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搞懂蛔虫在人体内干什么他们竟吃下了上千枚蛔虫卵生科医学,蛔虫——快科技(驱动之家旗下媒体)

“你屁股痒了吗?”“昨晚上睡觉磨牙的是谁?”

说到这里,不少80、90后可能想到一句恐怖的话——“你肚里是不是生虫子了”,然后就被要求服下味道很奇怪的宝塔糖用以打虫。

看到这张图,就想起了它的味道

当然,还有很多小伙伴会亲眼见证自己拉出小虫子的画面。

没有见过的同学请看一下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电影中人徒手拉出两条蛔虫的场景,那是相当让人“喷饭”的(这里就不配图了,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查看)。

蛔虫是80后和90后的童年阴影,今天,我们听到蛔虫二字还是心有余悸。但是当我们回顾人类与蛔虫的接触史,会发现有不少科学家和志愿者为了战胜蛔虫,特意吃蛔虫......

蛔虫潜伏史&人类首次记载

蛔虫,属于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虫,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其患病率高达70%以上,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

从幼虫进入人体到开始产卵需要两个月,成虫寿命约一年。

2019年《寄生虫》杂志报道,在史前美洲豹大便中发现蛔虫虫卵,这与发现标志着蛔虫出现的历史最早可追随到16570~17000年前。

世界上首次记载蛔虫病是在1800年前,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文中指出蛔虫进入胆道和肠道之间不适应,运动剧烈,使人出现呕吐,烦躁之状,后服用“乌梅丸方”,麻痹蛔虫,缓解了病情。

后来在宋代《颅囱经·杂症》中记载了具体的驱虫、杀虫之方。

蛔虫生活史&科学解剖蛔虫史

那么,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国外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对待蛔虫的呢?

18世纪初,科学界通过解剖蛔虫,借助显微镜观察,发现蛔虫可能是卵生的,而不是像当时盛行的“生命自发说”说的那样,是由于食物腐败产生的。

蛔虫卵

每一次打破现有的常识都绝非易事。

为了证实蛔虫可能是卵生的,1855年德国寄生虫领域先驱科学家库肯麦斯特(F.Küchenmeister)将蛔虫卵喂狗,结果并没有在肠道中发现蛔虫,实验失败。

后来德国的医生莫斯勒(F.Mosler),卢卡特(R.Leuckart)、法国的医生戴纹(C.J.Davine)先后用各种动物以及儿童做实验,也没有收获。

直到1868年,生物学家阿特伯格证明了哥式蛔虫卵在鸽子体内发育成成虫之后,更多的科学家也纷纷用各种动物做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

还有很多科学家为了亲自证实这个观点,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参与了蛔虫卵生的证明当中。

而参与这场“豪饮”虫卵实验的,还有下图中的这些科学家。

为什么有的人或动物吃下虫卵就会在肠道中发现成虫,而有的人或动物就不会呢?

带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了第二次探索。

1961年,英国学者斯图尔特(F.Stewart)在对老鼠肺部进行解剖时发现了蛔虫幼虫,当时,部分科学家提出,人类只有吃了经过啮齿类动物口水沾染过的食物才会引发蛔虫病。

根据这个观点,1818年一个被称为“食蛔英雄”的日本学者贞夫吉田在大量吞咽豚鼠肺中的蛔虫幼虫试验,发现蛔虫幼虫在人体的行动轨迹:从肠道壁穿过,越过腹腔,穿透膈肌,到达胸腔,再钻入肺部。

从实验结果看,似乎证实了这种观点。

但是随后在人吞咽猪体内蛔虫、狗吞咽猫体内蛔虫等一系列试验后发现,蛔虫的中间宿主不止有啮齿动物,而且有时经过啮齿动物这个中间宿主也有很多没有患病的情况。

直到1879年,意大利医生瓦尼格拉西在小孩子的粪便中发现大量的虫卵,证实蛔虫可以直接在人体内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时,中间宿主的说法才第一次得到否定。

为这场“豪饮”盛宴做出蛔虫生活史关键总结的是日本儿科医生浓野垂(ShimesuKoino),他在1922年吞下大量虫卵,在煎熬50天后才服下打虫药,最终在粪便中发现了大量蛔虫幼虫。

经过上面提到的以及没有提到的所有参与的科学家、学者近百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终于得到蛔虫感染的完整结论:

蛔虫卵的胚胎细胞分裂发育成幼虫,经过蜕皮后成为感染期虫卵,这个过程不需要借助中间宿主。

当人们误食了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后,将它引入到人体小肠内,它们在此定居并孵出幼虫。然后在我们的身体内“为非作歹”,引发各种疾病。

幼虫的行动轨迹在上文“食蛔英雄”的实验中已经讲了,下面用一张图来展示一下整个过程:

幼虫经过肠壁侵入肠粘膜,进入淋巴腺和肠道静脉,经过肝脏、右心,到达肺部。

进入肺泡后经历2-3次蜕皮,沿着气管逆行至咽喉,再顺着消化道向下前行,最后回到小肠。经过第四次蜕皮后,逐渐变成成虫。

在肠道内雌雄虫完成交配,雌虫以每天24万个虫卵的速度不断在人体内繁殖。

幼虫在人体长达两个多月的“环游”过程中,对我们身体各器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器官穿孔、阻塞,甚至死亡。

由于蛔虫病症表现并不明显,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做好预防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在蛔虫医学实验验证这方面,科学家们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明知其危险性却仍然坚持,“以身试虫”,甚至在产生各种不良症状时还强忍不适,坚持完成实验。

最后,让我们一起向这些参与蛔虫的“战斗”的英雄们致敬。

参考文献:

【1】RominaS.Petrighetal,AncientparasiticDNArevealsToxascarisleoninapresenceinFinalPleistoceneofSouthAmerica,Parasitology(2019).

【2】潘晨.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杜勉之.运用乌梅丸验案[J].江西中医药,1980(04):41-43.

【4】潘晨.蛔虫病中医诊疗指南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5】寻正.科学史上的“蛔虫宴”[J].教师博览,2012(06):60-61.

THE END
1.打虫药应该早上吃还是晚上吃?打虫药也就是驱虫药,驱虫药分为抗原虫药和抗蠕虫药,抗原虫药比如硫酸羟氯喹片、甲硝唑,抗蠕虫药比如吡喹酮、阿苯达唑等,不同的药物服用时间不一样。 1.硫酸羟氯喹片:硫酸羟氯喹片可以早上吃也可以晚上吃,硫酸羟氯喹片是一种抗疟药物,其成分易受食物影响,建议饭后服用。 https://cont.jd.com/pccontent/12066729
2.宝宝需要打虫吗?宝宝需要打虫吗? 医生回答 (1) 李红昕 主任医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这个问题我以前请教过医生小孩3岁前都不需要打虫的。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有了病痛说不准确。那么,如何知道孩子得了蛔虫病呢?以下一些“信号”可以参考:1.不明原因的腹痛。蛔虫在肠子里寄生与活动,会刺激肠粘膜和增加肠子的蠕动,会出现脐孔周围...https://m.chaonei.com/mip/qa_7220919
3.立秋养生儿童篇?宝妈们注意 | 立秋打虫正当时 所谓秋前秋后“泻肚打虫”。夏季人们较多地进食生凉瓜果、蔬菜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孩子们摄入虫卵的机率,如果正遇上孩子自身脾胃不和的内部环境,虫卵则顺理成章孵化成虫! 为什么选择立秋打虫呢? ?夏季的饮食,食入寄生虫卵的机会较多。 卵侵入人体后,幼虫定居于小肠,并在此...https://www.meipian.cn/334ixmhk
1.人体驱虫有必要吗由于寄生虫寄生在人体内,危害十分严重,如最常见的蛔虫,除了寄生肠道夺取营养外,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但体内没有寄生虫寄生,只是想要预防服用,完全没有必要。因为目前我国各地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医疗水平提高,肠道内寄生虫感染率逐年下降,再加上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感染几率不大,不需要定期服用驱虫...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question/96f80b37d7a137d8c1f1be60b83d94f7.html
2.成人应该怎么判断人体该驱虫了权威文章成人应该怎么判断人体该驱虫了 成人一般可以通过临床症状或者是检查来判断是否需要打虫,然后再对症治疗,也能够达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在感染了蛔虫之后,也会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会导致患者出现脸色发黄,而且也会出现食欲减退,有部分人群也会出现睡觉磨牙或者是身体消瘦的现象,是需要通过注射驱虫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的。https://www.cndzys.com/ylcore/art_detail/1_2092831.html
3.怀疑孩子有蛔虫,可以给他吃打虫药吗?丁香医生的确,不少家长发现孩子脸上长白斑、挑食、磨牙就很紧张,总怀疑是不是有寄生虫,也在犹豫是否需要买打虫药给孩子吃。 接下来,丁香医生就和大家聊聊「肚里有虫」这回事。 「肚里有虫」是怎么回事? 我们通常说的小朋友长虫子指的是一类被称为「土源性线虫」的寄生虫感染,常见的蛔虫、蛲虫感染都属于这类。 http://dxy.com/article/4611
4.人每年都要吃打虫药吗其实不管成人或者是儿童,打虫药一般一年内只要吃一次就可以。 因为打虫药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每年的秋天是蛔虫发育成虫的季节,然后寄生在人体的小肠内,这时候是吃打虫药的最好时机,可以将人肚子里的蛔虫消灭干净,另外打虫药不可盲目的多吃,否则会造成抵抗力的下降,以免引起别的疾病,患者最好在医院进行检查诊断,确诊...https://m.chunyuyisheng.com/mip/audio/1968434/
5.秋季除虫好时机,您给孩子驱虫了吗?保健知识俗话说“秋前秋后,泻肚打虫”。 现在秋天到啦, 各位家长可千万别忘了 给孩子驱虫哦! 为什么秋季除虫好时机? 从寄生虫的生活习性看,小儿一年四季均可能遭受虫卵感染,但夏天的感染机率最大。因为夏季天气炎热,生食瓜果蔬菜的情况较多,尤其小儿喜欢乱抓玩具,还时常吮吸手指,容易导致虫卵进入体内。虫卵侵入人体后,经过一...http://www.hnsz3y.cn/wap/content/?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