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消毒产品?用什么能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魏秋华: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物理化学消毒方法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要注意的是,不是名字里含有“氯”字,就是“含氯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指的是溶于水能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苯扎氯铵、氯己定、氯二甲酚、对氯间二甲苯酚等,虽然名字里都有“氯”,但其实属于单链季铵盐、胍类或酚类化学物质,是低效消毒剂。日常生活中,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粉或含氯泡腾片等都属于含氯消毒剂,为中高效消毒剂。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商品有效成分。
记者:使用消毒剂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魏秋华:要避免混合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漂白粉等)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气体,造成人体皮肤和黏膜损伤,严重的会出现肺水肿等症状。含氯消毒剂也不能与过氧化物消毒剂混合使用,会发生化学反应,消耗有效成分。也不推荐和酒精同时使用,消毒效果会减弱,甚至可能产生有毒气体。
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避开皮肤和口鼻,佩戴口罩、护目镜(眼镜)、长袖橡胶手套和防水围裙;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配置和使用含氯消毒剂溶液,用20℃左右温水配置消毒剂,温度过高的热水会促进某些有效成分分解,影响消毒效果。餐具使用消毒剂浸泡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避免药物残留。如果人员在进行消毒时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消毒剂应储存在25℃以下的阴凉通风处和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
记者:如何科学安全地使用酒精消毒?
乙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精,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品,火灾危险性属于甲类,它的燃点是75℃,闪点是13℃,爆炸下限是3%(V/V)。浓度75%的酒精,闪点大约是22℃,火灾危险性还是属于甲类。如果是朝空气中喷洒,酒精蒸气与空气混合达3%及以上的浓度后,一旦碰到高温物体、衣服静电、电火花或点燃的香烟,就容易发生爆燃,产生危险。酒精喷洒方式并不能形成悬浮于空气粒径小于50微米的雾滴,也就难以杀灭空气中的病毒。所以使用酒精喷洒对空气消毒并不科学。如果是喷在物体表面或人的身上,酒精蒸气会通过呼吸吸入、通过皮肤吸收,有导致中毒和过敏等风险。
为安全起见,室内外均不要用酒精喷洒式消毒,建议直接用浓度75%左右的酒精擦拭物品,使表面湿润,并自然蒸发干燥,可以实现灭活病毒的效果。而且,在消毒过程中要避免酒精洒漏,保持室内通风,空气中酒精浓度不超过3%,以防发生火灾。也可使用酒精浸泡小件物体,消毒时附近必须禁止明火,防止发生燃烧风险。最后,记得把酒精放置妥当,避免被小朋友误食,引起酒精中毒。对此,部队各单位尤其是医疗卫生防疫单位,应加强酒精管理,落实专人负责,加大酒精安全使用常识宣传力度,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记者:是不是酒精浓度越高,越有消毒效果?
魏秋华:浓度为60%~80%的乙醇是一种有效的杀毒剂,可以灭活亲脂病毒。但是,90%以上的酒精浓度会使病毒表面蛋白发生瞬间变性固化,形成保护层,阻碍酒精对病毒核酸的进一步破坏,不利于病毒的整体灭活。
记者:给居家环境消毒,还有哪些方法?
记者:家里没有感染病人,但担心外出回来后带回病毒,我们应该怎么给自己“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