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乌药气秉阳暄,中纹似毂,而日魄为乌,堪天行,舆地道,诚扶轮佳气也。
故主根身之中,或气或血,或内所因,或外所因,或馨饪之邪,或死厉之属,阴凝留碍,有妨生气者,仗此阳暄,以之救药。
宣、顺气.
见肺和。
(见脾部)
【制方】
(香木)治气逆胸腹不快
乌药无关轻重,其实过多功少,近人未知耳。产妇虚而胎气不顺者,切不可用,用则胎立堕。人以为顺气用之,谁知乌药能顺胎气之实,而不能顺胎气之虚乎。不独胎气,凡气虚者,俱不能顺。惟气血虚而带郁滞者宜之耳。
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生岭南、江南诸处,今台州、雷州、衡州皆有之。以天台者为胜。木似茶,高丈余,一叶三六月结实。
乌香散香附乌药(等分)
【气味】
辛温无毒.气浓于味.阳也.入足阳明少阴经.
【主治】
辛温无毒。酒浸晒干用。不可见火。
酒浸一宿,去心用。炒研用亦可。气虚及内热者禁用。
──丛本卷下
按∶乌药辛,宜于肺,温宜于脾,故主中恶等证。痈疖疥癞,成于血逆,始于气逆。乌药长
『产地』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节』4季采挖。
『用量』9~12克。
『贮存』装入筐内加盖,防灰尘。
气温,味辛。无毒。
入足阳明经、少阴经。
气温,味辛,气浓味轻,入足阳明少阴经药也。诸冷能除,丹气堪顺。止翻胃,缩小便。
辛温,上入肺、脾,下通膀胱与肾。
疏胸腹气逆,兼能止痛,气虚血热勿服。
味辛,温,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其叶及根,嫩时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补中益气,偏止小便滑数。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色黑褐,作车毂形,状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今附)
衍义曰∶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药用】樟科灌木或小乔木乌药Linderastrychnifolia(Sieb.etZucc.)Vill.的块根。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脾、肺、肾、膀胱经。
【处方用名】台乌药、乌药(切片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四磨汤(《济生方》):乌药、沉香、人参、槟榔。治七情郁结,上气急喘。
【文献摘录】《药品化义》:「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袪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而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藉其气雄之功也。」
禀地二之气以生,故微辛、微苦、气温,无毒。入足阳明、少阴经。所以上治阳明所受,下治膀胱与肾所生之病也。
乌药,走肾胃诸冷,诸气作痛,翻胃食积作胀,膀胱肾间冷气,小儿腹中诸虫,女人血气凝滞,一切中恶心腹绞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七情郁结,猫犬有病,磨水灌效。气血虚而内热者,勿服。
气虚及血虚内热者勿用。。
乌药辛温疏寒疫,肾冷冲心腹及脊,消食宽膨霍乱宁,诸气诸风诸疮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