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兽医临床上,只要犬猫检测出心丝虫,不论是否存在临床症状,都应当诊断为心丝虫感染(HWI)。
如果存在临床体征(病史、视检、影像学),就将该病例定义为心丝虫病(HWD)。
当心丝虫未成熟时,称之为微丝蚴。通常在肺动脉聚集并引发疾病症状,从而导致肺部感染或支气管疾病。
流行性调查
国内进行过几次大规模调查研究。
对四川地区128只工作犬(包括警犬和护卫犬)血样,进行心丝虫微丝蚴和雌性成虫的检测,感染率分别为5.47%和20.31%。
对南京地区178只犬进行微丝蚴检测,感染率为41.43%。
因为我国的猫大多为家养,所以感染率相对犬来说较低。
在对192例猫血样检查中,发现1例(0.5%)心丝虫抗原阳性反应。
只要是存在抗原阳性的猫,就存在患心丝虫的风险。
传染
年龄差异
任何年龄段的犬猫都可能感染心丝虫。
据统计平均确诊年龄在6.5岁,但是并不代表发病就医前没有存在感染。
通常感染后发展为微丝蚴(心丝虫幼虫)需要3-4个月,当感染7-8个月左右会逐渐出现临床症状。
性别差异
由于雄性更容易因为发情和户外标记接触大自然中的感染源,因此雄性在调查中得出更高的感染心丝虫几率。
易感因素
除了性别差异带来的户外暴露因素,影响心丝虫感染率的因素还包括:是否处于心丝虫流行区域,当地气候环境(雨水和湿度),植被和积水覆盖情况(蚊虫滋生),驱杀虫意识情况能。
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猫白血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会导致心丝虫易感。
病理
特殊的是,微丝蚴导致的疾病也会存在于本身有心丝虫成虫抗体的犬猫身上。
严重的心丝虫幼虫感染会导致肺部血管狭窄和扭曲,从而导致血栓,还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部分犬猫的右心衰也和心丝虫感染有关,表现为胸腔积液或腹水。
当肺部受到心丝虫感染时,肺部血管会渗出血浆导致肺水肿,这也是很多急性呼吸窘迫的发病原因。
影像学检查会显示肺部空气滞留和支气管收缩情况一致。
症状
从感染心丝虫至暴发呼吸衰竭和死亡,最常见的体征是呼吸道疾病(咳嗽、气喘和呼吸困难)。
症状由轻到重可表现为:
只有当心丝虫感染较为严重时,才有相对明显临床症状。
诊断
·初步检查可通过心肺听诊来提示心丝虫感染。
·通过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或者胶体金测试,检查是否存在雌虫成虫。
·也可通过血液检查,查看血涂片中是否存在微丝蚴。
·心电图检测心脏活动情况。
·影像学检查X光片查看心脏增大情况。
·血常规检查中,大约33%的病例都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偶尔也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心脏超声检测心脏综合情况,估计心丝虫数量,损伤程度。
·医生如果对血检阴性结果存有质疑,例如幼龄犬可能携带较少的心丝虫而导致血检阴性,医生会采用Knott测试:将血液样本离心后,用高浓度沉积部分来检测心丝虫(微丝蚴)。
·也有部分微丝蚴因为数量较少隐藏较深,临床上存疑后也会在间隔6-7个月再次检测。
治疗
大多数的就诊犬猫等到发现病症时,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力衰竭,呼吸困难比较明显。
及时的吸氧可以减少心脏压力,缓解临床症状,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好的条件。
临床上针对心丝虫感染病例,会选择多次注射抗心丝虫药物以杀死心丝虫成虫并阻止他们繁殖。
该治疗效果明确但有一定风险,虫体死于血管内,可能会导致动脉阻塞等恶劣后果。
治疗过程建议使用心脏药物(改善血液循环情况),镇痛药物以保证患宠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对于数量较大的心丝虫,严重阻塞心血管和支气管。需要手术移除寄生在心脏及心脏周围血管里的虫体。虽然该手术风险很高且非常昂贵,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却是唯一有效地解决途径。
除了整体良好的营养,还需要针对限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的盐分摄入量。
目的是让宠主明白,即使无临床体征的心丝虫患宠,也是潜在的“定时炸弹”。
可能随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要让养宠的客户清楚认识到,防大于治,提前预防远大于任何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
美国犬心丝虫协会推荐的杀虫方法为:先杀死体内成虫,再驱除幼虫,然后在可能感染的情形下进行预防治疗。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动物体况和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到中度常规驱虫治疗,严重时要先改善病犬的身体状态,再消除各期心丝虫。
预防
定期驱虫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预防心丝虫药物成分主要是伊维菌素、米尔贝肟、莫西霉素、塞拉菌素等,针对的主要是微丝蚴。
定期体检
查看血液是否存在寄生虫,是否存在溶血、贫血等症状,心脏影像学观察是否存在异常。
环境保障
心丝虫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宠物的饲养环境和活动范围要尽量远离积水和蚊虫滋生的区域。
结语
心丝虫属于人宠共患病,宠业人员应当提醒每一位客户,做好这方面的预防。
强调日常驱虫的必要性,不但是对宠物的负责,也是对自己本身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