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1规定了本规范的总体目标、要求、适用范围,以及与其他规范之间的关系;2消防设施的基本规定;3消防给水与消火栓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5泡沫灭火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6水喷雾、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7固定消防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8气体灭火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9干粉灭火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10灭火器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11防烟与排烟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及技术措施。
下列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条文按本规范执行: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17
《卤代烷121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J110-198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泡沫灭火系统技术标准》GB50151-2021
《卤代烷1301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63-199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GB50166-2019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1993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219-201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1-201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2007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38-2003
《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47-2004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GB50440-2007
《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GB50444-2008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施工与验收规范》GB50498-2009
《细水雾灭火系统技术规范》GB50898-2013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B51309-2018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GB51427-2021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解释。
二、本规范编制单位、起草人员及审查人员
(略)
三、术语
1总则
1.0.1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编制目的和编制依据。消防设施是保障建设工程消防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消防设施的工程质量,有效发挥消防设施的功能,及时探测、扑救和控制火灾,降低火灾危害,是制定本规范的主要目的。
1.0.2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建设工程中消防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和维护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和关键技术措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工程中设置的消防设施和既有建筑的消防设施改造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和维护均应符合本规范。
2基本规定
2.0.3本条规定了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的性能和防护要求。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的选型和具体设计参数需要在综合分析防护对象的功能和火灾特点、不同防护目的及应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以既保证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稳定、可靠地运行,又兼顾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其中,防护对象主要考虑其使用功能、建筑特征、火灾类型、火灾荷载、火灾危险性等;防护目的主要分为控火、灭火、防护冷却和防火分隔;环境条件主要考虑保护对象周围的通风或对流情况、环境温度、腐蚀度、洁净度等。
2.0.4本条规定了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中位于爆炸危险环境的供水管道及其他灭火剂输送管道和组件的静电导除要求,以防止静电火花而引起燃烧或爆炸事故。
2.0.6本条规定消防设施在安装完成后需对供水管道和灭火剂输送管道进行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和冲洗。强度试验是对系统管网的整体结构、所有接口、管道支吊架、基础支墩等进行的一种超负荷考验,严密性试验是对系统管网渗漏程度的测试。实践表明,这两种试验必不可少,是评定项目工程质量和系统功能的重要依据。管网冲洗是防止系统投入使用后发生堵塞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2.0.7本条规定了消防设施竣工后需进行功能验收。竣工验收是消防设施工程交付使用前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为确保系统功能,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应进行竣工验收,开展相应的检查试验。
2.0.8本条规定了消防设施施工、验收过程中的记录、存档要求。消防设施施工过程中的记录主要包括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检查记录、施工过程调试记录等,这些记录本身也是系统验收时需要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消防设施验收是对设计和施工质量的全面检查,包括对消防设施设计内容进行检查和必要的性能测试,有关内容均需要记录并存档备查,以备消防设施在检修、改造等情况下使用。
2.0.9本条规定要求各类消防设施和器材在投入使用后需定期巡查、检查和维护。维护管理是各类消防设施和器材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只有良好维护管理的灭火设施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2.0.10本条规定了在各类消防设施的管道、组件等外表或附近应设置明显的标志,以便平时维护保养和检查系统组件的设置状态,如控制阀门的启闭状态,并在火灾时能够及时、准确找到相应设施和组件并进行应急操作,确保及时启动消防设施。
3消防给水与消火栓系统
3.0.1本条规定了消防给水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消防给水系统由消防水源、供水设施、消防供水管道、控制阀门等组成,是火灾时向各类水灭火系统、防护冷却系统、防火分隔系统和消防车或其他移动式装备供水的基础设施。系统的关键参数是流量、水压及消防用水量,这些参数是保障各类水消防系统实现相应功能的基本指标,在设计和应用时应合理确定这些参数并能满足系统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
3.0.2本条规定了确定不同压力制消防给水系统压力的方法。消防给水系统的系统工作压力是确定所用设备、器材、管材管件、阀门和配件等系统组件的工作压力等级、选择管材和设计管道的重要参数,是消防给水系统的基础性能指标,需要准确确定,以确保系统在准工作状态下安全运行,并防止在调试、验收、检测以及灭火救援等情况下因压力超过系统组件和管道的额定压力出现渗漏或损坏而使系统失效。
3.0.3本条规定了市政消火栓及其给水管网的基本性能要求。市政消火栓是市政给水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灭火救援时供消防车取水的主要设施,其流量和压力由市政给水管网提供,并应满足在灭火时流量增大、水头损失增加情况下的压力需求和保证两支水枪(按水枪出水口径为19mm,每支水枪平均出水流量7.5L/s确定)扑救火灾所需流量要求。
3.0.4本条规定了室外消火栓系统设置的基本要求。室外消火栓是消防给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供水方式或压力,室外消火栓具有向消防车供水、直接用于室外灭火扑救和防护冷却、防止火灾向相邻建(构)筑物蔓延等多重作用。室外消火栓系统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设置位置、流量、压力等关键设计参数和系统其他组件对系统功能的影响,以保障其在消防救援时正常发挥作用。
3.0.6本条规定了防止室内消防给水系统对其他用水性能产生不良作用的基本要求。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的取水方式和路径多样,当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上接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受到污染,并应确保这些防止倒流设施自身的卫生性能符合相应的要求。
3.0.7水质、水量是各类水源用作消防水源的基本性能指标。其中,水质是保障各类水灭火系统能够持续、正常工作的基本条件,对于用水有特殊要求的灭火系统,还需符合相应的水质要求;水量是确保水灭火系统实现相应防护目标的根本保障。另外,当消防水源还需供消防车取水时,应设置取水口,且取水口的最大吸水高度要满足消防车快速、方便和安全取水的要求。本条规定的这些要求是保证实现各类水灭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
3.0.9本条规定了应设置高位消防水箱的基本范围。高位消防水箱具有在准工作状态时为消防给水系统和水灭火系统稳压、在发生火灾时提供初期消防用水量的双重作用,是保障水灭火系统扑救建筑初起火灾的重要设施。
3.0.10本条规定了高位消防水箱设置的基本要求。高位消防水箱作为消防水泵启动前为各类水灭火系统提供消防用水的重要设施,水量、水压、水位、防冻和供水的可持续性等技术要求尤为重要,这些要求也是高位消防水箱在日常运维和监督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只有确保这些关键环节的安全可靠,才能够快速和高效地扑救建筑初起火灾,提高火灾扑救效果。
3.0.12本条规定了消防水泵控制柜的基本性能要求。消防水泵控制柜是保证消防给水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部件,在准工作状态下的防水、防尘等性能和在火灾状态下的启动性能必须得到保障,避免贻误因灭火时机而影响火灾扑救效果,甚至失败。
3.0.13本条规定了稳压泵的基本性能要求。稳压泵是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中维持系统压力的主要组件,主要用于监测消防给水系统管网严密性和工作状态,防止消防水泵频繁启动。其中,流量和压力设置的合理性对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确保消防给水系统在准工作状态下持续运行的关键。
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0.2本条规定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选型的基本要求。根据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技术特点不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分为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和保护对象。只有在符合适用范围的情况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才能够实现对这些场所和保护对象初起火灾的有效防控,以达到相应的控火和抑火目标。
4.0.5本条规定了洒水喷头的基本设置要求。洒水喷头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实现相应防护目标的关键环节,是衡量系统灭火、控火、防护冷却或防火分隔能力的直接载体。洒水喷头在选用、布置和水力计算时,应结合设置场所和保护对象的特点确定,确保喷头对初起火灾的反应能力和正常的洒水分布状态,保证喷头在启动后能对保护对象实施全覆盖保护。
4.0.7本条规定是保证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持续供水能力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供水管网和报警阀进出口部位设置的控制阀既是系统的检修阀,也是供水的控制阀,对于保障系统正常供水非常关键,无论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还是运行状态,均必须确保这些阀门处于常开状态。
5泡沫灭火系统
5.0.3本条规定了储罐的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选型的原则要求。系统类型不同,适用的场景不同,储罐的类型和大小、储存的可燃液体种类都是影响储罐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选型的主要因素,只有选取适宜的系统类型,才能确保系统正常发挥作用。
5.0.5本条规定了固定顶储罐的低倍数液上喷射系统管道的基本设置要求,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避免因储罐爆炸而导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固定顶储罐发生火灾时,罐顶一般会被破坏,如何保证设置在罐体上的泡沫灭火系统的安全是系统设置必须考虑的问题。
5.0.8本条规定了中倍数或高倍数全淹没系统和局部应用系统启动的基本功能要求,以提高系统控制的可靠性,确保系统在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可靠启动。灭火系统的启动控制设置多种冗余启动方式是提高系统启动可靠性的基本途径。
5.0.9本条规定了泡沫液泵的基本性能要求。泡沫液泵用于向系统供给泡沫液,是泡沫比例混合装置的关键组件,其性能高低关系到泡沫比例混合装置能否向系统供给符合混合比要求的泡沫混合液,必须确保泡沫液泵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符合本条规定。
6水喷雾、细水雾灭火系统
6.0.4本条规定了水喷雾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启动的基本方式。多种系统启动方式的设置是用以保证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启动,以实现灭火或控火等系统防护目标。其中,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一般在自动和手动启动方式失效的情况下使用。
6.0.5本条规定了水喷雾灭火系统喷头设置的基本要求。水雾喷头的水力特性决定了喷头存在有效射程和一定的覆盖范围。同时,水雾喷头在一定工作压力下才能使出水形成喷雾状态,并具备相应的雾动量、雾滴粒径等雾化特性。而水雾喷头具备良好的雾化特性是保证水喷雾灭火系统工作时能够从喷头喷出符合系统灭火或冷却等功能要求的水雾的先决条件。与撞击型水雾喷头相比,离心雾化型喷头喷射出的雾状水滴是不连续的间断水滴,其雾化程度更高,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适合在保护电气设施的水喷雾灭火系统中使用。
6.0.6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喷头设置的基本要求。细水雾喷头是细水雾灭火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与其他水灭火系统相比,细水雾喷头的喷雾孔径小,喷出的细水雾雾滴粒径小,需要一定距离实现有效成雾,并且更易受周围环境条件影响而造成喷头堵塞。为保证火灾时喷头喷出的细水雾能够有效地施加到被保护区域或保护对象上,实现灭火、控火等系统功能,需要细水雾喷头符合相应的布置原则,满足基本的防护要求。
6.0.8本条规定了细水雾灭火系统过滤器材质和网孔大小的要求。与其他自动水灭火系统的喷头相比,细水雾喷头的过水孔径小,更容易因水中杂质的存在而堵塞喷头,影响系统的喷雾效果。因此过滤器是细水雾灭火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保证系统的过滤器充分发挥设置功能,避免因其自身腐蚀而产生杂质,要求过滤器具备在所用水质和应用环境条件下长期正常使用的耐腐蚀性能。同时,为了防止过滤器的滤网网孔太大造成喷头堵塞,或者太小影响系统流量,要求系统中设置的过滤器滤网选择合适的网孔孔径。
7固定消防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
7.0.1本条规定了固定消防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的基本设置要求。固定消防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按喷射介质、控制方式,灭火装置流量大小及射流方式等可以分为不同的系统类型。系统的选型和灭火剂的选用应满足系统的相应防护目标要求,并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不会给应用场所或保护对象带来次生损失。在兼顾系统保护对象的建筑特征、环境条件、可燃物类型、数量、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类型的系统及灭火剂,使系统特性与保护场所的特征和火灾特点等影响因素相互匹配,才能充分发挥系统的灭火、冷却等功效,实现系统的防护目标。
7.0.2本条规定了室内固定水炮灭火系统的系统形式及消防水泵的启动功能要求,以保证系统在火灾情况下能够及时启动消防水泵并能够更快喷射出水,为消防水炮提供发挥系统功能所需工作压力和流量。
7.0.3本条规定了室内固定消防炮的布置要求。固定消防炮的安装位置和高度要保证消防炮在允许的回转和俯仰角范围内不与周围的建筑结构或构件碰撞,避开消防炮保护范围内射流路线上存在的障碍物,使消防炮的射流能够完全覆盖被保护对象,实现有效灭火或控火的防护目标。
7.0.4本条规定了室外固定消防炮的布置要求。作为提供区域性消防保护的室外消防炮系统,应具有使灭火介质的射流完全覆盖整个防护区,阻止火势向周围区域连续蔓延的能力,并使灭火介质供给达到一定的喷射强度,以有效发挥系统灭火或冷却的功效。
室外布置的消防炮的射流受环境风向和风力的影响较大,应避免在侧风向,特别是逆风向时的喷射,减小环境风对消防炮的有效射程、作用范围、喷射强度等的影响。
当可燃液体储罐区、石化装置或大型油轮等防护对象高度高、面积大,或消防炮的射流受到高大建(构)筑物或设备等阻挡,致使消防炮的射流不能完全覆盖灭火对象而难以发挥作用时,需要设置消防炮塔。室外安装的消防炮塔一般离火场较近,易受到雷击、大风等作用,需要设置避雷装置、防护栏杆和防护水幕,以减少火灾和雷击等对炮塔本身及安装在炮塔上的设备、操作人员的伤害。
7.0.5本条规定了固定消防炮平台和炮塔结构的性能要求。消防炮平台和炮塔是安装消防炮、实施灭火剂喷射的主要设备,通常设置在室外,不少安装在海边、石化区等腐蚀性较强的环境中,经常承受自然环境的风力、雨雪等作用。消防炮的工作流量和工作压力较大,喷射产生的反作用力较大。防腐蚀措施和结构安全性关系到炮塔的使用寿命和安全使用,需要采取合理的固定措施,确保施工及维护质量,以保证消防炮系统的结构及其固定牢固,满足消防炮正常使用的需要。此外,消防炮塔的结构设计和安装应满足消防炮正常使用的要求,不得影响消防炮的左右回转或上下俯仰等灭火操作。
7.0.10本条规定了保证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中的阀门位置正确的措施,防止误操作。
系统应同时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功能,以保证系统操作与控制的可靠性。现场确认火灾后必须立即启动系统,要求现场的手动控制相对于自动控制具有优先权;消防控制室手动控制和现场手动控制具有同等优先权。
在系统自动控制状态下,要求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和喷射型自动射流灭火系统至少有2台灭火装置同时启动扫描、定位火源并实施射流灭火,是一种安全冗余设置要求。
根据喷洒型自动射流灭火系统的特点,探测装置不具备对火源距离信息的反馈功能,喷洒型自动射流灭火系统发现火源的探测装置需要关联对应的灭火装置同时开启射流灭火,并要保证至少有一组灭火装置的射流喷洒到火源,以保证系统有效灭火。
8气体灭火系统
8.0.1全淹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灭火浓度高,一旦喷放可能导致停留在防护区内的人员发生窒息和伤亡事故。本条规定是全淹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应用的安全性要求。
8.0.2全淹没气体灭火系统需要在防护区内全部建立灭火浓度才能实现其灭火功能,本条规定了全淹没气体灭火系统的防护区的基本性能要求,以保证系统可靠灭火,人员能够及时疏散出防护区。防护区围护结构具备相应的耐超压性能和密闭性能,可以防止出现围护结构变形破坏导致灭火剂流失。防护区的门朝向疏散方向开启,并可自行关闭,既有助于防止灭火剂流失,也方便防护区内的人员及时撤离。
8.0.3本条规定了全淹没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灭火浓度、设计惰化浓度要求。灭火浓度、惰化浓度是保证有效灭火、抑爆的基本参数,设计灭火浓度、设计惰化浓度应考虑灭火剂喷放后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喷放过程中的药剂损失等因素。对于经常有人停留的防护区,应将灭火剂释放后形成的浓度限制在对人身健康和安全危害较小的安全范围内。
8.0.4本条规定了组合分配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储存量的基本要求,以保证系统所保护的任一防护区发生火灾时,储存的灭火剂都能满足有效灭火所需用量的要求。
8.0.7本条规定了气体灭火系统喷头布置的基本要求。对于全淹没气体灭火系统,灭火剂在防护区内的均匀分布是整个防护区快速达到设计灭火浓度的前提。保护对象为可燃液体时,喷头射流方向应避免直接朝向可燃液体表面,防止灭火剂射流导致可燃液体飞溅造成流淌火或蔓延更大的范围。对于局部应用气体灭火系统,喷头布置需使保护对象全部处于灭火剂的淹没范围内,并达到灭火所需浓度。
8.0.8本条规定了气体灭火系统用于扑救可燃、助燃气体火灾时的基本要求,防止防护区内可燃气体、助燃气体出现复燃或发生爆炸事故。在具有联动切断装置的前提下要求具有手动切断方式,可以保证在联动切断方式失效时仍可手动关断气源。
8.0.9本条规定了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组件、储存容器等的基本性能要求。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和组件、灭火剂的储存容器及其他组件能够有效承压,是保证系统在发生火灾时正常启动、持续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在灭火剂的储存容器或容器阀、系统中的封闭管段上需要设置安全泄压措施,以防止意外的高压泄放导致人身伤害和设备损失事故。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依靠其饱和蒸气压储存,难以采用承重方式监测其泄漏;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在失电情况下储存容器内存在高压可能,储存容器上的泄压管应将泄压的二氧化碳直接引至室外,防止二氧化碳中毒事故。
8.0.10根据气体灭火系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系统启动方式,是提高系统启动可靠性的关键。本条规定了气体灭火系统的基本启动功能要求,以确保系统在火灾时能够及时启动、喷放灭火剂。
9干粉灭火系统
9.0.1本条规定了采用全淹没灭火方式干粉灭火系统保护的防护区的基本性能要求。根据干粉灭火剂的特点,防护区的开口大小和位置、房间的疏散门等会导致喷放的灭火剂流失,影响灭火浓度。干粉灭火系统只有在相对封闭的防护区内才能形成所需设计灭火浓度,从而实现抑火或灭火目标。
9.0.2本条规定了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的喷头布置和保护对象周围的环境条件。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灭火时需要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保护对象周围,并在保护对象表面建立灭火浓度。空气流速、喷头与保护对象之间的遮挡物会显著削弱干粉灭火系统的喷射速率,并直接影响实际喷放到保护对象表面的灭火剂量,应予避免。
9.0.6本条规定了干粉灭火系统主要组件的性能要求。喷头、管道及附件、干粉储存容器和驱动气体储瓶是干粉灭火系统必不可少的组件,是保证系统在发生火灾时正常运行的关键组件。这些组件在选用时,应按照系统在最不利情况下的使用需求确定,以确保系统能够安全和持续运行。
9.0.7本条规定了干粉灭火系统扑救气体和液体火灾的基本要求。未切断供应源的可燃气体和液体火灾扑灭后容易发生爆炸、复燃等危险,只有在发生火灾时联动切断可燃气体和液体的供应源,干粉灭火系统才能够快速、高效地实施扑救,并达到灭火目的和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9.0.8本条规定了干粉灭火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启动功能。合理的启动方式是确保干粉灭火系统在火灾时能够可靠启动并实施灭火的必要条件。系统的操作与控制方式需结合保护对象和灭火方式、在正常工作模式和自动模式失效等不同工况下的启动要求综合确定。
10灭火器
10.0.1本条规定了灭火器选型的基本原则。根据场所的火灾类型选择相适应的灭火器,既要保证灭火器能够发挥灭火作用,也要防止在同一场所内选配灭火剂不相容的灭火器、防止灭火剂与保护对象发生不利于灭火的逆化学反应。
10.0.2本条规定了灭火器设置点的基本要求。在建筑中应合理确定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并在每个设置点配置足够灭火级别和数量的灭火器,确保配置场所的灭火器保护范围全覆盖。
10.0.3本条规定了灭火器配置数量的基本要求。灭火器的配置数量是实现相应防护目标的根本保障,应与所保护的计算单元的灭火需求匹配,满足所在计算单元的最小需配灭火级别。一个计算单元内至少配置2具灭火器,共同作用有利于迅速、有效地扑灭初起火灾;同时,两具灭火器也可起到相互备用的作用。
10.0.4本条规定了灭火器的基本设置要求。灭火器作为扑救初起火灾的主要器材,发生火灾时人员需要尽快取得灭火器进行灭火操作,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才能达到迅速取用、快速灭火的目的。
10.0.5本条规定了保障灭火器正常性能的防护要求。灭火器只有在符合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场所才能实现相应的灭火效能。对于二氧化碳等储压式灭火器,环境温度超出使用温度范围时还可能会导致灭火器的内压升高而引发意外事故。
10.0.6本条规定了灭火器重新配置的基本原则。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危险等级、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是确定灭火器配置的关键因素,对灭火剂要求、灭火器类型、灭火器的配置基准等有较大影响,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校核和调整灭火器的配置。
10.0.7本条规定了各类建筑中所配灭火器的维护要求。定期维护和维修灭火器、到期报废灭火器是消防设施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证灭火器安全使用、能够有效扑灭初起火灾的重要保障。等效替代原则需要确保灭火器的配置级别不降低。
10.0.8本条规定了灭火器报废的基本要求。瓶体出现锈蚀、破损或超过报废期限的灭火器,不仅会降低灭火效果,而且可能对使用人员造成人身伤害。
11防烟与排烟系统
11.1一般规定
11.1.1本条规定了防烟、排烟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火灾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设置防烟、排烟系统旨在及时排出火灾产生的高温和有毒烟气,阻止烟气向发生火灾的防烟分区外扩散,使人员在疏散过程中不会受到烟气的直接作用,同时为消防救援人员进行灭火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11.1.3本条规定了送风管道和排烟管道的基本性能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排烟管道在工作时均有可能受到火灾或高温作用,且排烟管道排出的烟气温度较高,系统管道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是保证火灾时送风、排烟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本要求。除管道材质要求外,管道内表面的粗糙度、管道的密闭性尚需减少流动阻力及管道漏风量,以满足系统正常工作、提高系统工作效率的要求。
11.1.4本条规定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和机械排烟系统风机风量的计算要求。风机的额定风量应根据实际的计算风量及漏风等风量损失确定。
11.1.5本条规定了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补风机的基本启动功能要求。风机是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补风系统的核心组件,需要保证其能在火灾时可靠启动。系统同时具有现场手动启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和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的功能,是保证系统及时可靠启动的基本要求。常闭加压送风口、排烟阀开启时,表明已有火灾发生,应能及时联动相应的风机启动。
11.2防烟
11.2.1本条规定了建筑中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的范围。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受风压作用影响较大,利用建筑本身的自然通风条件难以起到有效阻止烟气进入人员疏散安全区域的作用,需要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方式维持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内的正压以阻止烟气侵入。
11.2.2本条规定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基本设置要求。要求楼梯间、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独立设置,规定系统的最大服务高度是提高机械加压系统的可靠性,确保系统能够在防烟楼梯间与前室、前室与疏散走道之间形成一定的压力差或压力梯度,是实现防烟目标的关键。
11.2.3本条规定了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的防烟前室自然排烟口的基本设置要求,以确保防烟楼梯间前室、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自然通风防烟的有效性。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楼梯间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通风开口的面积大小是影响防烟效果的主要因素,只有保证一定的开口面积才能确保防烟的有效性。
11.2.4本条规定了建筑中避难区自然排烟口的基本设置要求。避难层和避难间是建筑内人员,尤其是行动不便者避免火灾威胁、等待救援的安全场所,避难区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时,自然通风口的面积和朝向均需要符合本条规定。
11.2.5本条规定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的基本要求。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在防烟部位的余压值是考察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确定系统送风量和风机选型的基础。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置应满足各防烟部位余压值的要求,以便在疏散路径上形成一定的压力梯度,阻止烟气侵入安全区域,并能满足疏散门的开启要求。
11.2.6本条规定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联动工作要求,以保证着火区域及其受影响较大区域中防烟部位能够及时建立安全屏障,避免烟气的侵入。火灾时,加压送风系统应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为满足火灾初期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首先,要保证防烟系统能够及时联动开启;其次,联动范围要满足设计要求,符合疏散策略。
11.3排烟
11.3.1本条规定了同一个防烟分区排烟方式的要求,以确保排烟系统的有效性。当同一个防烟分区内同时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和机械排烟方式排烟时,自然排烟的排烟口可能会变为进风口而影响排烟效果。
11.3.2本条规定了防烟分区划分的基本要求。划分防烟分区旨在提高排烟效率,使设置的排烟系统更加合理,避免烟气蔓延和影响范围扩大。防烟分区划分应根据场所的具体情况,结合排烟场所的空间特性和功能分区、防烟分区的面积大小、挡烟设施的设置等因素确定。
11.3.3本条规定了机械排烟系统水平和竖向布置的基本要求,以保证系统在火灾时的安全和运行的有效性、可靠性。水平方向按防火分区独立设置,有利于保证防火分区的完整性和防火分隔的可靠性;竖向分段布置是为了避免排烟系统担负楼层数太多或竖向高度过高,防止系统因故障波及面过大而降低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11.3.4本条规定了与排烟系统合用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的基本性能要求。排烟系统和通风、空气调节系统一般需要分别单独设置,确需合用时,一是系统各组件的性能要满足排烟系统要求,二是要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保证在发生火灾时系统能顺利地从通风或空调模式转变为排烟模式。
11.3.6本条规定是确保建筑内火灾时人员疏散安全对补风系统设置及其性能的基本要求。排烟系统排烟时,通过补风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保持内部具有合适的压力以迅速排除烟气。补风系统设置不合理,会对排烟系统造成较大影响,降低排烟效率。
1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2.0.1本条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报警触发器件的基本设置要求和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以实现火灾早期探测和报警、向各类消防设备发出控制信号并接收设备反馈信号,实现预定消防功能为基本任务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火灾探测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对于火灾探测报警功能,同时设置自动触发器件和手动触发器件是保证系统及时发出报警的基本要求。
12.0.2本条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设备之间相互兼容的基本性能要求,是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基本保障条件。只有当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各设备之间具有兼容的通信接口和通信协议时,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交换,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系统控制的可靠性。
12.0.3本条规定了火灾报警区域和火灾探测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报警区域的划分主要是确保火灾报警控制器准确确认火灾报警区域,满足消防联动控制器对受控设备联动控制编程的要求。探测区域的划分主要是为了迅速而准确地探测出被保护区内发生火灾的部位,使消防管理人员确定火灾报警部位。合理划分火灾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的前提。
12.0.4本条规定了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器回路总线上短路隔离器的设置要求,以减少系统设备或回路总线短路故障的影响范围,有效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设置短路隔离器是保证系统整体功能不受故障部件影响的关键,一旦某个现场部件出现故障,短路隔离器即可有效隔离故障部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受故障部件的影响。
12.0.5本条规定了火灾声、光警报装置的设置和控制的基本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火灾确认后启动火灾警报器发出火灾信号是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均需要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使之能够在建筑发生火灾时及时向人员发出警报,警示人员迅速疏散,对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具有重要作用。
12.0.6本条规定了火灾探测器选型的基本要求。火灾探测器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组成部件,其合理选型是确保火灾探测器对设置场所初起火灾及时、准确探测报警的前提。在选择火灾探测器种类时,要综合探测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火灾初期的形成和发展特征、空间几何特征、环境条件、联动控制要求、可能引起误报的原因等因素确定。
12.0.8本条规定了在设置避难层的建筑中,火灾报警控制器和消防联动控制器的设置部位和配接现场设备范围的原则要求,以确保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设置避难层的建筑,消防设施一般以避难层为界分段设置,现场设置的火灾报警控制器所配接的火灾探测器、模块等设备不跨越避难层,是有效防止受控设备误动作、增加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12.0.9本条规定了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的设置原则和合用广播系统强制启动的功能要求。消防应急广播系统是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采用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的保护对象多为高层建筑或大型民用建筑,这些建筑内人员集中又较多,火灾时影响范围大,为了便于火灾时统一指挥人员有序疏散,要求在集中报警系统和控制中心报警系统中设置消防应急广播系统。
12.0.11本条规定了系统联动控制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以保障消防联动控制的可靠性。消防联动控制在发生火灾时按照预设的逻辑和时序实现对受控系统设备的联动控制功能,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其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受控消防设备能否及时动作,对初期的火灾控制和人员疏散至关重要。
12.0.12本条规定了联动控制模块设置的基本要求,以确保联动控制模块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联动控制模块是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实现消防联动控制功能的基本现场部件,具体设置需要注意:一是设置位置要保证自身工作的稳定性,确保其工作不受电磁等因素干扰;二是不能采用跨报警区域的方式控制,要确保其仅控制本报警区域的设备。
12.0.13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子系统,属于火灾预警系统,可燃气体探测器在功耗、使用寿命和维护管理等方面和火灾探测器均不同。本条规定了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设置的基本要求,以确保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0.1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属于火灾预警系统和供配电的保障系统,本条规定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置的基本要求。为保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电气火灾监控设备要直接配接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组成独立的系统,且系统设置不应降低供配电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和可靠性要求。
12.0.15本条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布线的基本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属于独立的建筑消防电气系统,单独布线是其基本要求。本条规定一是为确保系统火灾探测器、模块等弱电设备运行等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二是便于系统的施工、维护与保养。
12.0.16本条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控制线路及传输线路选型的基本要求。系统线路的选型是系统布线设计的关键环节,线路的防火性能直接影响系统在火灾工况下的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系统的供电线路、消防联动控制线路需要在火灾时继续工作,应具有相应的耐火性能,其他传输线路等要求具有一定的阻燃性,以避免在火灾中发生延燃。
12.0.17本条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等控制与显示类设备主电源的供电与连接要求。控制与显示类设备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核心设备,其供电可靠性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主电源与消防电源供电线路直接连接是确保供电可靠性的基本要求。
12.0.18本条规定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IP防护等级选择的原则要求。IP防护等级是表征电器产品防尘、防潮或防水能力的指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的防护等级选择是确保系统设备在不同环境,尤其是潮湿、多尘等恶劣环境条件下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在工程中必须根据设备设置场所的环境条件合理确定设备的IP防护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