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驱除胆道蛔虫。主治胆道蛔虫病。
【处方组成】
川楝子15克、乌梅30克、川椒9克、黄柏9克、广木香9克、青皮(醋炒)9克、枳壳9克、使君子肉15克、苦楝皮24克、槟榔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脉沉肢厥加干姜9克、附子9克、桂枝9克、脉滑洪数,面赤发热,胆腑有热加银花15克、黄芩9克、山栀9克、茵陈15克、黄连6克;尿赤便燥加川军9克、元明粉(冲服)9克;痛久体虚加党参12克、当归9克。
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人在饮食上也有了更多的喜好,很多人喜欢吃生冷的肉类食品,用各种不同的烹饪方法烹制,但肉类食品如果没有完全成熟,比如鱼虾中含有的寄生虫,若是在体内滋生,就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从而导致肠胃疾病。
寄生虫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比如过多的痰液累积在体内,又或是津液停留过久,过湿的肠胃环境,这些都会给寄生虫提供适合滋生的场所。在误食有虫卵的食物,和体内湿热的环境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在驱虫的道路上,有着许多驱虫剂的记载,驱虫,顾名思义就是能够起到杀虫和安蛔的作用,中医使用较多的打虫药,就是乌梅丸。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乌梅丸的描述是:“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所以乌梅丸是作为驱虫、打虫的主要组方。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和黄柏,这十味药组成。
使用方法一般是做成丸剂服用,将十味药物捣碎,然后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先用醋将乌梅泡一晚,去掉乌梅核,和其他的药捣碎,烘干或者晒干,研成粉末,加入蜂蜜,制成棕黑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当然也可以作为汤剂,煮水服用。
乌梅丸在治疗蛔厥证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蛔厥主要是由于肠胃不和,蛔虫在体内四处窜走,蛔虫发动时便会引起腹部的疼痛,所以就会出现腹痛、烦闷、呕吐、躁烦、手足厥冷等症状,当然乌梅丸不仅可以用来杀虫,也可以用来治疗对于胃热肠寒,正气虚弱的久泻和久痢。
乌梅丸中,乌梅是主要的药物,乌梅的味道酸温,可以生津,安蛔,温和祛寒;蛔动多因肠寒胃热,花椒和细辛,恰好可以伏蛔,限制蛔虫的行动,温补袪寒,配上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养气血。十味药物的合用,共同起到了扶正祛邪的效果。
当然除了乌梅丸,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也记载过一味驱虫剂,即化虫丸。化虫丸主要针对的是肠道中的寄生虫,诸虫寄生在肠道中,导致脾胃的失和。化虫丸的药效极强,以有毒杀虫为主,治疗蛔虫为佳,但药方的药毒性较大,所以要严格把控用量,不适合长久服用。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见于儿童与青年。导致本病的原因主要是吞入被污染蛔虫卵的食物或水,部分在胃内被胃酸作用而消灭,不被消灭的则进入小肠孵化成幼虫,幼虫在小肠发育成成虫。
症状表现:
(2)疼痛剧烈而体征轻微,腹部柔软,仅剑突下或偏右有轻度压痛。
(3)在疼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约4O%的患者可同时呕吐蛔虫。
(4)并发胆道感染时,疼痛常不能缓解,出现发热,轻度黄疸等。
救治措施:
(1)立即让患者口服温食醋15~3OO毫升,取右侧卧位,因为蛔虫喜碱怕酸,在酸性环境中它活动减弱,从而腹痛减轻。
(2)当蛔虫进入胆囊管或嵌顿于壶腹部时,腹部呈绞痛,如果这时口服香油1OO~15O毫升,可促进虫体进入胆囊或退出壶腹部,腹痛即缓解。
(3)解痉镇痛:阿托品O.5毫克,每4~6小时皮下注射1次;维生素K38毫克皮下注射,每8小时1次。若镇痛效果不佳,可加用哌替啶5O毫克肌注。
(4)驱蛔:
①双剂驱蛔灵疗法:成人一次口服3克,次日晚上再服3克,第3日清晨服硫酸镁1剂。
②双剂驱蛔净疗法:成人一次顿服O.15克,次日清晨服硫酸镁1剂,7时再服驱虫净O.15克,第3日清晨再服硫酸镁1剂。
(5)防治感染:病情在24小时以上或伴有白细胞增多,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