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韩魏题目答案解析,是韩魏题目答案解析1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战国时,“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认为韩、魏“赂秦”的原因是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在这一点上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虑,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齐

B韩魏

C赵燕

D魏赵

(一)文言文(16分)秦假道韩、魏以攻齐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4分)(1)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2)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

【材料】(一)文言文(16分)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将将帅,将领

有司请曰有司官吏

顷间,言齐兵大胜顷间少时,片刻

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谢认错,道歉

战国七雄是指()。

A.齐、楚、燕、韩、赵、魏、秦B.秦、晋、宋、燕、楚、吴、越C.韩、魏、赵、鲁、楚、燕、秦D.晋、楚、燕、韩、赵、魏、秦

A.齐、楚、燕、韩、赵、魏、秦B.秦、晋、宋、燕、赵、楚、吴C.韩、魏、赵、鲁、楚、燕、秦D.晋、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时期,“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指的是韩、魏和哪一家?

我国古代“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魏、秦和哪个国家?

14、阅读下文,完成解答。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人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②而得,真绝宝也。”特设一桌,置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③,遍劝坐客。俄④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释】
①知北都: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
②坏冢:毁坏了的坟墓。
③酌酒:倒酒。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他奉秦昭王命,攻韩、魏、楚、赵,征战沙场37年,每战必胜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评价其指挥战争“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是()。

A、卫青

B、白起

C、李牧

D、孙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②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③。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④。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任丞相。②晚岁:是当时五十六岁的诗人自称。③

金罍léi:泛指酒益。④曲台:太常寺,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作者用了看似自谦的语气,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感慨。

B.颔联“不堪”呼应首联的“最不才”,对自己不能施展才干,辜负了韩琦的厚待感到惭愧。

C.尾联写诗人在宴会后冒雨归来因天寒不能入睡,只好一遍遍吟诵自己写给韩魏公的诗。

D.这首诗对比层出,含蓄蕴藉。作为一首和诗,命意、谋篇、造句,独具特色,颇见功力。

16.本诗的颈联,历来获诗评家的赞赏。请简要赏析。(6分)

下列各项中,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燕赵韩魏齐楚秦B.鲁秦楚刘赵韩魏C.吴韩赵魏秦楚齐D.宋燕赵韩魏齐楚

A浙江、福建

B山东、河北

C辽宁、吉林

D山西、河南

今河北省大体与战国()二国疆界相同。

A、赵、魏

B、燕、齐

C、燕、赵

D、韩、魏

A对

B错

32.“战国七雄”指的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D、以及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A、韩赵魏

B、齐楚燕

C、秦赵魏

D、楚韩魏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楚、燕、韩、赵

B、韩、魏、楚、齐

C、赵、齐、魏、楚

D、燕、齐、韩、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④,覆以绣衣,(1)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2)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3)非故也,何罪之有?”【注释】①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坏冢荒墓。④卓同“桌”。(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云耕者入坏冢而得云得②公以百金答之答③笑谓坐客曰谓(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②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③非故也,何罪之有?(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表现了韩魏公什么样的品质?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燕、赵、韩、魏,皆朝于齐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B、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①当余之从师也②木兰当户织

D、①隐天蔽日.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君。”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范雎曰:“愿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

……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雎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雎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入言之昭王,罢归须贾。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匿平原君所。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1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B.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C.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D.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11.以下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微行”是指出行之人身份低微,因为没有经济能力乘坐马车或购买马匹,只好徒步行走。

B.“汤镬”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投入沸水中煮死,“汤镬之罪”指应被煮死的滔天大罪。

C.“丘墓”乃坟墓之意,文中“丘墓”指祖宗和亲人埋葬骨骸之地,是祖坟,代指自己的家乡和母国。

D.“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同时也是书简表奏用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本来是魏国人,因为被须贾诬告,受到魏齐的羞辱迫害。到秦国后隐姓埋名,通过自己的努力,居然成为秦国的相国。

B.须贾知道范睢的真实身份后,看到范睢亲自驾车把他载到相国府门口,以为范睢不计前嫌,没想到范睢在各诸侯使节面前对他极尽羞辱。

C.须贾虽然在以前误会了范睢,但在秦国见到范睢时还念及故旧之情,以为范睢仍陷困境而赠送丝袍,范睢因此饶过他一条性命。

D.范睢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他在须贾面前故意大肆排场,延请使节,就是为了要须贾在天下人面前尊严丧尽,最后还要追杀魏齐。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

(2)今雎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

诸侯国

士兵

数十万

百万

七十万

有学者根据《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整理出战国七雄的士兵数(表),并根据“把‘数十万’看做是‘六十万’,战国时期各国平均每户约6人,各出士兵2人”的研究成果,推算出战国中期七国人口总数约1500万。该推算

A.数据来自史学名著,完全合理

B.史料依据不够充分,有待商榷

C.因运用了统计方法,科学准确

D.完整统计七国人数,可靠属实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阅读《阿房宫赋》第3、4自然段,完成下列小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古代重量单位。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庾:谷仓

C.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怜爱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后人”含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文言文阅读(20分)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4、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卒:最终

B、无为贵智士贵:尊重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安:安定

D、臣闻之,唇亡而齿寒闻:听说

5、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盂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盂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韩、魏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7、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5分)

(2)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6分)

下列各组加点词活用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又北向,不能得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非有能硕茂之也

C.驼业种树而后人哀之

D.鼓瑟希,铿尔如会同,端章甫

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韩魏之经营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下列句子中,“于”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师不必贤于弟子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一)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节选自《阿房宫赋》)

(二)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节选自《肥水之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视:对待

B.戍卒叫,函谷举举:发动

C.草行露宿,重以饥冻重:加上

D.客问之,徐答曰徐:慢慢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齐、楚之精英不觉屐齿之折

C.多于九土之城郭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D.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B.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C.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D.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秦国灭亡六国,掠取了大量财富;而六国统治者的财富也都是从人民那里掠取的。六国的灭亡,可以说是统治者执政行为的必然结果。

C.从《肥水之战》的选文中可以看出,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谢玄、谢安等人在战场上灵活机智、指挥若定,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能。

D.《淝水之战》选文中详细描写了晋秦两军的战斗过程,在结尾处补写了朱序在秦军的行为。这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造成秦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分)

(2)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5分)

文言文阅读(27分)

六国论(节选)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苏轼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藉之以蔽其西(2)以阴助其急

(3)以四无事之国(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13.用“/”断句(限6处,共3分)

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4.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B.因得以自安于其间

C.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D.洎牧以谗诛

1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跟例句“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相同的的一项是(2分)()

A.彼秦者将何为哉?B.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月出于东山之上。

16.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2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2分)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分)

(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2分)

17.有人说:“历史是小姑娘,任人去打扮。”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作者不过是借题发挥,论古讽今。联系课文,你认为四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的灭亡持什么观点?讽什么今?(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干诸侯干:求托、请托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使……窘迫、困窘

C.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

D.范雎让之曰让:责备

1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遇夺釜鬲于途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B.①然此子不困厄②新垣衍怏然不悦

C.①大夫种之为人臣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①与语,大说之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5.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⑤乃谢病归相印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④

16.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

做到这一点。

B.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

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C.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

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D.天下贤能之人有许多都像蔡泽一样,能够拥有偶合的机会,能够为世所用,并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挥洒自己的智慧。

17.翻译文言语句。(10分)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2)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3分)

(3)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19题

上韩魏公书

【注】①二曲:地名,在陕西省。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轼私心以为公非有所爱也爱:吝惜

B.而在传则为非常之福,恐不能就就:就职、赴任

C.相与出钱赙其家赙:以财物助人办丧事

D.干冒左右干冒:冒犯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知传所禀赋至薄某所,而母立于兹

B.则求之于世可与传比者殆有神护者

C.而气力微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D.轼且敛众人之赙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董传的老朋友,苏轼认为他“不通晓世事”,性格其实并不适合为官,但对他的文才却赞赏有加。

B.董传曾经告诉苏轼,韩魏公准备举荐自己,并把妹妹许配给自己,苏轼既为他高兴,又担心他不能享受这一福分。

C.董传家境贫寒,去世之后家人无力下葬,而他在京师的朋友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苏轼写书信给韩魏公,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D.本文一方面叙述了董传这个有才华而潦倒终身的普通文人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则转述了董传生前对韩魏公的深切感激之情,字里行间体现出苏轼对朋友的古道热肠。

19.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4分)

书生之穷薄至于如此其极耶夫传之才器固不通于世用然

譬之象犀珠玉虽无补于饥寒要不可使在涂泥中此公所以终荐传也。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4分)

(1)因人之力以敝之。

(2)克勤克俭。

(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6)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7)图穷而匕首见。

(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9)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10)秦王还柱而走。

(1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2)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14)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从那些方面表现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3分)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2)及见之,又倨()

(3)三子致功而不见德()(4)卒事始皇帝()

1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延入坐,为上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君,非也其皆出于此乎

C.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此物固非西产

D.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0.蔡泽向范雎说起商鞅、吴起、大夫种三人的遭遇,其用意在于。(2分)

21.联系全文,概括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的原因。(3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8.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9.“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5分)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攀援而登,箕踞而遨D.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岂敢盘桓,有所希冀B.韩魏之经营

C.然谋臣与爪牙之士D.诸公以故严重之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9分,共15分)

书韩魏公①黄州诗后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醇厚。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州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②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③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注释】①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圭,一种玉器。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朴而不陋陋:浅陋

B.魏公去黄四十余年去:离开

C.天之所以遗斯民遗:给予

D.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被:覆盖

8、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民寡求而不争/朝济而夕设版焉B.有宿昔之契/亦犹今之视昔

C.魏公以家艰/又申之以揽茝D.民何自知之/贵贱情何薄

9、下列各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吾元之也”充分表现出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元之的亲切喜爱之感。

C.第三段中“则亦黄人也”一句既写苏轼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也有谪居黄州多年,且年已渐老而无所成就的悲苦之情。

D.首尾两端均用一“思”字,有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有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互为影响,使高尚之士,淳善之乡相得益彰。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3分)

(2)民怀之不忘也固宜。(3分)

(3)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3分)

下面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D.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是()(2分)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

C.韩、魏之经营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5-19题。(共1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D.戍卒叫,函谷举举:拔,攻占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斯用兵之效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故为之文以志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A.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韩、魏之经营可谓智力孤危

C.刺客不行,良将犹在齐、楚之精英

D.一旦不能有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用了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乙文作者总结齐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赂秦”;燕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以荆卿为计”;赵国失败的原因是“洎牧以谗诛”

C.甲文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表达了无限的惋惜之情。

D.乙文作者认为燕赵的灭亡不仅是因为自身策略的错误,也是因为赂秦者赂秦导致燕赵“智力孤危”的必然结果。

19.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分)

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分)

阅读苏辙《六国论》选段,完成5~7题。(9分)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抵制B.以二国委秦委:对付

C.以阴助其急阴:暗地里D.背盟败约败:失败

6.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杳不知其所之也B.项王嗔目而视之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何陋之有

7.翻译: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3分)

下列均为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④毛血日益衰⑤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乎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⑦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⑧余稍为修葺

A.①③⑦⑧B.②⑤⑥⑦C.①③⑤⑦D.①③④⑥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2分)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族秦者,秦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①,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次之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于前,大败智伯之众,尽灭智氏之族。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②,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智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也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

【注】①二子:即韩康子、魏桓子。此二人与赵襄子、智伯都是春秋末年掌握晋国命运的“六卿”之一,此时已剩他们四卿,他们争斗兼并的结果,就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②羽括:弓箭

10.对下列四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康子履桓子之跗履:踩

B、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潜:秘密。

C、才者,德之资也资:财物

D、小人智足而遂其奸遂:实现。

11.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常以身翼蔽沛公

B、韩、魏翼而击之秦王还柱而走

C、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作者认为才和德是有区分的,要以德为先,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B、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C、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

D、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智伯联合韩、魏两家进攻赵氏,在智伯谈到水可以灭亡国家的时候,两家与智伯产生隔阂,渐渐心生叛意。B.赵襄子派张梦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C.司马光对人才做了界定: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智兼亡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

D.司马光的用人观可以归结为:任人唯贤。即:先用圣人,次用君子,再次用愚人,最后用小人。

(21分)

14.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1)为之期日而遣之。(2分)

译文:(2)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3分)译文:(3)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17—19题。(10分)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摽掠其人(2)日益骄固

(3)函谷举(4)族秦者,秦也

18、下列各句中“之”的词性与其他三项都不同的一项是()(2)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奈何取之尽锱铢C.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杳不知其所之也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旦不能有,输来期间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⑤用之如泥沙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③④

汉朝建立后,在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楚等东部地区则设立王国,一定程度“因俗而治”。据此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A.照搬了西周分封制B.稳定了大一统局面

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D.利于地方长治久安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之经营(经营积累的金银珠宝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B.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用乳汁喂)

C.一日,大母过余曰(经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疼爱)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向南飞)死生亦大矣(大事)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草行露宿

⑤缇骑按剑而前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⑩雨泽下注

A.①/②④/③/⑤⑨⑩/⑥⑧/⑦

B.①/②④⑨⑩/③/⑤⑥⑧/⑦

C.①/②④/③⑦/⑤⑨⑩/⑥⑧

D.①⑥⑧/②④/③/⑤⑨⑩/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B.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C.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D.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劝民耕农利土/一室无二事/力田蓄积/习战陈之事

A.釜鬲泛指炊具。釜圆底而无足,鬲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柳宗元《非国语》“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中与本文中的“釜鬲”均为此意。

B.揖为古代的拱手礼。亦称执手,根据对象不同,执手时有高、平、下之别。

C.子胥即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因封于申,也称申胥。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以为伍子阴谋倚托齐国反吴,将其赐死。

D.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将人的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五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善于抓住时机,扭转局势。他在四方游说处处碰壁之时,打听到应侯因保荐郑安平、王稽犯重罪而心感惭愧,便果断向西入秦。

B.蔡泽长于舆论造势,巧用激将。他派人用言语激怒应侯,顺利获得了被召的机会。

C.蔡泽善于举例说理,多例并举。他用商秧、吴起、大夫种的例子说明了“成功之下,不可久处”的道理,劝应侯功成自退。

D.蔡泽深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成功说服范雎让贤之后,他乘势而进,做了秦相;后遭人忌恨,怕有祸患,主动请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客新有从山东来者曰蔡泽,足以寄秦国之政,敢以闻。

战国后期,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并且担任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这反映了

A.中国实现局部统一的趋势

B.分封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社会转型改变传统用人观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①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注]①埸:边境

20.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1.作者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说石烈士

罗隐

石孝忠者,生长韩、魏间。其为人猛悍多力。少年时偷鸡杀狗,殆不可胜计,州里甚苦之。后折节事李愬,为愬前驱,其亲信与愬家人伍。

元和中,蔡人不归,天子用裴丞相计,以丞相征蔡。若愬者、光颜者、重胤者皆受丞相指挥。明年蔡平,天子快之,诏刑部韩侍郎撰《平蔡碑》,将以大丞相功业于蔡州。

(选自《罗昭谏小品》)

【注】①陊duò,崩塌

9.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折节事李愬事:侍奉

B.天子快之快:感到高兴

C.则赤族无恨矣恨:痛恨

D.反与光颜、重胤齿齿:并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作力推去其碑B.臣一死固不足以塞责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亦将为陛下正赏罚之源D.其亲信与愬家人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其皆出于此乎

11.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能体现石孝忠猛悍多力的一组是

①少年时偷鸡杀狗,殆不可胜计②后折节事李愬

③因作力推去其碑④乃伪低畏,若不胜案验

⑤用枷尾抵二吏,杀之⑥复诏翰林段学士撰《淮西碑》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孝忠为人勇猛强悍,后来折节做了李愬的部下。元和中,蔡州人不愿归顺天子,裴丞相指挥李愬等人征讨蔡州。

B.平定蔡州时,李愬降服吴秀琳,擒获李祐、吴元济,但《平蔡碑》碑文中将功劳尽归丞相,而未突出李愬的功绩。

C.石孝忠替李愬鸣不平,他奋力推去石碑,又伺机杀死二吏,终于争取到了当面向皇帝陈述平蔡之战实情的机会。

D.石孝忠冒死进谏,不仅证明了李愬之功,还明示皇帝如何赏罚,皇帝命人撰写《淮西碑》来表彰石孝忠的忠诚。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不能止,乃执诣节度使,使悉以闻。(3分)

(2)赏不当功,罚不当罪,非陛下所以劝人也。(3分)

(3)宪宗既得淮西本末,且多其义,命赦之,因命曰“烈士”。(4分)

结合课本中苏洵的《六国论》,阅读下面两篇节选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六国论(节选)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李帧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9.对下面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以二国委秦委:舍弃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

B.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始速祸焉速:招致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向使:原先的使命革灭殆尽殆:将要

D.未可专以罪秦也罪秦:认为秦有罪族秦者秦也族秦:灭掉秦全族

10.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杳不知其所之也B.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余观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D.未有能愈于秦国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而四国休息于内

11.下面的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

A.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

B.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

C.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六国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D.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而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六国“厚韩亲魏”,做韩、魏的后援,“赂秦”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三篇《六国论》的作者对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原因在于六国“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李帧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自弱而取夷灭”。

D.苏辙认为六国应该“厚韩亲魏以摈秦”的观点是基本正确的,李桢认为“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是应该肯定的。只是局限于生活的时代,他们都不可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去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

13.翻译(8分)

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分)

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分)

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呼!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摽掠其人,倚叠如山倚叠:堆积

B.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逦迤:连绵不断

C.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磷磷:多而突出的样子

D.戍卒叫,函谷举举:举行(起义)

11.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2.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秦爱纷奢”的一项是(3分)

①摽掠其人,倚叠如山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④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③⑤⑥

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给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分)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一致的是()

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D.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非抗于九国之师()

(3)序八州而朝同列()(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B.以为桂林.象郡

C.秦以区区之地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3.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4.翻译下列语句。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答: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言文阅读,完成4-8题。(22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B、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吾是以先之以五十步笑百步

D、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下列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7、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5分)

译文:

⑵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5分)

下列加点词与“不知东方之既白”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下列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精英:优秀人才。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气候:天气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居:闲居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与例句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A.左,乃陷大泽中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此亡秦之续耳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礼”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六王毕,四海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泽乃西入秦西:向西

C.范雎让之曰让:退让、谦让

D.昭王新说蔡泽说;听说

6.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A.①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②士固有杀身以成名

B.①生而辱,不如死而荣②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C.①范雎固不快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①乃延入生,为上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④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⑤乃谢病归相印⑥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A.①③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②④

8.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B.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成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4分)

(2)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3分)

(3)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3分)

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1题。

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史记·刺客列传》)

9.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赵襄子最怨智伯(抱怨)B.襄子如厕,心动(往,到……去)

C.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多次)D.则虽死不恨(仇恨,痛恨)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则吾魂魄不愧矣②欲为智伯报仇

③左右欲诛之④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A.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B.豫让改名换姓,入赵襄子宫中修治厕所领着刺客埋伏在其中,但被赵襄子发现,未能成功。

C.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出行必经的桥下企图行刺,又被擒获。这一次遭到襄子的严厉斥责:“你这是自以为得计啊,我不再放过你了。”

D.豫让伏剑自杀前作了最后一搏,三次跳起来向赵襄子扑去,但只是刺破了赵襄子的衣裳,最终未能替智伯报仇。

文言文翻译及名篇名句默写(13分)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上篇)

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贾谊《过秦论》中篇)

2.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

B.与陈涉度长絜大絜:衡量

C.今秦南面而王天下王:称王

D.夫兼并者高诈力高:高度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是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③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④兵革不休,土民罢弊

⑤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⑥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④⑤⑥

4.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体现秦统一天下顺乎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王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变,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分)

(2)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3分)

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六国论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4、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咎:责怪,责备

B、而蔽山东之诸侯蔽:遮蔽,这里是掩护的意思。

C、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用:有用

D、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道:做法,方法

5、下列不能表明韩魏重要的一项是()

A、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B、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C、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D、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A、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

B、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

C、韩魏归顺秦国,是因为被其它四国抛弃,(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

D、诸侯们虽知道要采取什么策略对付强秦,但因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最终被秦所灭。

古诗文阅读(34分)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2)、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日“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君。”

范睢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睢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雎为有外心于齐而恶雎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豆其前两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节选自《史记·范睢列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闻之,为微行微行:隐蔽尊贵身分政装出行

B.臣为人庸赁庸赁:受雇刚的筹役

C.乡者与我载而入者乡者:刚才(此前)

D.包胥辞不受辞:告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晦

B.摧贾之发以续贾之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为丘墓之寄于荆也设九宾于廷

D.更醉而溺我余扃牖而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范睢的表述中,不难发现,须贾真正的仇人是魏国的丞相魏齐,须贾只是充当了爪牙利帮凶的角色。

B.须贾在得知落入范睢圈套的时候,主动承认错误并任由范睢处置,体现了须贾作为魏国使者的风度。

C.范睢把须贾骗入相府,当面历数须贾的三大罪状,最让范切齿的是,须贾曾经趁着酒醉将范睢沉入水中。

D.选文用详细的笔墨叙述了范睢接见须贾的整个过程,刻画了范睢爱憎分明、锱铢必较的鲜明的个性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唯睢亦得渴,睢请为见君丁张君。(3分)

(2)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而恶睢于魏齐,公之罪一也。(4分)

(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_____,金块珠砾,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2)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_____。(屈原《湘夫人》)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设渔者对智伯

柳宗元

智氏既灭范、中行,志益大,合韩、魏围赵,水晋阳。智伯瑶乘舟以临赵,且又往来观水之所自,务速取焉。

群渔者有一人坐渔,智伯怪之,问焉,曰:“若渔几何?”曰:“臣始渔于河,中渔于海,今主大兹水,臣是以来。”曰:“若之渔何如?”曰:“臣幼而好渔,始臣之渔于河,有魦(shā)、鱮(xù)、鱣(shàn)、鰋(yǎn)①者,不能自食,以好臣之饵,日收者百焉。臣以为小,去而之龙门之下,伺大鲔(wěi)②焉。夫鲔之来也,从鲂(fáng)鲤数万,垂涎流沫,后者得食焉。然其饥也,亦反吞其后。愈肆其力,逆流而上,慕为螭龙③。及夫抵大石,乱飞涛,折鳍秃翼,颠倒顿踣,顺流而下,宛委冒懵,环坻(chí)溆而不能出。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任公子者,其得益大。于是去而之海上,北浮于碣石,求大鲸焉。臣之具未及施,见大鲸驱群鲛(jiāo)逐肥鱼于渤澥之尾,震动大海,簸掉巨岛,一啜而食若舟者数十,勇而未已,贪而不能止,北蹙于碣石,槁焉。向之以为食者,反相与食之,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闻古之渔有太公者,其得益大,钓而得文王,于是舍而来。”

智伯曰:“今若遇我也如何?”渔者曰:“向者臣已言其端矣。始晋之侈家,若栾氏、祁氏、卻氏、羊舌氏以十数,不能自保,以贪晋国之利,而不见其害。主之家与五卿,尝裂而食之矣,是无异魦鱮鳣鰋也。(1)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若范氏、中行氏,贪人之土田,侵人之势力,慕为诸侯,而不见其害。主与三卿又裂而食之矣,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ér)遗胤④莫不备俎豆⑤是无异夫大鲔也。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又有大者焉,吞范、中行以益其肥,犹以为不足。力愈大而求食愈无厌,驱韩、魏以为群鲛,以逐赵之肥鱼,而不见其害。贪肥之势,将不止于赵。臣见韩、魏惧其将及也,亦幸主之蹙于晋阳。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以为咸在机俎之上,方磨其舌。抑臣有恐焉,今辅果⑥舍族而退,不肯同祸;段规⑦深怨而造谋,主之不寤,臣恐主为大鲸,首解于邯郸,鬣(liè)摧于安邑,胸披于上党,尾断于中山之外,而肠流于大陆,为鱻(xiān)薧⑧,以充三家子孙之腹。臣所以大惧。不然,主之勇力强大,于文王何有?”

智伯不悦,然终以不寤。于是韩、魏与赵合灭智氏,其地三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折鳍秃翼,颠倒顿踣踣:跌倒

B.向者臣已言其端矣端:正直

C.北蹙于碣石,槁焉槁:干枯

D.鬣摧于安邑摧:折断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向之从鱼之大者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臣亦徒手得焉,犹以为小盘盘焉,囷囷焉

C.其目动矣,而主乃慠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D.若之渔何如虞兮虞兮奈若何

12.下列用“/”给文中画海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

B.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

C.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

D.脱其鳞鲙/其肉刳/其肠断/其首而弃之/鲲鲕遗胤莫不备/俎豆是无异夫大鲔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脑流骨腐于主之故鼎,可以惩矣,然而犹不肯寤。(4分)

(1)译文:

(2)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选自《庖丁解牛》)(4分)

(2)译文:

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从修辞格的角度考虑,选出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A.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补出下列空缺部分。(7分)

①,岁岁重阳。

②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⑤1968年因长篇小说《雪国》等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是。

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太史公曰: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选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B.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困:困倦

C.及见之,又倨倨:傲慢、放肆

D.昭王新说蔡泽说:yuè,喜欢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士固有杀身以成名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①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C.①名可法而身死者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垂功于天下者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11.下列全都能体现蔡泽智慧与谋略的一组是()

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使人宣言以感怒范雎

A.①③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②④

12.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B.“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说明蔡泽贪生性死,看重个人性命安危。

C.太史公认为,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困于赵而被逐,到韩、魏又失釜鬲之后能够激励自奋。

D.范雎心里不快,除了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居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战国七雄是指()。

A.齐、楚、燕、韩、赵、魏、秦

B.秦、晋、宋、燕、楚、吴、越

C.韩、魏、赵、鲁、楚、燕、秦

D.晋、楚、燕、韩、赵、魏、秦

下列各项中,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燕赵韩魏齐楚秦

B.鲁秦楚齐赵韩魏

C.吴韩赵魏秦楚齐

D.宋燕赵韩魏齐楚

战国时期,河北省主要属于哪几个诸侯国()。

A.齐、鲁

B.韩、魏

C.燕、赵

D.秦、晋

下列各项中,“战国七雄”指的是()。A.燕赵韩魏齐楚秦B.鲁秦齐楚赵韩魏C.吴韩赵魏秦齐楚D.宋燕赵韩魏齐楚

“战国七雄”指的是()。

A、韩魏赵燕楚齐秦

B、韩魏赵燕楚齐周

C、韩魏赵燕楚齐鲁

[多选]()慕天颜告诉韦小宝《四相簪花宴》是指哪四人?A.王安石B.司马光C.王珪D.韩魏公E.陈升之

[单选]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七个诸侯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A.齐、魏、越、秦、晋、韩、赵B.齐、楚、燕、赵、秦、韩、魏C.齐、秦、越、赵、燕、韩、魏D.齐、赵、越、秦、鲁、韩、魏

[单选]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皇扫六合",陆续灭掉齐、楚、赵、韩、魏、燕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华帝国。问:当时的韩国大致在今天的哪个地区()A.浙江、福建B.山东、河北C.辽宁、吉林D.山西、河南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______,几世几年,______,______;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杜牧《阿房宫赋》)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在应断开处加上/即可)。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THE END
1.百亿补贴:拜灭士拜耳蟑螂药全窝端5g*2进口杀蟑胶饵一窝连环诱杀....cu-title{font-size: 16px;font-weight: bold;color:#333333}.plan-item {display: flex;justify-content: space-bet...https://cu.manmanbuy.com/discuxiao_10378680.aspx
2.关于变亿咒礼拜之统一法式(变亿咒又...来自祥和大精进经证二:《种种杂咒经》礼拜灭罪命终诸佛来迎咒那(上)谟菩(上)陀夜( 此处缺第二句 )乌牟(合口云牟字)户噜户噜徙驮卢者你娑(上)啰(上)皤啰(上)他(上)娑驮你娑(上)婆诃 右咒出宝幢胜经。十亿菩萨所说。诵咒一遍礼佛一拜。胜礼千万亿拜佛功德。又云命终诸佛来迎咒。朝及人定二时各诵百遍。https://weibo.com/6054121663/NBeLcAlVy
3.炫富看热播电视剧《大秦赋》网上评论区出人才,有人才评论说秦王嬴政七十七集亲政,七十八集就灭六国一统天下。看历史都知道秦王嬴政在剪除掉嫪毐和吕不韦两个阻碍后,公元前238年正式亲政,也正式开始实施灭六国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业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军征战十年灭了六国,试问这期间秦军打了多少场仗? https://330476.com/tag/%E7%82%AB%E5%AF%8C
4.子不语后续4复自起至大门作拜送状,反室熟睡两日乃能起。悉言所见: 自女鬼解缚放回后,次日下午,有二差役来传,其一不识,其一陈胜,亦贾人子,儿时与包为同窗友。陈家贫,娶妇时,包曾助以钱数千文,今已殁三载。谓包曰:“此事已发速报司审办,尔我同窗好友,在生又承高谊,自当用情照应,不必上刑具。”同行至中途,见...https://m.acfun.cn/v/?ac=3635853
1.包邮德国拜耳拜灭士蟑螂药全窝端家用非无毒绝杀除驱蟑胶饵神器...推荐理由 【券后24.9】德国进口拜耳,灭蟑、防蟑组合装,德国进口科技,灭蟑更快,无毒、杀蟑不伤人,比食盐还安全,蟑螂克星,持久灭蟑,轻松一点,全家无蟑! 此款商品正在进行限时活动,原来天猫售价39.9元,现有15元优惠券,下单哦!商品详情可能喜欢 首单8元-韩国格丽松九朵云红参马油面霜60g 券后¥ 80.03 拍一发...http://www.huatuitui.cn/gdgoods_detail.html?num_iid=1|pdoXkYrUxt6xMJKepbferKtVUm-9GrNPQAuOGvw52NpSy|1
2.精灵使的剑舞第五卷灭杀魔王的圣剑小说在线专区拥有压倒性力量的最高位的剑精灵——真·正·的<灭·杀·魔·王·的·圣·剑>。 艾斯特是,与神人缔结不完全的精灵契约时,从中分裂出去的存在。 大概是拜艾斯特失去了力量、面临消灭的缘故所赐,两者间联系着的回路再度开启了。 (我能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 与艾斯特有着相同面容的少女,伸出了手—— 以...https://bbs2.seikuu.com/thread-89642-1-1.html
3.优惠价24.90元德国拜耳拜灭易灭蚂蚁药家用神器室内外非无毒除杀小...结束时间:05月24日 00时00分同款比价 推荐理由:【德国】拜耳家用拜灭易蚂蚁药非无毒,轻松一滴,蚂蚁全窝端~高效,安全,专业,保护家庭洁净健康!! 商品详情 活动说明 此商品原价:59.90元、活动价为:24.90元, 活动时间:05月24日 00:00至05月30日 23:59 商家信息 买家评价...http://www.tool168.cn/item/index/id/967625.html
4.家庭清洁与防蟑必备:三大户外除蟑神器,守护您的家居清爽安宁行情PORM强力户外室外杀虫剂庭院除灭驱蚊子药大面积药水剂蟑螂杀蚊神器药 两瓶装【大面积杀虫】 [经销商]京东商城 [产品售价]¥92.8元 进入购买 总结这三款产品:拜灭士以专业胶饵提供持久保护;安速采用无毒物理方法;而PORM则凭借大面积药水剂处理开阔地势的昆虫困扰。无论您倾向于哪种策略,这些精心挑选的产品将助您打造...https://price.zol.com.cn/917/9175582.html
5.基本规范范文12篇(全文)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核心环节。医务人员不仅是民众用药的提供者, 也是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主要参与者, “药物治疗”是《指南》的主要部分, 对基本药物的使用方法、疗程等作了详细介绍, 使基层医生能直接根据《指南》用药。依照应用指南, 规范用药, 有效地服务患者, 是医务人员的责任, 应在...https://www.99xueshu.com/w/ikeyhogq2swl.html
6.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录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总结前文。前三十九卷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后参普贤菩萨,听大士说法,所证与普贤等,同是等觉境界,进则成佛,故普贤菩萨为之赞佛胜德,末二偈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功德。若有闻斯胜功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得,慎勿...https://www.fzzjgs.cn/boruo/books2/1970.htm
7.中台世界─达磨大师血脉论因果有生有灭,而我们的心性不生不灭,一切都是本具的,只要直下承担!要悟道,就要依着不生灭心去修,修成就了就是不生不灭,这就是「非因非果」。知道这些道理,就要相信这念心、直下承担就好了。 「法即心义,自心是涅槃。」自性就是法,自性就是心;自心是涅槃,当下这个心清楚明白不动,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这...https://www.ctworld.org.tw/turn/sutra/077-gb.htm
8.三国:基因提取作者(焚海煮酒)第711章 破不灭金身之法,聂风要学.. 第712章 明月和第二梦,一模一样的.. 第713章 独孤梦,独孤一方的女儿.. 第714章 真假独孤一方 生死门见邪.. 第715章 邪皇伯伯打不赢圣帝(2更.. 第716章 邪皇答应,聂风到来(1更.. 第717章 聂风学魔刀,步惊云闯拜剑.. 第718章 拜剑山庄,傲夫人的谋划.. 第71...https://www.ops8.com/majia_188748/
9.读史方舆纪要2子隽继之,因赵之衰,席卷幽州,迁都于蓟永和六年,隽伐赵,拔蓟,幽州郡县相继降下,于是徙都蓟,以龙城为留都,进略冀州,击灭冉闵,遂取邺城永和八年,隽遣慕容恪等略定冀州郡县,与闵战,获闵,进攻邺,取之。隽遂称帝。既又南并三齐永和十二年,时段龛据广固,雄于东方,隽使慕容恪攻之,悉平其地,渐规河南,乃...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626/08/11400841_844899152.shtml
10.东晋北府一丘八最新章节东晋北府一丘八无弹窗全文阅读第一千六百七十八章 问责朱雀灭天师 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连环杀计灭强敌 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再送妙音入深宫 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青龙欲变黑手党 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白虎欲卖王国宝 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恩将仇报灭天师 第一千六百八十四章 阴谋小子欲夺权 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神爱之女天亦怜 第一千六百八十六...https://www.ddyueshu.com/2_6318/404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