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院不久前揭幕的“千乘中山——古中山国精品文物展”中,有一件堪称史上“最豪横”的狗项圈。
100多克黄金做的狗项圈
这件金银狗项圈的工艺很复杂。项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管的内面中间有合缝,管的四角有细孔用来连缀,最后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制成项圈。在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
两具狗骨架四肢向前、头向南并排躺卧。根据骨架推算,这是两只体型庞大的猎犬,不包括尾巴身长约在90厘米,高约63厘米,年龄大约7岁,均为雄性。
专家指出,中山国盛行田猎,出产的猎狗“北犬”非常出名。汉代燕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战国时“北蕃中山之君,有北犬、晨凫(一种野鸭)”,是非常出名的特产。
早期狗除了狩猎真的也抓老鼠
中山国的这件狗项圈,让我们见识了中国古人与狗的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者指出,尽管家犬的祖先灰狼在全球具有非常广泛的分布,但各地的家犬并不是从各地的灰狼演化而来,而是有一个共同的起源,而来自东亚南部地区的家犬群体具有最高的多样性。很有可能,家犬就是起源自东亚南部地区,而中国则可能是当代家犬的起源地。
具体而言,从3.3万年前左右开始,东亚南部地区的一些灰狼可能由于被人类居住地周围的食物残余等所吸引,逐渐与其他灰狼群体分离,而与人类慢慢地相互靠近。家犬在这一地区与人类共同生活了上万年之后,于1.5万年前开始向西迁徙。在到达中东地区后,向非洲和欧洲等地辐射扩散,并在1万年前左右到达欧洲地区。在1万年前左右,这一群体还在中国北部与东亚家犬群体杂交形成了一系列混合群体。
狗在人类早期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狩猎、看家、食用、祭祀和随葬都少不了狗。早期墓葬中发现了大量殉狗的遗迹。这种风俗可能既有驱邪、警戒的考虑,也反映了人们期望忠犬在另一个世界中仍能陪伴主人。商代对殉狗的需求量之大,让一些学者推断很可能导致了当时产生了专门提供犬牲的专业化养狗户。周秦之际,繁荣的狩猎活动给了它们大展身手的极大空间。
有意思的是,狗在早期也被用来抓老鼠。这在《吕氏春秋》等古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四川三台县的汉代崖墓画像中,就有一张“狗拿耗子图”:一只狗正得意地叼着一只老鼠,老鼠的尾巴在狗嘴外垂着。
而与今天的军犬和警犬类似的战斗犬的历史也很悠久,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早期社会氏族部落之争。传说在上古高辛氏(帝喾)时,戎国作乱,高辛氏所畜养的一只五色狗名槃瓠者,深入敌人内部,咬死戎王,衔其首而归。当中可能就蕴含了犬在远古就被用来作战的史实。而这个故事也与中国南方地区流行的槃瓠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