健科、整形美容科、妇产科医生类账号。不少账号仍在直播,还有医生仍在利用个人网页的橱窗,展销各类药品和保健品。一些从事直播带货的宠物医生,实际上并未获得执业兽医的资格证。在规范和禁令出台之后,医生类账号走向何方,是一停了之,还是转型为公益性质的科普账号?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人员冒充医生从事直播带货,他们的平台账号是否应该依规封禁?人们的这些疑问,等待有关部门给出的答案。
医生直播带货频现纠纷
直播的医生提示,当前正在销售一款“骨痛贴膏”,晚上睡觉时贴敷到膝关节处,一个疗程就见效果,再也不用担心膝盖疼痛了。吴先生赶紧下单付款,不久就收到了膏药。然而,他使用3天后,不仅膝关节的疼痛未缓解,膝盖处的皮肤也溃烂了。吴先生赶紧到本地的医院就诊,医生发现,他使用的贴膏没有注册药品号,不应该上市销售。
吴先生到直播间投诉维权,结果被直播间管理人员禁言。他私信直播间服务员询问,直播的“骨科医生”在哪家医院就职,是否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膏药为何没有注册药字号?服务员拒绝回答,还嘲笑他:“花这点儿钱还想要回去。”
吴先生非常气愤,他在医生的直播间买膏药虽然只花了168元,可是皮肤溃烂后到本地医院治疗,却又花了800多元,全部的经济损失应该是968元。他主张,医生直播间和背后的经营机构应该赔偿他的全部损失。
他不断联系短视频平台,甚至在贴吧、消费者投诉热线、网络投诉平台等发帖或者拨打热线寻求帮助,截至目前,仍未得到任何回复。“看来,想得到赔偿是不可能的了……还是怪我自己,轻信了网络上的‘医生’。”吴先生郁闷地说。
网友“子木”投诉,在宠物医生的直播间买了一盒宠物驱虫药,在家给两个宠物用,结果两只宠物使用后都没有效果。子木说,他家的宠物狗都是在本地的宠物诊所确认有寄生虫之后,他才在网络直播间买了驱虫药。网购的驱虫药,他用水泡了一晚上都未泡开,硬得像塑料一样。子木联系宠物医生直播间,结果直播间管理员态度强硬,推三阻四。截至目前,子木也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说法,他怀疑在直播间买到的驱虫药是假冒伪劣产品。
吴先生和“珈姐儿”“子木”都有一个疑惑,医生身份本应让人信赖,他们在直播间却推销着令人生疑的产品,难道医生不怕丢了公职吗?尤其是最近,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出台了文件,明确提出禁止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于是,吴先生据此再次提出投诉。
让他意外的是,直播间管理人员反馈,他们请来的“医生”早已辞去公职,变身灵活就业者,现在不属于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宠物医生直播间管理员则透露,他们请来的宠物医生是宠物店的销售员,本身就没有执业兽医资格证。因此,现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的文件无法约束和限制他们。如此说法,吴先生和“珈姐儿”“子木”都难以接受。
从科普博主到流量网红
妇产科医生雅诺于两年前辞职了,此后,她一直没找到固定工作,就在网络上开通了自媒体账号,发布婴幼儿养护的知识和信息。一个偶然的机会,有经纪机构联系她,许以高薪,要将她包装和打造成网红医生。
现在,雅诺的个人主页被公司安排橱窗展售20多种产品,不仅有婴幼儿食品、保健品,还有老年人常用的保健品。一次,有老年人投诉,在她的个人主页买到了无效的保健品,雅诺经过了解确认,这款产品她根本没有联系接洽,更没有查验各种证件和试用,公司在她不知情时,给她的橱窗展示了这款产品。
为了避免更大的风险,雅诺向公司提出个人主页展示的商品应该逐一确认各种合规证书,否则自己很容易被投诉。公司调查后得知,有超过一半的商品没有合规证书,但是这些商品的单价高、利润丰厚,暂时不予下架。
前思后想,雅诺向公司提出想拿回自己账号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而公司提出,她的账号是公司资产而不是个人资产,因此不能返还账号和密码。交涉无果后,雅诺主动请假停播。“医生直播带货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如果我不小心售卖了假冒伪劣产品,涉诉成为失信人,那我以后就很难再找到工作了。”雅诺这样说。
提起医生辞职到网络平台变身流量网红,王建很无奈,但同时,他也对这种趋势表示理解。现在,一位表达能力强的皮肤科、营养科医生在网上能快速引流成为网红,直播带货的月收入超过10万元相当容易。“而且,大量的保健品、食品、医疗器械商家,排队约医生拍摄短视频,利用‘医生值得信赖’的优势在网上获得利益。医生直接参与药品、保健品产销链,自然能获得高额回报。”王建这样说。
在短视频平台上,记者发现,有整形美容医院、皮肤专科医院、宠物诊所等以医院为主体开设账号,医院的职工均为集体账号录制短视频。批量产生网红医生,进而流量变现,直播销售各种药品、保健品。这种模式下,一些医院已变成“药品销售公司”,一些医生已变成“药品网络销售员”,离医院“救死扶伤”的宗旨和初心越来越远。
回归救死扶伤的初心
河西区一家网络策划机构负责人薛铭半年前开始招募中医保健师,当时他的设想是通过这些中医保健师录制视频,普及和推广传统的针灸、按摩等理疗知识,提升市民的保健意识和日常护理水平。“先聚拢一批人才,再考虑拍摄短视频和直播。”薛铭说。
当他通过网络发布招募消息后,很快就有保健品和食品销售公司联系他,期望将来深化合作,利用中医保健师的资源给他们直播带货。薛铭透露:“这家公司提出的提成比例和服务费很高,一场直播我们医生能拿到20万元。这样丰厚的利润,很难让人不动心。”
一个月前,薛铭深入调研市场。他发现,商家提供的保健品、药品货源有相当一部分不在线下销售,无法比价;而且这部分产品专门走网络直播间渠道,不合规甚至没有注册的比例相当高。一些以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增高、减肥、防脱发、性病等药品、保健品,正在利用网红医生的渠道,欺诈各地的消费者。经慎重思考之后,薛铭暂停了与商家的谈判,他说:“将来,我们只做保健科普类短视频,不直播带货。”
近期,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发文,要求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薛铭认为,这部新规给当前“医生纷纷变身网红、争抢流量红利”的趋势降了温;但同时,对一些此前已辞去公职、现在专职做自媒体和直播带货的医生也予以警醒。不管他们是否还是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都应该回归到救死扶伤的初心,不应该受利益驱势,在网上谋取不当的商业利益。
在网络上,利用医生的身份卖货,侵蚀医生的权威,消耗医生的光环,最终褪去的只会是医生的公信力。当没有职业操守的网红以“医生”的光环欺骗网民,整个医疗行业的声誉和专业性、严肃性也遭到玷污。因此,一些自媒体、短视频网络平台,应尽快完善审核机制,清除无证人员和他们的直播间;对于有医师证的人员,也应该限制他们橱窗展售各类产品,禁止他们直播带货。只有这样,禁止医生直播带货的规定才能得到落实,网络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维护。(记者李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