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丸,中药名。为白蘑科真菌雷丸的干燥菌核。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主治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小儿疳积。
贰
中药歌诀
雷丸味苦,善杀诸虫,
癫痫蛊毒,治儿有功。
叁
常见搭配
①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稀粥调1.5克服之。(《经验前方》)
②治三虫:雷丸(炮)30克,川芎30克。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3克,空腹煎粟米饮调下,日午、近晚各一服。(《圣济总录》雷丸散)
③消疳杀虫: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3克。温米饮调下,乳食前。(《杨氏家藏方》雷丸散)
④治蛔虫、蛲虫病:雷丸、苍术各等分,温火焙干后,研末。用麻油煎鸡蛋一个,取以上药粉3~6克放入鸡蛋中心,食用。成人每次吃2~3个,小儿每次吃1~2个,连续食用3天。(《中国药用真菌》)
⑤治绦虫病:雷丸15克,二丑6克,槟榔63克。先将后二味水煎2次兑匀,然后加入雷丸粉末,早晨1次服下,小儿酌减。(《中国药用真菌》)
肆
分布产地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南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伍
民间传说
宋代有文献中记载:有一个姓杨的淮西人,中年时得了一种怪病。每当他说话的时候,肚子里便有小东西模仿他的声音和话语。
开始时他并不在意,几年后,他肚子里的声音却越来越大。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道士,道士看到了他的病症十分惊讶,告诉他:“这是应声虫寄生在你体内,如果不及时医治,拖得越久,不光会损害你的健康,更会连累到你的妻子。”病人听后十分害怕。道士便为他支招,叫他专心朗读《本草》一书,如果读到某一种药材时,腹中之虫没有重复其名,就可以停止朗读,找到这种药材服用,这样即可治愈。
于是这位姓杨的病人便按照道士所说的办法开始朗读《本草》,每读一个药材,肚子里的应声虫便学着他的声音重复,直到读到“雷丸”时,肚子里的虫子突然没有了声音。他十分惊奇,没有多加耽误便去寻了这味药材来服用,才终于将这个怪病治好。
陆
古籍摘要
《本草求真》:“雷丸味苦而咸,性寒小毒,本竹余气所结,得霹雳而生,故有雷丸之号。功专入胃除热,消积化虫,故凡湿热内郁,癫痫狂走,汗出恶风,虫积殆甚,腹大气胀,虫作人声音,服之即能有效。”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咸,寒、微寒,有小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膏摩,除小儿百病。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聚,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阴痿。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苦、咸,性寒,有小毒,入肺、脾、胃三经。主胃中热,癫痫狂走,恶风汗出,解蛊毒,杀诸虫,逐皮里膜外之水。又作糜膏,除小儿百病,利丈夫,不利女子,久服阴痿。火炮用。雷丸,苦能燥脾,而胃则其腑也,肺则其子也,故均入之。虫以湿热为巢穴,湿热去而虫可杀矣。《本经》既云利丈夫,《别录》又云久服阴痿,于事相反,陶隐居以此致疑,不知利者疏利之谓尔,非利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