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
存的问题。本单元课文就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观赏、对其
的理解,让我们更加敬重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目的】
1.积累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4.理解作者表达感情的主要方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重点难点】
1.观赏美丽的语言,品尝作者的情感。
2.初步思索和相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珍贵精神。
3.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指导】
L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相识。
2.主动阅读文本,反复诵读课文。
3.深化思索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肃穆命题,树立起建立美妙地球家
园的责随意识。
【课时支配】
《猫》2课时
《鸟》1课时
《动物笑谈》1课时
《狼》2课时
17猫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101页
1.积累重要等词语。
2.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4.揣摩生动的细微环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5.培育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找寻问题、找到答案的实力。
1.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比照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识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宠爱而养它。我国闻名作家郑振
铎先生的《猫》中写“我”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
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原委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
散文《猫》。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
运动的提倡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当中国科学院考古探讨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
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展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
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留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污涩(se)怂恿(s6ngy6ng)蜷伏(quan)惩戒(chGngjiG)
怅然(chAng)诅骂(zu)妄下断语(wAng)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浑身黄色,很得意毛色花白,并不好
土的白雪球看,瘦,后来毛被烧
脱了几块,更难看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天生愁闷,不活泼,
好玩,会捉鼠懒散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宠爱
结局病死丧失打跑而死
(二)问题探究
1.三只猫的结局如何?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丧失。第三只猫:打跑而死。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
“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
处辩诉,最终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的。
作分析。
明确:(1)句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
去。
分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猫的形态。“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
更显出猫的活泼得意。
(2)句子: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
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簇新与快乐。
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宠爱溢于言表。
(3)句子: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分析:乱跑,爬树,捉蝴蝶等行为,干脆写出了第二只小猫的活泼。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愁闷也罢,但这都不阻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安静的生活很快消逝,
不幸随之而来,第三只猫的不幸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依据什么断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好像也特殊留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视着
5.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明确:凶狠的黑猫。“逃”:做贼心虚。“衔着”:铁证如山。
6.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改变?
明确:第一只猫:快乐一才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愉悦一,怅然、愤怒。
第三只猫:厌恶一>懊悔、自责。
【课堂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
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宠爱它,
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宠爱顽游,不被留意;春天来了,它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
愁闷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
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课后作业】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冤枉动物或别人,或被人冤枉的经验?请简洁写下来,并写出你如今
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猫》课文内容,今日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及本文的写作特色。
(-)问题探究
L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遇冷遇,是酿成它的悲剧的
干脆缘由。
2.下面的两个句子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明确: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
然快乐,可是亡失的苦痛更叫人难过。所以,好久不情愿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一种负罪感恒久不能消退,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恒久愧对这类生命。
3.假设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明确:第二只猫是宠物,假设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妈不当心,
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4.品尝下列语句。
(1)“三妹常常取了……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扑”字妙在何处?
明确:这一句用一''扑"字不仅塑造了一只活泼得意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我们的
想象一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如在眼前。作者宠爱的感情也因此表露无遗。
(2)“我看见一只黑猫飞速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黑猫怎
样的感情?句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这一句表示黑猫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作者自然对它愤怒、气恼。句中“逃”“衔着”
最具表现力,“逃”表现黑猫做贼心虚,“衔着”说明铁证如山。
(3)“想到它无反抗的躲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将“我”的“暴怒”“虐待”比方为“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比方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用“针”形容造成的苦痛之大。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
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在构造上形成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写作特色
1.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本文描写很生动,可以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微环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
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
“酸辛”,或“怅然”“愤怒”,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有感
染力。
2.情节曲折,构造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
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动。作品首尾的照应和文中伏
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构造完好而严谨。
3.以小见大,主题深入。
上看是在讲解并描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本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中猫的不
幸命运,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困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羞辱和践踏随时随地都可能驾临,根本没有方法逃脱,也就是说,他们的悲剧是必定的。
正如文中的张妈,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能静默无言,连辩护
的权利都没有,作者把这一深入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具。
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反客观实际状况去加以
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向,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峻过失。
2.预习第18课。
【板书设计】
、
第一只猫:得意小猫因病亡一酸辛、难过(首次养猫)
第二只猫:活泼好玩却亡失一怅然、愤怒(久不养猫)l回绝主观臆断
第三只猫:无缘无故蒙委屈一暴怒、愧疚(永不养猫)
18鸟
课本第102-106页
2.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了鸟的特点。
教师:出示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楣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溢快乐,充溢灵气,生气勃勃。刚刚我们看到了古人诗歌中鸟的形
象,今日我们来学习今人笔下的鸟。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秋实。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
居台湾。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鸟》收录在梁实秋闻名散文作品集《雅舍小品》的第一集中。1937年7月7日,抗
日斗争爆发。同年7月28日,北平陷落,梁实秋因为担忧自己之前的政论会招致日军的迫
害,与家人协商后单独去往重庆前方,直到1943年才得以与家人团聚。《雅舍小品》是梁实
秋1939年在四川重庆北倍雅舍所写的小品文的结集。
(一)整体感知
(1)驾驭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羽蒯(he)蜷伏(quan)嶙视Qin)技(tuan)鸟唯(zhuan)
卑着(ye)长喙(hui)斑斓(Idn)丰月*(yu)秋纣(nongxian)
倏地(shu)佟立(zhu)釉绿(you)莺鹰(yuan)筵席Cyan)
平立(ju)崛萌(juji)感喟(kui)戟张(ji)微移(IanIfi)
窗梗(ling)鸦枭(chixioo)
(2)驾驭下列词语的释义。
瞬视:瞪眼凝视。瞬,瞪着眼睛看。
昂藏:形容仪表宏伟。
丰腴:(身体)饱满。
秣纤合度:胖瘦适宜。稼,饱满、肥胖。纤,瘦小、瘦弱。合度,相宜
倏地:快速地。
客愁:旅人怀乡的愁思。
踢踏缩缩: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踞踏,局促、拘谨。缩缩,畏缩的样子。
感喟:感慨。喟,叹气。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1)作者写了有关鸟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表现自己对鸟的宠爱?
明确:①笼中鸟羽翩不整、蜷伏不动的样子,我感到苦闷。②瞭亮响亮、圆润和谐的鸟鸣声,
我感到喜悦。③俊美美丽、玲珑饱满的模样,我感到快乐。④杜鹃鸟豪横无情、鸠占鹊巢
的劣行,我感到坦然。⑤风中鸟战栗抖擞、孤苦伶仃的境遇,我感到苦闷。
明确:第一局部(第『2段):写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局部(第3-5段):写生动细腻地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美丽的形体,表达了对
鸟的观赏和宠爱之情。
第三局部(第6-7段):写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了哪些鸟?
明确:鸟并不限于某一鸟,有笼中鸟杜鹃、白鹭、莺鹰、麻雀、喜鹊、寒鸦、鸥枭等,有家
养的,有野外的,更多的是“不知名的小鸟
2.请同学们轻声散读课文,整理出描写鸟的声音、外形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词性和词语的
感情色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声音:瞭亮、响亮、圆润、和谐。外形:俊美、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
臃肿、轻灵。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现作者宠爱、赞美之情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鸟的浓浓
的宠爱之情。
3.课文前4段写作者对鸟的宠爱,为何后面两段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冲突
的感情出如今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明确:假设说前面四段是真实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宠爱着鸟的得意”的话,则后面两段却
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段可能要
显得更深入、更丰富。
4.第5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梦想.”的缘由以及“梦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缘由: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给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5.最终一段说“自从分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
鸣”了,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对鸟类自由、活泼、俊美的尽情赞美。
6.作者想要借鸟抒发一种什么情感?
明确: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憧憬。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
别忘了敬重自然,敬重生命,爱惜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气勃勃,
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2.,,笼中鸟”让人骇人动目,以“笼中鸟”的口吻写一段话。
3.请你拟写一条爱鸟护鸟的宣扬语。
境况:蜷伏无法高飞苦闷
V
嚓亮、响亮交响乐
鸟
观赏
鸣哀乐
宠爱
‘凄绝、酸楚(比照)
我
爱
鸟鸟的形体:美丽俊美
(
文
眼
)一只鸟的死去悲伤
孤苦伶仃
生存状态皆鼓噪悲苦
鸥枭怪叫
囚在笼里
19*动物笑谈
课本第107—113页
1.驾驭重点字词。
2.通过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敬业看法。
3.理解大皇冠鹦鹉“可可”与人建立的密切关系。
4.理解劳伦兹对生命的敬重以及他对动物行为科学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
依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可以和鸟兽虫鱼交谈,因为他有一枚魔戒。本文的作者也可
以跟动物交谈,但是他不须要借助魔戒,则他是如何跟动物交谈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
文看一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由于对动
物行为学探讨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
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隐私》《雁
语者》《狗的家世》等。
(-)整体感知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可以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生物学家
劳伦兹情愿信任这个传闻,他将给世人“谈谈动物的私生活”看成自己的责任,于是他写了
一系列科普作品,《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最受欢送的一部,课文《动物笑谈》恰是其中一个
精彩的片段。
1.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
明确:因为作者怪诞的试验行为常常让人难以理解,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专业素养。
2.课文写了和黄冠大鹦鹉“可可”有关的哪几件趣事?
明确: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的三件趣事:①“可可”迷路。②“可可”咬掉“我”父亲
的扣子。③“可可”把“我”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
1.新诞生的小水鸭有什么本能?为了让小水鸭跟着“我”走,“我”是怎样做鸭妈妈的?
明确:和小鸭子一样,匍匐着、蹲着走,还要不停地像母鸭一样叫唤。
2.劳伦兹对动物的关爱获得了大大超出他意料的收获,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
明确: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是被多数事实证明的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劳伦兹对动物的付出
理解和敬畏,劳伦兹用他的慈爱和诚恳换得了动物们全身心的信任。其实地球上的动物都是
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人类用什么样的情感看法去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以什么样
的姿态去回报人类,当我们再埋怨其他生命或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幸时,想一想劳伦兹的付出
和我们自己的行为,怎样更好地生存的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3.说说劳伦兹作品的语言特点。
明确:亲切自然,充溢了爱心。劳伦兹将自己与动物之间的探讨与被探讨、视察与被视察的
关系变成了“亲子关系”,于是他笔下流淌的不只是文字,还有爱与亲情。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而又生动活泼,科学严谨而又不乏幽默,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高
尚的精神境界就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应留意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尝去领悟本
文的精华。
课文通过水鸭子试验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趣事这两件事,讲解并描述了作者专注
于动物行为探讨,为探求科学真理常常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的故事,表现了作
2.有人说,劳伦兹就像老顽童,可以一边学鸭子叫一边带着小鸭子走,学了这篇课文,你对
劳伦兹有了怎样的相识和评价
3.与同学们探讨应当怎样详细生动地描写动物的行为,然后写一写。
c探讨动物行为的科学试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提出问题
细致视察
水鸭子试验5猜测假设极忘
高我
试验证明的的
“我”一暗自得意
试验结果专工
动物笑谈人们一脸色煞白业作
素精
养神
对“我”依恋
“我”一学鹦鹉叫
迷路人们一定在那里
黄冠大鹦鹉“可可”《
咬掉父亲的扣子
I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
20狼
课本第114—115页
2.复述故事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理解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运用才智与狼搏斗的精神。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小说的情节构造,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欲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
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
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
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很多鬼怪故
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一生明珠暗投,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可以接触底层人民
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相识和理解,为文学创
作奠定了根底。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具有剧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入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
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
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传闻和野史轶闻。作者通过
谈狐说鬼,挖苦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显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构造布局
严谨奇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
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出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
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整体感知
1.朗读。
(1)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找出自己陌生的字词。
(3)学生齐读,要求能精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纳
勾画圈点法找出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或重点语句。)
2.译读。
(1)学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自读自译。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沟通,也可问教师,还可
勾画出等待集体解决。
(2)集体沟通疑难问题。
(3)检测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状况。
(4)教师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指出问题并做正确说明。
(5)教师选择一名或几名学生,朗读并翻译全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翻译)
3.理解。
明确:本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终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
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权力应丢掉梦想,敢于斗争,擅长斗争,最终定能
获得成功。
4.研讨与练习。
教师提出有关课文理解的几个问题,学生分组探讨。
(1)课文写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比赛,从课文中找出比赛双方各自占据的不同的
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2)双方在主观看法上实行了什么方式进展比赛?(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提示:①屠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②屠奔倚积薪下,弛担
持刀;狼前后夹击,欲致人于死地。
(3)双方的比赛可谓斗智斗勇,看看人和狼的“智”分别表如今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提示:从人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
懂得以分散留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这些方面去考虑、去分析。
(4)双方比赛的后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搜集有关狼的成语或故事,与同学们沟通。
2.思索狼被杀的缘由,以及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狼》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今日我们来从细微环节角度赏析本文,
学习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的写作方法。
问题探究
1.狼的贪欲和狡猾分别表如今哪里?
明确:“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语句,刻画出狼的贪欲、凶残、贪得无厌的
本性;“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将隧入”等语句,刻画出狼的狡猾、
阴险。
明确:(1)心理描写。惧一投骨避狼。/大窘一骨尽狼仍从。/恐一前后受其敌。/悟——刀
劈两狼。一开场,屠户采纳“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欲凶狠本性
缺乏相识并抱有梦想,一再妥协让步,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
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觉麦场积薪后,连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爱
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
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觉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
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快速抢占有利的地形,爱护自己,打算还击。“暴起”“劈”“毙”
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获得成功。“转视”“断”
“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觉,坚决出击,大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的有勇有谋,敢
于斗争,擅长斗争的精神。
3.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明确:全文表现了狼的凶狠、贪欲、狡猾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觉了屠户,立即跟了上去,
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狠贪欲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
倚”,,持刀,,,两狼确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道背后,“已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猾。
可是狼终归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场的懦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
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气,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
的阴险狡诈透出了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争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方和挖苦的手法,把深入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