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朊病毒是有侵染性的蛋白颗粒,是造成人类及其它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有核酸,因而其生物学结构及特性、复制及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这也为朊病毒的鉴别提供了标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朊病毒的遗传也具有多样性,这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对朊病毒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朊病毒
人类早在18世纪就发现了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这是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是纯粹的“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2]。直到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病学教授Prusiner在对绵羊瘙痒病因子的研究中,才第一次揭开其神秘的面纱[3]。朊病毒的发现,无疑使人类对生命体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不具有核酸却能复制的朊病毒是否属于生物的范畴,至今仍处在激烈的争论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特殊的存在。
1.生物学结构及特性
朊病毒是由朊病毒蛋白(prionprotein,PrP)组成的,是具有传染性的结构简单的糖蛋白,其分子量为27000~30000Da[4],在电镜下看不见其病原颗粒。
朊病毒蛋白的前体(cellularisoformoftheprionprotein,PrPC),是一种正常无害的蛋白质,是由宿主细胞一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产生的,多数存在于神经元中,能通过空间构象变化形成感染形式的朊病毒蛋白前体(scrapieisoformoftheprionprotein,PrPSc)。PrPSc再经蛋白酶的酶切作用可转化为具有侵染性的PrP27~30,最后通过纤维聚合自我成核作用,形成朊病毒蛋白。PrP27~30的浓度与其传染性成正比,经化学灭活处理后,其活性与传染性将同步下降。
1.1.理化性质
由于朊病毒是纯粹的疏水性蛋白颗粒,因此能抵抗多种核酸酶(包括RNA酶和DNA酶)的作用,但却可被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质变性剂或氨基酸化学修饰剂也对其具有灭活或抑制作用。它耐高温,能抵抗254nm紫外线的照射,但对237nm紫外线表现敏感[5],同时能抵抗离子辐射和超声波。一般的化学消毒剂对其无破坏作用。
1.2.生化特性
由于朊病毒不具有遗传信息载体——核酸,不能像病毒一样通过逆转录,利用宿主细胞物质合成自身所需物质,因此,它不能形成包涵体,不能产生干扰素,也对干扰素不敏感,同时不能干扰其他病毒产生干扰素。它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也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均不能改变其致病过程。在温和的清洁提取物中纤维状或短杆状朊病毒会大量聚合,表明其在非变性去污剂中不溶。朊病毒只以单体或是二聚体形式存在,所以用核磁共振(NMR)和X光谱分析不能辨别其构象[6]。
此外,由于朊病毒依赖于磷酸肌醇磷脂酶作为结合位点(GPI)附着在细胞表面,因此经过磷酸肌醇磷脂酶C(PUPLC)酶解后,朊病毒不会从膜上被释放[7]。
1.3.基因结构
PrP基因为单一基因,人、哺乳动物和禽类都具有该基因。人类朊病毒蛋白(PrP)基因定位于20号染色体,小鼠则定位于2号染色体[8]并与控制朊病毒潜伏期的基因(Prn-i)相连
构成复合物。在酵母及果蝇、线虫等无脊椎动物的基因组中也检测到PrP基因。
由PrP基因转录所得的PrPmRNA可在成年动物脑中表达,但可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被调节,以神经元的含量为最高,因此,朊病毒病通常出现于中枢神经系统。
1.3.1.PrP基因的结构
PrP基因的5’端是由52~82bp组成的非编码外显子,3’端是2kb的编码外显子,中间被10kb的内含子分隔开。由于编码序列仅限于一个外显子,因此,可以排除因转录水平的拼接上的不同而造成PrP存在两种不同异构体的可能性[9]。此外,其启动子区域没有常规的“TATA”盒,而含有“GCCCCGCCC”3个重复序列,与管家(housekeeping)基因的结构十分相似[8]。PrP基因的翻译起始于起始密码子ATG的上游第42bp处[9]。
现今已经发现人类PrP有20余种基因突变可引起人类遗传性的朊病毒病,并已确定其中5种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传连锁,从中可知突变所产生的氨基酸替代大都出现在PrPC的4个螺旋区(H1~H4)附近。该替代会导致PrPC失稳,并促使PrPC自发产生构型转变而生成较为稳定的PrPSc[9]。
1.3.
2.PrPC的一级结构
PrPC全长为253~26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5KD[10],其N-端的22个疏水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C-端的23个疏水氨基酸残基是糖基磷酸肌醇的结合位点(GPI),用于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其中从N-端数起的23~95位氨基酸残基之间有一个富含组氨酸和甘氨酸的八肽重复区(PHGGGWGO),96~112位氨基酸序列是PrP的结构控制区,113~135位有一段跨膜区,135~231位之间是3个束状螺旋区域[11]。
成熟的PrP分子有两个N型糖基化位点,即181、197位的两个天冬酰胺(Asn)残基。在179、214位的两个半胱氨酸(Cys)残基之间还有一个二硫键,这是PrPC中唯一的二硫键,而145位的酪氨酸(Tyr)也被硫化。183、192位的2个苏氨酸(Thr)的磷酸化序列一致,155位的酪氨酸是其磷酸化位点之一。此外,147~163位的氨基酸之间还有一芳烃回文序列[6]。PrPC共含有3组不同的短肽重复结构:第一组为6肽;第二组为8肽(PHGGGWGQ);第三组为2肽的串联结构,与上述的芳烃回文序列部分重合[12],是PrPC的独有结构。
1.3.3.PrPC的高级结构
PrPC的N-端存在着缺乏有序结构的高柔顺度的片段,可在溶液中随意摆动;C-端含有3个α-螺旋,2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及一个二硫键[13],还具有多处被糖基化、磷酸化、硫基化等化学修饰的氨基酸位点,自折叠成一个球状结构区域。由于PrPC属于自折叠单位而不需要特定的蛋白酶辅助折叠,为其突变体PrPSc也通过自折叠成型通过了可能。
1.3.4.PrPSc的高级结构
PrPSc中含有43%的β-折叠和30%的α-螺旋,在PrPC的构象改变过程中,二硫键保持完好,主要的转变部位在90~112位的氨基酸残基间[14],这里的α-螺旋转变为β-螺旋,二维结晶结构呈六边形,N-端的β-螺旋位于六角单元内,与位于边上的第二α螺旋、第三α螺旋及位于单元间的糖基相对称[15],以稳定突变形成的PrPSc的立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