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5岁便夭折的儿童每年有900万,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产妇死亡概率为33%,这一比率在发达国家仅为0.018%,全球至少有25个国家,大多数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其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这就是贫穷这件事。(图:埃塞俄比亚粮食危机的难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对于西方很多人来说,贫穷可以说是饥饿的代名词。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贫穷线,其最初的依据就是饥饿的概念、购买一定量食品的预算、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支出(如住房)。“穷人”基本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因此,政府对穷人的大力救助势必基于这一想法,即穷人迫切地需要食物,而需求量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食品补贴在中东司空见惯。其实,就后勤方面来说,大规模的粮食援助如噩梦一般,据估计,印度超过一半的小麦和三分之一的大米在运输途中“不知所踪”,其中大部分都被老鼠糟蹋了。(图:印尼巴布亚遭遇饥荒的难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政府漠视这种浪费,仍坚持原有政策,其原因或许是他们认为饥饿与贫穷之间联系紧密,还可能因为人们觉得,穷人没有能力填饱自己的肚子,这也是“贫穷陷阱”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种强大的直觉告诉我们:穷人买不起足够的食物,这才是造成他们效率低下、生活贫困的原因。帕克·索林住在印尼万隆省的一个小村庄,他曾向我们解释过这种“贫穷陷阱”的形成过程。(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生存,帕克的妻子动身前往80英里之外的雅加达,通过朋友介绍,到别人家里当佣人,可她挣的钱仍不够养活三个孩子。他们的长子尽管只有12岁,学习成绩不错,却不得不辍学到建筑工地上当学徒。另外两个年纪较小的孩子,不得不送到孩子的爷爷奶奶那里跟他们一起生活。就在作者和他谈话前的一周,有四天他每天只吃两顿饭,剩下的三天每天只吃一顿。(图:索马里干旱的难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帕克的情况可以归结为缺粮问题。他认为,拥有土地的农夫之所以辞退工人而不是降低工资是因为他们认定,在粮食涨价的情况下,降低工资会让工人吃不饱饭,降低他们在田间干活的效率。这正是自己找不到活儿干的原因。显然,他愿意找活儿干,但由于吃不饱,他整个人都虚弱无力,沮丧之情随之而来,这也在一点点削弱他的意志,使他不再去想该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图: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拍摄场地,达拉维-这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有超过100万的家庭。图片来自网络)
从帕克的经历来看,“贫穷陷阱”的概念基于人们能否获取足够的营养,但这一概念已是老生常谈。早在1958年,经济学中就已首次出现这一正式说法。这个概念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想活下去,就必须获得一定能量。如果一个人贫困潦倒,那么即便他倾其所有,也仅够买果腹之食,勉强维持生命而已。我们遇到帕克时,他的情况就是如此:忍饥挨饿,仅有的一点点力气只能用来下河捕鱼。(图:韩国的贫民窟。图片来自网络)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那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儿。这就产生了一种“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吃得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图: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