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笔记本电脑屏幕技术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从面板材质进化到分辨率提升,从窄边框设计拓宽屏占比到高刷新率普及,再到近年来兴起的防蓝光护眼认证,笔记本电脑屏幕在视觉体验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对于用户来说,面板材质变化、分辨率提升、加大屏占比以及高刷新率带来的改变显而易见,但防蓝光除了看着屏幕变黄之外,到底对用户的视力健康有没有益处?这是很多人对于防蓝光的疑问所在。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防蓝光这件事。
蓝光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蓝光就是波长为380到500纳米之间的蓝色光线,这种光线属于高能可见光(HEV),是可见光中具有最强能量的光谱段。
此前有实验证明,波长为400-455纳米的短波蓝光,会使人眼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这是导致眼部健康威胁的根本原因。
不过,蓝光并非全都是有害的,比如455-500纳米波长的蓝光,实际上是具有调理昼夜节律、产生暗视力以及影响屈光发育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滤蓝光、防蓝光,实际上就是要处理400-455纳米波长的短波蓝光。
事实上,蓝光本身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自然界蓝光均以长波为主。而之所以笔记本电脑屏幕、显示器设备大多都会考虑防蓝光、低蓝光设计,主要原因在于人造LED屏发光是需要利用强能量短波蓝光激发荧光粉发黄光,因此LED屏就会产生大量的强能量短波蓝光。
下图就是太阳光与LED屏的光谱对比,差异显而易见。太阳光蓝光波长均匀,且主要以长波蓝光为主,而LED屏的短波蓝光能量极高,远超其它颜色的光谱。
蓝光一定有危害吗?
其实无论是自然界的蓝光、还是人造电子设备产生的蓝光,本质上对视力的影响。取决于用户日常的使用习惯。
蓝光具体有哪些危害?
对于不注意保护视力的人来说,蓝光具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就是会引起视觉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先来看一张图:
其次,蓝光会加速皮肤老化。
2010年,一篇发表在《JournalofPhotochemistry&PhotobiologyBBiology》上的标题为《Effectsofbluelightirradiationonhumandermalfibroblasts》的研究发现,当使用410-420纳米蓝光照射细胞时,会使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和细胞毒性;同时,如果使用410、420、453纳米蓝光照射时,会降低成纤维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导致细胞老化问题。
如下图所示,在蓝光照射1小时后,per-1(周期节律蛋白)活性会明显下降:
因此,LED屏幕所产生的短波蓝光,不仅会影响视力健康,同时还会对我们的皮肤细胞产生伤害,降低细胞活性,从而导致皮肤老化。
其三,影响睡眠质量。
我们都知道,褪黑素是人类睡眠的奥秘所在,比如经过长途飞行倒时差的时候,吃一些促进褪黑素的药物会有很好的效果。
但根据实验,短波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在强蓝光干扰下,人类的生物钟会出现偏差,从而造成生理和神经系统紊乱。
从这一点来看,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自己为什么晚上睡不着、越看手机越精神的原因。
除了上述这些危害之外,强蓝光还可能导致头晕、恶心、干眼症等问题。
低蓝光屏幕有用吗?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目前主要的防蓝光手段为软件和硬件两种方式。
软件防蓝光主要通过成像前处理内部信号来过滤蓝光,一般开启之后,整个屏幕会泛黄,且亮度下降。通过滤除所有波段的蓝光,同时降低屏幕亮度让光线更为柔和的方式,来达到护眼目的。
此外像大多数显示器,还会提供多种滤蓝光模式,比如多媒体、电影、文本模式,不同模式滤除蓝光的百分比不同,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当前场景的滤蓝光模式,从而获得低蓝光的画面。
相对于软件滤蓝光来说,硬件滤蓝光对于显示效果的影响会小很多,而且时下不少硬件滤蓝光的笔记本电脑在开启滤蓝光模式之后,屏幕色彩并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硬件滤蓝光主要是在屏幕上的一个个小灯珠上包裹滤蓝光浮层,这个浮层会滤除高能短波的有害蓝光,使蓝光的尖峰峰值从430-450纳米向右移动到460纳米左右,从而大幅减少400-450纳米范围内的高强度有害蓝光。这也是为什么硬件滤蓝光对屏幕色彩没有明显影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