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直接涂片法线虫:蛔虫、鞭虫、钩虫绦虫:猪带、牛带、微小膜壳绦虫吸虫:肝、肺、姜、日本血吸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虫卵滋养体实验十五实验十五检查丝虫、疟原虫、检查丝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目的要求一、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微丝蚴的鉴别要点、丝虫对人体的危害、掌握两种微丝蚴的鉴别要点、丝虫对人体的危害2、掌握丝虫常用的诊断方法、掌握丝虫常用的诊断方法-血液检查血液检查3、掌握三种疟原虫的基本形态特点、掌握三种疟原虫的基本形态特点4、掌握疟原虫的主要诊断方法、掌握疟原虫的主要诊断方法实验十五实验十五检查丝虫、疟原虫、检查丝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5
2、、了解传播媒介、了解传播媒介蚊的一般形态蚊的一般形态6、认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本形态、认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本形态7、了解白蛉的一般形态、了解白蛉的一般形态丝虫丝虫丝虫病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丝虫病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头间隙鞘膜体核区别点区别点班氏微丝蚴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马来微丝蚴体态体态柔和,弯曲自然柔和,弯曲自然僵硬,大弯上有小弯僵硬,大弯上有小弯似绸带似绸带似铁丝似铁丝头间隙头间隙较短,长:宽为较短,长:宽为1:1-2较长,长较长,长:宽为宽为2:1体核体核较圆,大小均匀较圆,大小均匀较扁,大小不等较扁,大小不等排列整齐,疏
3、松排列整齐,疏松排列杂乱,重迭排列杂乱,重迭大小大小较大,长较大,长244296m稍小,长稍小,长177230m尾核尾核无无有有2个尾核个尾核体核体核尾核尾核鞘膜鞘膜头间隙头间隙班氏微丝蚴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马来微丝蚴班氏微丝蚴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头间隙头间隙体核体核班氏微丝蚴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尾核血液检查微丝蚴(瑞氏染色)1.溶血:血膜干后,滴水于血片,溶去红细胞,至血膜呈灰白色。2.(按照试剂盒操作流程染色)用滴管滴染液于已干的厚血膜上,染液覆盖全部血膜15秒后,加等量水,轻轻倾侧摇动玻片,使水与染液混合,3-5分钟后用水冲净,干后镜检。疟原虫疟原虫
4、疟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疟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疟原虫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实验内容疟原虫疟原虫厚薄血膜涂片厚薄血膜涂片以以p.v.为例。吉氏或瑞氏染色。为例。吉氏或瑞氏染色。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p.v.p.f.p.m.环环状状体体((早期早期滋养滋养体体))环较大,环较大,核核11个个,,占占RBCRBC直径直径1/31/3,常见,常见11个原虫。个原虫。环纤细,核环纤细,核11个或个或22个,个,占占RBCRBC直径直径1/5.1/5.常见常见22个原虫。个原虫。同同p.
5、v.p.v.相相似似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p.v.p.f.p.m.滋滋养养体体虫体变大,虫体变大,形状不规则,形状不规则,伪足、空泡、伪足、空泡、疟色素。疟色素。RBC胀大胀大外周血液外周血液难查到,疟难查到,疟色素黑褐色。色素黑褐色。胞质带状,胞质带状,疟色素棕疟色素棕黑色。黑色。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p.v.p.f.p.m.成成熟熟裂裂殖殖体体裂殖子裂殖子1224个个,平均平均16个。疟色个。疟色素成堆。素成堆。RBC胀大。胀大。外周血液难外周血液难查到,裂殖查到,裂殖子子836个,个,平均平均1824个,疟色素个,疟色素集中。集中。裂
6、殖子裂殖子612个。个。平平均均8个。花个。花瓣排列。疟瓣排列。疟色素集中。色素集中。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p.v.p.f.p.m.配配子子体体圆形核圆形核1个,个,充满胀大充满胀大RBC。疟。疟色分散。色分散。腊肠形或腊肠形或新月形,核新月形,核1个。疟色个。疟色素分散素分散。圆形,核圆形,核1个,充满个,充满不胀大不胀大RBC。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p.v.p.f.p.m.被寄被寄生生RBC除环状体,除环状体,各期各期RBC均胀大。均胀大。薛氏小点。薛氏小点。RBC大小大小正常或缩小。正常或缩小。茂氏小点。茂氏
7、小点。RBC大小大小正常或缩正常或缩小。西门小。西门氏小点。氏小点。间日疟原虫环状体:模式图实物照片返回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模式图实物照片返回薛氏点薛氏点疟色素疟色素间日疟原虫早期裂殖体:返回间日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返回裂殖子裂殖子疟色素疟色素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模式图实物照片返回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返回P.v环状体环状体P.v大滋养体P.v成熟裂殖体P.v雌雄配子体P.f配子体三种疟原虫三种疟原虫厚薄血片厚薄血片形态比较形态比较蚊胃壁上的疟原虫卵囊返回卵囊卵囊蚊唾腺内的子孢子蚊唾腺内的子孢子返回返回厚、薄血膜制作步骤厚、薄血膜制作步骤
8、厚厚薄薄血血膜膜广广州州医科大学医科大学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黑热病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一、形态一、形态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无鞭毛体(利什曼型、利杜体)无鞭毛体(利什曼型、利杜体)n寄生于巨噬细胞内。寄生于巨噬细胞内。n卵圆形或圆形,卵圆形或圆形,4.42.8m。胞质、核、动。胞质、核、动基体、基体、根丝体。基体、基体、根丝体。2、前鞭毛体(细滴型、鞭毛体)、前鞭毛体(细滴型、鞭毛体)n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n梭形梭形14.320m1.51.8m胞质、核、胞
9、质、核、动基体、基体、鞭毛。动基体、基体、鞭毛。二、生活史二、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在人体内在人体内在白蛉体内在白蛉体内无鞭毛体无鞭毛体无鞭毛体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前鞭毛体白蛉胃内发育、分裂、繁殖白蛉胃内发育、分裂、繁殖巨噬细胞内寄生、分裂、繁殖巨噬细胞内寄生、分裂、繁殖二、生活史二、生活史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寄生部位:、寄生部位:巨噬细胞内巨噬细胞内2、保虫宿主:、保虫宿主:狗狗(主要)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白蛉白蛉(主要为中华白蛉)4、感染阶段:、感染阶段:前鞭毛体前鞭毛体三、致病三、致病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长
10、期不规则发热。、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肝、淋巴结肿大。(1)脾肿大)脾肿大导致全血减少导致全血减少RBC贫血贫血血小板血小板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鼻衄、齿龈和皮下出血WBC免疫力免疫力,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易继发各种感染或并发症。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等。常见并发症,肺炎、痢疾等。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不治疗死亡率高,一经治疗,痊愈率高。脾肿大出现率脾肿大出现率95以上。以上。三、致病三、致病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长期不规则发热。、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肝、淋巴结肿大。(2)肝肿大肝肿大白蛋
11、白明显白蛋白明显球蛋白明显球蛋白明显三、致病三、致病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长期不规则发热。、长期不规则发热。2、脾、肝、淋巴结肿大。、脾、肝、淋巴结肿大。3、肾损害、肾损害病人排蛋白尿、血尿。出现肾小球淀粉样变。出现肾小球淀粉样变。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沉积。4、皮肤损害、皮肤损害我国常见结节型皮肤出现肉芽瘤样结节,结节处皮肤发红,皮肤出现肉芽瘤样结节,结节处皮肤发红,表面光滑,不痛不痒,不麻木,无溃疡。表面光滑,不痛不痒,不麻木,无溃疡。注注意与瘤型麻风区别。意与瘤型麻风区别。四、诊断四、诊断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骨髓穿刺或淋
12、巴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检查(确诊黑热病主要方法)骨髓穿刺骨髓穿刺髂骨或脊突髂骨或脊突(检出率高)淋巴穿刺淋巴穿刺腹股沟,颈部肿大淋巴结腹股沟,颈部肿大淋巴结(检出率低)2、皮肤活组织检查、皮肤活组织检查取皮肤组织液涂片染色检查。取皮肤组织液涂片染色检查。3、培养法、培养法穿刺液接种于三穿刺液接种于三N培养基内,培养、观培养基内,培养、观察有无前鞭毛体。察有无前鞭毛体。4、动物接种法、动物接种法穿刺液接种在地鼠皮下或腹腔内,取骨髓穿刺液接种在地鼠皮下或腹腔内,取骨髓压碎涂片,脾穿刺涂片,染色检查无鞭毛体。压碎涂片,脾穿刺涂片,染色检查无鞭毛体。5、免疫诊断法、免疫
13、诊断法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荧光试验。6、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五、流行五、流行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分布(一)分布世界分布很广,除澳洲外,各大洲都有。世界分布很广,除澳洲外,各大洲都有。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个省、市、自治区广大农村。区广大农村。我国我国1958年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但近年宣布基本消灭黑热病。但近年有零星报告。年有零星报告。五、流行五、流行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分三种类型: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分三种类型:1、人源型、人源型多见于平原。主要是人的疾病
14、。传染源多见于平原。主要是人的疾病。传染源主要为病人主要为病人(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患者以青少年为主)。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长管白蛉。白蛉、长管白蛉。2、犬源型、犬源型多见于丘陵山区。主要是犬的疾病。传多见于丘陵山区。主要是犬的疾病。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患者多为儿童、婴儿。播媒介为中华白蛉。患者多为儿童、婴儿。3、自然疫源型、自然疫源型见于荒漠地区,又叫荒漠型。主要见于荒漠地区,又叫荒漠型。主要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患者多为婴幼儿,传播媒介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患者多为婴幼儿,传播媒介为吴氏白蛉(主要),亚历山大白蛉(次要)。为吴氏白蛉(主要),亚历山大白蛉(次要)。五、
15、流行五、流行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二)因素(二)因素1、传染源、传染源病人、病犬、野生啮齿类动物如鼠类。病人、病犬、野生啮齿类动物如鼠类。2、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我国主要为中华白蛉。我国主要为中华白蛉。3、感染途径、感染途径1)人被白蛉叮咬,前鞭毛体随唾)人被白蛉叮咬,前鞭毛体随唾液进入人体(主要)。液进入人体(主要)。2)人被白蛉叮咬时将其击碎,前)人被白蛉叮咬时将其击碎,前鞭毛体从伤口进入(次要)。鞭毛体从伤口进入(次要)。3)经输血感染或经胎盘传给婴儿。)经输血感染或经胎盘传给婴儿。六、防治六、防治杜氏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1、根治病人、根治病人特效药物
16、特效药物葡萄糖酸锑钠。治愈率葡萄糖酸锑钠。治愈率95以上。以上。锑剂无效病人,可用戊烷脒。对皮肤型效果更好锑剂无效病人,可用戊烷脒。对皮肤型效果更好。2、消灭病狗,减少传染源。、消灭病狗,减少传染源。3、灭蛉防蛉,切断传播途径。、灭蛉防蛉,切断传播途径。4、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白蛉叮咬。白蛉n长1.54mm,浅灰色、浅黄色或棕色,全身密被细毛,分头、胸、腹。头部有一对复眼黑、大;胸部向背面隆起,分三节各有足一对,中胸有翅一对。作业作业:绘图1.两种微丝蚴2.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各阶段和配子体和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环状体作业作业n讨论1、两种丝虫的寄生部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