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绦虫病为体内寄生虫病是由裸头科的曲子宫属、莫尼茨属、无卵黄腺属的各种绦虫寄生于羊小肠中诱发的,其中以莫尼茨绦虫产生的危害最严重,羊绦虫病的分布极为广泛,且容易在潮湿季节发病且袁具有地方性流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羊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威胁其生命。
曲子宫绦虫
曲子宫绦虫成虫乳白色虫体可长达2米、宽约12毫米。每个节片有1组生殖器官,偶然也见两组。排列成环状的卵巢、卵黄腺和卵模靠近生殖孔一侧。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侧缘。睾丸位于纵排泄管外侧。孕节的子宫有许多弯曲,呈波浪状。在子宫侧枝的末端有许多子宫周围器。每个子宫周围器含有3~8个虫卵。虫卵近于圆形,无梨形器。
莫尼茨绦虫
莫尼茨绦虫常见有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二者外观难以区别。莫尼茨绦虫虫体呈带状。由头节、颈节及链体部组成,全长可达6米,最宽处16~26毫米,呈乳白色。头节上有4个近于椭圆形的吸盘,无顶突和小钩。节片短而宽,但后部的孕卵节片则长宽几乎接近而呈方形。莫尼茨绦虫的孕卵节片内子宫会合呈网状,内含大量呈三角形、圆形或不整立方形的虫卵。虫卵长50~60微米;内含1个被梨形器包围的六钩蚴。
无卵黄腺绦虫
无卵黄腺绦虫是反刍兽绦虫中较小的一类,虫体长2~3米,宽仅为3毫米左右;节片短,跟观分节不明显。每个节片有1组生殖器官,生殖孔不规则地交替开口于节片边缘,无卵黄腺,卵巢位于生殖孔一侧,睾丸排列在纵排泄管的两侧,子宫在节片的中央,虫卵无梨形器,被包在大而壁厚的子宫周围器内。由于各节片中央的子宫相互靠近,肉眼观察能明显地看到虫体后部中央贯穿着1条白色的线状物。
临床症状
羊在感染绦虫病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依其年龄、感染强度的不同而表现各异。通常体温并不会有显著变化,但病程变长之后,羊只会显著消瘦。排出的粪便中也会存在黄白色节片,有腹泻、磨牙、转圈等临床表现。
当羊伴随有轻度感染时,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或者仅存在消化不良现象。一旦寄生数量增多,症状伴随加重,特别是幼羊,其临床症状便会显著表现出来。
病羊表现精神不振、消化紊乱、消瘦且食欲不振,伴有脱毛、水肿、贫血、被毛不再有光泽,还会出现便秘、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羊排出的粪便中掺有乳白色绦虫节片,当自体温度升高时,便会卧地不起,还会伴随抽搐、痉挛、转圈等神经症状出现。
绦虫致病作用
机械作用:莫尼茨绦虫为大型虫体,长达数米,宽1~2cm,大量寄生时,集聚成团,造成肠腔狭窄,影响食糜通过,甚至发生肠阻塞、套叠或扭转,最后因肠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
夺取营养:虫体在肠道内生长很快,每昼夜可生长8cm,势必从宿主体内夺取大量养料,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这样,必然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使之迅速消瘦,体质衰弱。
中毒作用:虫体的代谢产物和分泌的毒性物质被宿主吸收后,可引起各组织器官发生炎症和退行性病变,改变血液成分,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出现低色素红细胞。中毒作用还破坏神经系统和心脏及其它器官的活动。肠粘膜的完整性遭到损害时,可引起继发感染,并降低羔羊和犊牛的抵抗力,如可能促进羊快疫和肠毒血症的发生。
预防措施
驱杀血吸虫、绦虫、脑包虫的最佳选择---吡喹酮片
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吡喹酮片针对性强,其对血吸虫(不是血原虫、焦虫类)、绦虫、脑包虫及部分吸虫效果明显,其驱虫机理主要通过抑制虫体Ca++的调节机制,导致虫体先挛缩僵直,继而伸长瘫痪,最终死亡,对于绦虫而言,当虫体伸长僵直后,顶端会形成气泡,虫体最终破解而亡。
用药方便,能有效避免因拌料不匀,或注射不当带来的药物浪费,保障药物效果,减少人工成本。
吸收率极高,起效快:沈阳伟嘉吡喹酮片原料药物采用分子微粉碎技术将原料药先粉碎成微粉而后制备成片剂,使吡喹酮片进入肠道后迅速溶解,药物直达病原虫,起效快,有效驱杀绦虫。
应用效果
吡喹酮对羊体内寄生虫驱虫结果
平均RPG:平均虫卵检出数
实验组1:吡喹酮,按照10mg/kg体重给药
实验组2:吡喹酮,按照35mg/kg体重给药
对照组:丙硫咪唑片,主要成分丙硫咪唑,按照20mg/kg体重给药
实验地点:辽宁省铁岭
实验结果表明:吡喹酮片是驱杀体内绦虫的最佳选择
另外,中药对羊绦虫病也有不错治疗效果,可取南瓜子30克、苏木6克、槟榔6克、鹤虱6克、贯仲9克,研成末,兑烧开后水凉温的开水送服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