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4~8月龄的青年奶山羊,这一阶段是羊只性成熟,体成熟时期,要保证羊只有充足优质的饲草饲料,每天补料250克精料,还要添加青草、干草或者青贮料等。饲养人员需要每天对羊圈进行清扫,频率为1~2次。每个月要对羊圈进行1~2次的消毒工作。平时注意羊圈的卫生、保持干燥、通风与适宜的温度,勤换垫草。
3母羊饲养技术
对于空怀阶段的母羊,饲养人员应当加强抓膘复壮,以便为配种与妊娠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在妊娠前的3个月内,营养饲料的喂食量与空怀期保持一致。妊娠之后的2个月需要充足的营养,并且大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4]。与此同时要看管母羊不要受到撞击、拥挤或者滑倒,更不能进食冰冷、变质的饲料。最后还要做好母羊的防疫保健工作。
4种公羊的饲养技术
饲养人员应当在平日喂食中多添加维生素、蛋白质以及矿物质元素丰富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同时要保证公羊的运动量,以促进公羊健壮成长。并且要注意加强对种公羊的养殖管理,尽量与母羊分离开来,避免乱现象发生。配种阶段的种公羊食欲较差,不愿意进食草料。饲养人员应当在早上与晚上补充适度的草料,并添加2%~3%的石粉或者骨料。并且这个阶段的种公羊性格冲动暴躁,容易互相角斗致使伤残或死亡,因此要单独圈养。平时要多放牧,定期修蹄、刷拭,还要注意性格的训练,使其温顺,易于管理。最后要按照计划对种公羊及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5结语
奶山羊的经济利润非常可观,而且是一项发展前景广阔的绿色产业。陕西省富平县在奶山羊饲养中,已形成独特的饲养模式,在养殖奶山羊的过程当中,采用分阶段的饲养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奶山羊的成活率和健康程度,提高奶山羊的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户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林宛,肖喜东.奶山羊不同饲养阶段的养殖技术[J].今日畜牧兽医,2014,11:59-60.
[2]陶令,李栋,尹青鹏.奶山羊不同饲养阶段的养殖技术[J].农家顾问,2015,02:108.
[3]张建光.奶山羊高效养殖技术[J].新疆畜牧业,2014,12:33-35.
关键词山羊;养殖技术;安徽祁门;历口镇;山区
1建设科学实用高床位羊圈
山羊喜干燥,厌潮湿,好运动习性,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坐北向南、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且有放牧羊场地的地块上建设羊圈[1]。为了达到冬季利于保暖、夏季利于通风降温的目的,应根据所选择地块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的方式可以有2种,分别为单列式、双列式。羊床及饲槽应设置在羊圈内。羊床的制作材料应选择木条,条与条之间的间隔控制在1.0~1.5cm并固定。羊舍的高度应控制在不低于2.5m,不同羊所设计的面积应有所不同,对于种公羊及哺乳母羊,应占1.5~2.0m2/只,而对于其他羊,则占据的面积仅为0.8~1.0m2/只即可。设计的用于每只羊运动的面积应至少是羊舍面积的2倍。羊圈顶部用石棉瓦、水泥瓦、茅草作覆盖物,羊圈地面要具有干燥、通风、粪便便于清除等优点。羊圈地面要用漏缝地板,距离地面1.0~1.5m,板材可用木条和毛竹等,木条(竹片)间距为3.0~3.5cm。
2选择适宜山区的山羊品种
历口镇山区当地的山羊品种具有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低、产肉量不高等缺点,不能与商品生产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因此,必须引进生产性能优良的肉羊品种进行养殖,且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杂交改良。山羊品种选择还应综合考虑饲养后本身的需要和当地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实践证明,选择优良产能山羊、萨能山羊或南江黄羊作为第1母本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历口镇当地的母本数量多,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对当地的环境适应性强,耐粗饲,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选育,以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
3把握适宜规模,合理分群饲养
养殖山羊应把握适宜的规模,且由于养殖的目的不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也不同。混养容易造成羊羔营养缺乏,种公羊滥配,导致羊群整体退化,要求适时分群。一般母群规模在60~80只,实行公母羊、孕羊与非孕羊之间分离。养殖户最小规模,一般不宜少于20只,适度规模50~60只,较好规模养殖为100~150只,养殖规模大小应根据羊场、家庭劳力和经济条件而定。
4种植优质牧草及贮备越冬草料
5加强免疫,适时驱虫
羊圈(舍)内外检查性打扫,搞好环境卫生。养殖户每年春秋季对羊舍、场地、用具进行1次大清洁、大消毒[3]。消毒程序:彻底清扫—清水冲洗—喷洒消毒液。消毒药可用10%~20%石灰乳,或2%~5%烧碱水,羊舍内用20%漂白粉溶液,并根据当地山羊疫病流行性情况选用3联或5联苗,羊痘、口蹄疫或疫苗和传染性胸膜炎疫苗进行春、秋季2季的定期防疫。山羊体内寄生虫每季度应驱虫1次,可选择左悬咪唑、依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防治,或根据病情的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驱虫。每年对山羊进行2次全身药浴,以驱除其体外的寄生虫,药浴的药剂可选择螨净200~300mg/kg水溶液或溴氰菊酯(敌杀死、倍特)50~80mg/kg水溶液,结合阿维菌素注射0.2mg/kg体重,可取得更好的效果。要注意羊场日常管理,每季度灭鼠1次,夏、秋季2个季节应每7d灭蚊蝇1次,同时还要留心观察羊群状态,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防病治疗。山羊驱虫(体内、体外)情况,可选择广谱性驱虫药,如丙硫唑或杀虫星、驱虫散等,该药可驱除线虫、蛔虫、羊狂蝇等寄生虫,一般山羊30日龄驱虫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特别是山羊进入一个新区羊场前应驱虫1次。体外寄生虫可用除癞灵和双甲咪乳油片溶或喷雾。
6细心管理,科学放牧
7参考文献
[1]郑前芬,陈义才.肉用山羊养殖技术要点[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38-39.
[2]李连任.肉用山羊高效养殖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05(11):32-33.
1.1污染物处理不及时
在山区进行山羊生态养殖过程中,由于大多并未修建污染物处理设施,使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久而久之污染物随意排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样也就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其次,在进行山羊养殖场地选址或布局时过于随意,并未按规定远离水源,这样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由于山区山羊养殖场地随意,所以治理难度大、危害多、特别是山羊粪便中的有害物质若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会经渗透到土壤层,流入河流与水库中,导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污染,这样也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1.2山区山羊污染防治力度不大
由于地方政府一般都只注重人口密集居住区域的环境保护,而并不过于重视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使山区治污力度并不大,造成治污设施建设跟不上环境破坏步伐,这样也就致使山区山羊养殖污染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山区畜禽养殖户污染治理方法比较落后,且虽然在处理污染物上有一定的效果,但因治理污染不科学,达不到国家关于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是在山区养殖场地,一般都只是采用简单的三级沉淀池过滤后进行排放,使其根本无法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这样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1]。
2山区山羊生态养殖技术
2.1合理设计与规划羊舍
规划山区羊舍过程中,养殖户首先应根据山羊生物学特性,结合该山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气候,进行科学合理的羊舍选址、规划与布局。同时,尽量修建成双坡单列式的高床漏缝形式的羊舍,并选择木质或砖木材料为羊舍结构。另外,在架设羊舍过程中,由于山区早晚气候温差较大,养殖户应结合不同海拔高度,设定羊舍楼床高度与面积。最后,养殖户还应在羊舍后方侧风向处修建粪污处理设施,如积粪池、沼气池、多级沉淀池等,其修建规模应结合山羊饲养规模为根据,这样才能使山羊粪便污物得到无害化处理,进而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
2.2山区山羊圈养技术
传统山区山羊养殖方式一般都是以防牧方式,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山羊养殖,可采取山羊圈养与传统放牧相结合的圈养饲养方式。特别是对于农作物较多的山区地方,如秸秆、红薯藤、蔬菜叶等都在山羊养殖中得到充分利用。而为提高山羊圈养水平与品质,养殖户应选择优质的花生藤、大豆秸秆、优质牧草等为山羊饲料,使其可保障山羊所吃到的饲料符合喂养标准。另外,在投喂粗饲料时,如成熟后的秸秆、玉米壳等,其比例应控制在30%内,这样才能确保圈养山羊得到更好的吸收与消化。与此同时,在山羊生态圈养中,若条件允许,养殖户可对粗饲料进行预先氨化、碱化处理,提高山羊对粗饲料的吸收率与消化水平,进而加快山羊的生长与繁殖。
2.3保障山区山羊四季均衡的营养草料
在山区山羊生态养殖过程中,保障山羊四季均衡的营养草料是提高山羊品质的关键。而种植优质、高产牧草为舍饲养羊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为养殖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种植草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养殖户应根据山羊养殖规模与发展需要,尽量选用农闲地、果园地、退耕地进行计划性种植,这样不仅能够使土地得到最大化利用,也能满足山羊饲草饲料供给需求。第二,养殖户还应将夏天与秋天青草茂盛季节进行充分运用,尽量收集野生草、秸秆、花生藤、农作物副产品等,并制作成青贮料和干草粉进行储存,使其保障山羊四季均衡的营养草料,实现山羊高效养殖。
2.4山区山羊粗饲料制备技术
粗饲料也是山区山羊生态养殖的重点,而粗饲料制备技术又是满足山羊饲养的基础。其中粗饲料制备技术包括饲草青贮、微贮技术、微贮饲料等技术,这些先进的粗饲料制备技术不仅有利于改善饲料口感,也能降低饲草饲料浪费。另外,在运用粗饲料制备技术时,养殖户还应充分利用夏天与秋天青草茂盛季节,大量收集野生牧草、树叶、农作物秸秆等,或栽培高产优质牧草,这样才能保障在冬季与春季山羊饲草饲料的供给。
2.5山区山羊放牧补饲技术
在进行山区山羊放牧补饲过程中,由于天气变化、温差气候、牧草生长规律等都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季节山羊补饲量也有所不同。但若只单单进行放牧补饲,很难满足山羊正常生长与营养需要。因此,在山区山羊放牧补饲过程中,应结合山羊实际情况进行放牧补饲,若有需要还可对羊群进行夜间采食,以便满足山羊营养需要。另外,养殖户还可结合不同季节的天气情况,特别是天气好的情况下可进行充分放牧。但若放牧补饲还是无法满足山羊需求,养殖户还应在收牧后的2~3h内进行精料补饲,以便羊群都能满足需求,这样才能加快山羊繁殖,提高经济效益[2]。
2.6定期进行驱虫防病措施
定期做好山羊的驱虫防病措施也是提高羊群生态养殖的关键。在进行驱虫防病措施时,首先应结合山羊寄生虫病发生的季节动态规律,对山羊进行驱虫防病措施。如在高发寄生虫病的夏秋季节,应每月进行一次的驱虫防病措施,在冬春季节还进行每季一次的驱虫灭疥。而对于山羊幼崽,应在两月龄的时候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灭疥,以便提高山羊的抵抗能力。其次,在选择山羊驱虫灭疥药物时,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药物,以防对山羊身体产生过多的危害。另外,通过对山羊进行科学免疫接种,是预防山羊痢疾、口蹄疫、山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的重要措施。而在进行免疫接种时,应严格依照免疫接种程序,使其预防更严重疫病的发生。最后,对于发病或疑似病种山羊,首先应进行消毒,后进行隔离与观察治疗,最后对病羊粪便与污染物进行焚烧或掩埋处理,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更大的传染,进而影响羊群的生态养殖[3]。
3结语
综上所述,山区山羊的生态养殖技术可有效提高山羊品质,扩大山羊总体规模,提高山羊养殖户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山区山羊生态养殖时,科学合理的规划羊舍、注重山羊的饮食与卫生、增强山羊饲料饲草的营养水平,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山区山羊生态养殖目的,也能为养殖户带来更理想的经济效益。
作者:王勇裴振华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畜牧兽医站
参考文献:
[1]田淑芳,周小波,袁珍军,等.山区山羊生态养殖关键技术探讨[J].湖北畜牧兽医,2016(5):41-42.
关键词:林下山地鸡;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绿色原生态的理念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更加倾向于林下山地鸡的养殖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不仅能够节约经济成本,还能够在短期内给养殖户带来丰厚的利润。下文通过分析林下山地鸡目前的发展状况,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归纳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林下山地鸡的发展现状
相比传统的养殖方式,林下山地鸡的养殖方式更加绿色原生态,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这就说明,林下山地鸡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林下山地鸡的养殖方式被大力推广和实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主要的问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1品种不优良
由于林下山地鸡的养殖方式和传统圈养式的养殖方式不同,这就要求鸡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也就是鸡的生命力要顽强,即鸡的品种问题。公鸡和母鸡之间的配种问题就是至关重要的步骤,这直接影响着鸡的品种问题。只有优良的品种,鸡才能适应林下山地鸡的养殖方式,才会降低幼鸡的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优良品种的鸡还能保证鸡肉本身的口感,肉质才会更加香嫩。
1.2饲养技术不成熟
1.3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由于林下山地鸡的养殖技术尚未成熟,对于鸡群的排泄物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到处都是鸡群的排泄物,不仅污染了当地新鲜的空气,空气中还弥漫着恶臭味。这就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除了养殖技术带来的环境问题,还有一些人为因素造成对环境的伤害,比如山头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
2改善、优化林下山地鸡的养殖结构
分析了林下山地鸡养殖的发展现状后,找出了一些现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了使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也为了不阻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林下山地鸡的养殖结构进行改善和优化,提出相应的整改对策。
2.1提高养殖户养殖技术
由于养殖方式的改变,对于不同的养殖模式,养殖户应该采取不同的养殖技术。为了减少鸡群的死亡率,养殖户更应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养殖技术。养殖技术包含很多方面,不单单是鸡群饲料的选择,还有选择养殖的范围,鸡舍的卫生清洁,鸡群的疾病防治等等。在选择放养鸡群区域的时候,要考虑周围是否有干净的水源,交通是否便利。山地不要选择太平坦的地方,最合适的坡度在45°。搭建鸡舍的材料不要过于粗糙,避免夏季高温天气无法进行散热,最好选择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在饲料的选择上,不要过于使用精饲料,最好是复合饲料,适当加入红薯叶、绿叶蔬菜等。搭建好的鸡舍要定期进行卫生处理,尤其是鸡群的排泄物,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要使鸡群长期处于潮湿的地方。鸡舍一定要经常通风,保持干燥。更重要的是流感、病毒的预防,避免大量的鸡因患病而死,特别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一旦发现后,应该立即对患病鸡进行隔离。对于疾病的预防,可以在日常饮食上加入一些营养物质,补充蛋白质,也可以是一些有助于增强抵抗力的物质。除此之外,养殖户最好对鸡群进行疫苗接种,进一步防治疫病的传播与扩散。
2.2培育优质的品种
对于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养殖户来说,为了保值鸡的品质,可以自行进行保种、选种、育种等。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和国家补贴费用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育种的进程中。培育优质的鸡品种,不仅能够减少鸡群死亡率,还能使养殖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网箱养鳝的独到优势
目前市场上黄鳝的主要货源是来自野生捕捞,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鳝反季节的囤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因此,人工养殖黄鳝的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这里我们介绍的是一种成活率高、易养易捕、病害少的养殖方法,叫池塘网箱养鳝,它是把鳝种放在悬浮于水中的网箱当中,人工投喂饲料进行养殖的一种新的养鳝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今后养鳝节约化、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占地少、节约化程度高、成本低、效益高、好观察、容易越冬等优点,深受广大鱼农的喜爱,为鱼农们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池塘网箱养鳝法的网箱与一般养鱼的网箱不一样,它的水面上还有许多水生植物,一旦翻开这些水生植物,就能看到数量众多的黄鳝栖居在里面。当前人工养殖黄鳝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土池养殖、水泥池养殖、稻田养殖等等,而网箱养鳝法却有很多其它养殖方法所不及的优势,具体体现在:第一,就是网箱当中的水和外界的水体能够自由交换,溶氧量比较丰富,病害比较少;第二,黄鳝在狭小的箱体里面生长,它的活动范围比较小,能量消耗比较低,所以黄鳝长得比较快;第三,网箱养鳝造价比较低,一个大概20~30平方米的网箱,造价只要100块钱,一般的老百姓都比较容易接受;第四,网箱养鳝不用担心黄鳝钻进泥里找不到,便于提捕、容易捕捞,劳动强度比较低,也比较容易管理。
网箱养鳝的前期准备
准备网箱时,网箱的材料最好采用聚乙烯的网片,千万不要图省事把养鱼的网箱拿来用,养黄鳝的网箱与养鱼的网箱是不一样的。养黄鳝的网箱要求密度大、网目比较小,这是因为黄鳝是无鳞的,网眼大,擦伤就比较厉害。我们选网片要选择网眼稍微小一点的,像筛绢网就行了。网箱的大小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下网箱前,要先用木桩或者竹篙在池塘中打桩,这样好固定网箱。网箱在放种前5~7天下水,有利于鳝种下箱前能在网箱的网片上形成一道由丝状藻类组成的生物膜,避免鳝种摩擦受伤。网箱不能随便放下水,它的入水深度也有讲究。网箱在水体中,离水底大概50厘米,网箱的上沿也要保证在水面上方30厘米,这样黄鳝就不会跑到外面去。
当然,如果能用人工养殖亲鳝获得鳝苗那是最好不过了。在亲鳝养殖池中,可以适当地投放一些水葫芦,创造一个能让亲鳝栖息、产卵的环境。亲鳝喜欢躲在生长着水葫芦的水面下,并将卵产在这里。为了能方便地获取鳝苗,可以在亲鳝产卵前,在投放水葫芦的水面下20厘米左右的地方放置一个网片,这样等卵孵化后,鳝苗会沉落在网片上栖息,而不至于沉到池底。孵化后,只要给鳝苗喂养一些浮游动物就可以了,直到长成幼鳝准备投放到网箱里面去。
网箱里的黄鳝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得有适当的投放密度。密度过小的话,它的整体效益体现不出来;密度过大了,又怕它的生长速度要受到限制,最好是控制在20平方米的网箱放50公斤黄鳝。
网箱织好了,鳝种也投进去了,这里还有一步很重要的程序不要忘了,那就是还得给这网箱里面投放一些水生植物,譬如水花生,投放量差不多占到网箱的五分之四就可以了。说到水花生,它的作用可大着呢:第一,它起到了隐蔽作用,因为黄鳝的生活习性是喜欢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水花生起到了遮阴的作用;第二,水花生可以吸收塘里、水池里的氨、氮这些有毒物质,可以起到净化水的作用。
网箱养鳝的关键环节
一切都准备好了,那网箱养鳝要把握哪些关键的技术环节呢?要想获得成功,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二、要掌握好分养关。收购鳝苗回来后,要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分养,以防大鳝吃小鳝,并便于观察各种规格黄鳝的生长速度。
三、要掌握好观察关。网箱养鳝也一样得做好日常观察和检查工作,这是网箱养鳝提高产量的关键。因为勤观察能掌握各个网箱黄鳝的食量大小,以便下次增减;还可了解各网箱黄鳝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也便及时对症处理。4~10月底是黄鳝的主要生长期,要做到每天早晚巡查,随时监测水质,还得经常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损,如果有破损得及时补上,否则黄鳝借机开溜,那可就麻烦了。
四、要掌握好投喂关。可别忘了,提供新鲜适口、充足的饵料是养好黄鳝的关键。黄鳝苗投入网箱的三天以内,不要喂食,让黄鳝慢慢地适应环境。第三天以后,可以在每天傍晚投喂饵料,渐渐养成主要在傍晚投喂的习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养殖黄鳝饵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以便于加药防病。投喂的饵料可以用鱼粉、蝉蛹加少量的面粉配制而成。黄鳝爱吃小杂鱼、蚯蚓,也可以先把这些东西绞碎,与配合饲料和在一起喂养。养殖期鲜饵的投喂量占黄鳝体重的5%~10%,11月以后为3%。干饵的投喂量占黄鳝体重的2%~5%,11月以后为1%。一定要记住,当天配制的饵料要当天喂,以保证饵料足够新鲜。苗种刚放入网箱时,投饵的范围可以大点,这样能给鳝苗较大的摄食机会,然后,逐渐过渡到定点、定时、定量,每天投喂三次,分别是9:00、14:00、18:00,投饵量分别是日投量的30%、20%、50%。
五、要掌握好防病关。防止黄鳝生病,这是网箱养鳝成功的重中之重。野生黄鳝很少发生病害,而由于网箱养鳝是在高密度人工饲养的情况下,生态条件发生改变,很容易发生病害。一旦黄鳝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因此鳝病防治工作绝不能马虎,要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如果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对症处理并加以控制,将会引起黄鳝成批死亡,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预防鳝病,除了应选择好的鳝种和放养时对鳝种进行消毒外,还可以在生长季节每隔10~15天,用漂白粉挂袋放置于网箱边一次,并定期在网箱水体中浸泡中草药。再有就是选用对黄鳝无副作用的生石灰,15天左右用50克生石灰,兑水1000千克泼浇消毒一次,要泼洒在网箱外面的水体中进行消毒。还可以一星期一次在饵料中加氟派酸,防止肠道病,剂量是50千克饵料中加两粒氟派酸。如果坚持做到这几点,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如果黄鳝得了水霉病和烂尾病,可以适当地加大生石灰的用量,并用0.25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连续三天,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