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各种新潮防晒、驱蚊产品颇受青睐。
点开小红书,1款蕉下的网红“小手雷防护喷雾”可能正得到追捧和推荐,不少博主称其为“蚊虫叮咬止痒神器”“隐形蚊帐”“手雷炸蚊子”“花露水+止痒膏+消包膏”“驱蚊神器”,均将其作为驱蚊喷雾来使用。
本刊收到消费者投诉,有消费者反映这款产品作为防蚊产品,没有任何农药生产所需要的三证编号,不符农业部的要求,而且产品包装与网页宣传出入很大。
是否真的如此呢?
多次宣传“防叮”“驱蚊”功效,产品包装却只字不提
这款产品外形类似小手雷,外观颇受青睐,全称叫“多功能防护喷雾”,并未提及“驱蚊”,那么消费者为什么都拿来驱蚊了呢?
其宣称页面多次提及“防叮”“驱蚊”,且是其宣传重点,防叮、止痒、消包三大功能中的第一大功能,声称“户外防叮时长可达8小时”,还提供了驱蚊时长的检测报告。
产品宣称含有进口PMDPURE成分,提取天然柠檬桉叶油。柠檬桉叶油是一种被美国疾控中心批准和推荐的源于植物提取的驱蚊成分。
本刊为此购买了此款产品,一探究竟。
与之对比,本刊拿出手里的2款驱蚊喷雾(六神、欧护),可以发现产品标签有相应的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证号。
蕉下喷雾产品包装与宣称页面相差较大,原因是什么呢?是虚假宣传,还是未取得农药证号,巧立名目打擦边球?
含驱蚊成分,无注意事项或提示
我们再从成分上分析,这款产品到底有没有驱蚊成分,发现其包装上的成分标注为水、孟二醇、维生素B5、透明质酸钠。
孟二醇,即产品宣传中简称的PMD,又叫柠檬桉醇,就是柠檬桉叶油的核心成分,能有效地驱除蚊虫,具有较强的驱虫效果。柠檬桉叶油精馏、分离,再纯化就可得到其中柠檬桉醇(PMD),一般用来作为医药、化妆品、护肤品、驱蚊产品的原料。
孟二醇不建议3岁以下孩子接触使用。以柠檬按提取物为例,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不建议三岁以下儿童使用含有柠檬桉提取物的驱蚊产品,加拿大不建议12个月以下婴儿使用。
我们试用了一下该款喷雾,喷出来是四散的较细的雾状,清凉,有较浓的柠檬桉树、佛手柑的香味,可能会吸引小孩子,如果不慎服用或喷到眼睛,可能会导致危害,在产品包装上没有任何提示和注意事项,也是让人担忧的。
农业部:防蚊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需农药证号
这款产品外包装确实没有驱蚊产品应有的农药正式登记证号和农药生产许可证号。
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凡是有驱蚊、防蚊功效的产品均属于农药产品范畴,在市场上销售需取得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而且必须在包装上标明。
也就是说,不能说“产品名字”没有“驱蚊字样”就不属于农药。
根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9月发布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防蚊驱蚊类产品认定的意见》,判定某种产品是否属于农药,应当根据该产品的功能用途、使用场所、保护对象等进行界定。如果产品的标签、说明书标明该产品具有防蚊驱蚊功能,无论其有效成分是化学成分还是植物源性成分,该产品都属于农药范畴,依法应当按农药进行管理。
因此,不仅这款蕉下产品,市面上多种标以植物提取成分为原料,具备防蚊驱蚊功能的“防蚊贴”“防蚊剂”“防蚊液”“防蚊手环”等各种新潮产品都应按农药进行管理。
严格意义上讲,按照我国《产品质量法》《产品标识标注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求,无标注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的驱蚊产品应属不合格产品。消费者可查看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证号可以网上查询,防止是假冒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驱蚊产品中的微毒成分并不可怕,只要产品有农药登记证号、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号,就说明成分含量已经达到安全的要求。
官方网店疑似已下架该款喷雾
本刊询问店铺客服,天猫客服反馈是“没货”“链接也没有”,询问啥时候有货,客服没有明确答复,京东客服则承认确实“下架了”。
由包装可知,这款产品由“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大央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而蕉下就是由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13年的品牌。
得益于近年来“她经济”的风靡,蕉下业绩规模快速增长。但蕉下难以摆脱重营销、轻研发的新消费品牌“通病”,被消费者诟病“收智商税”,其2021年营销费用占45.9%,而研发费用仅有3%。
本刊向深圳减字科技有限公司发送了采访函,截止发稿,未收到回复或反馈。目前市面上有不少“儿童蚊香”“防护喷雾”“驱蚊手环”“驱蚊贴”,号称“天然”“草本”“无毒”“无烟”“物理防蚊”,宣称含有各种“天然成分”“植物提取物”,很受青睐。
这些新潮驱蚊新品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环保健康,但很多都是一种营销噱头,除了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效果上没有什么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