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菌这里要提醒大家,宝宝要是喊屁股痒,可能真的是生病了!
7岁女童常喊屁股痒,肛周爬出十几条1厘米长蛲虫
图源:东南快报
在大家给菌菌的留言里,也看到有宝妈问,宝宝总爱挠屁股是怎么回事。
今天菌菌就给大家把宝宝长蛲虫挠屁股这事儿,说说清楚。
1
为什么会有蛲虫啊?
蛲虫,又叫“线头虫”“屁股虫”,学名是蠕形住肠线虫。
虫体呈乳白色,如同细小的线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pic.sogou.com
蛲虫是种寄生虫,通常寄生在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处。
雌性蛲虫会在夜间爬出肛门,在肛门附近产卵。
每一只雌虫产卵量可高达10000个,甚至更多。
这些卵可能散落在衣服、被褥、床和周围环境中,存活2周以上。
这时如果这些虫卵通过某些途径被摄入人体,就开始了一个略显恶心的循环。
图源:cdc.gov
●根据我国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蛲虫病的诊断》标准,全球蛲虫感染者的人数超过5亿。
●2017年伊朗一项涉及11676名儿童的较大样本量研究显示:
儿童的整体蛲虫感染率为17.2%,男孩和女孩的感染率均接近17%。
2001~2004年全国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8%。
●2016年~2018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736个监测点中,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2.5~2.8%;
4~7岁儿童感染率较高,江西和广西为蛲虫病的主要流行地区。
蛲虫病在学龄期或学龄前儿童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平均每30个学龄前儿童,就有1个感染蛲虫。
2
宝宝得了蛲虫病会怎么样?
◆肛周瘙痒,宝宝就想挠!挠!挠!
前面菌菌也提到,很多宝宝长了蛲虫,因为觉得痒,就喜欢挠屁股,尤其是在夜里入睡后。
肛周瘙痒是蛲虫病最为常见的症状,33%的人得了蛲虫病都会出现。
这是因为进入孕期的雌虫,会在夜里等宿主入睡后,移动到肛门的皮肤褶皱处产卵。
成虫和虫卵在肛周引起炎症反应,就可能会出现瘙痒。
于是宝宝就在睡梦中各种抓挠。
如果再因为肛周瘙痒,而被宝宝一直抓挠出现严重抓痕,还会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
◆影响宝宝睡眠
这种夜间发作的瘙痒可造成宝宝失眠、烦躁不安、遗尿、噩梦等。
◆引起宝宝消化道感染
如果蛲虫感染严重,还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
◆引起女宝某些炎症
爬出肛门的小部分蛲虫,还可能爬到女宝外阴部位,误入阴道,引起阴道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等。
此前还有女童因感染蛲虫,出现尿频的新闻。
图源:长株潭报
得了蛲虫病竟然这么让宝宝受罪,那宝宝到底怎么会得上蛲虫病呢?
3
做了什么
会让宝宝得蛲虫病?
蛲虫的感染原理其实也很简单,主要是通过肛门-手-口直接传播。
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情况会让宝宝感染蛲虫。
图源:宝宝呵护团队制作
大概回忆了一下,这些关键性的动作,宝宝好像都做了。
那怎么才能知道宝宝有没有得蛲虫病呢?
4
如何判断
宝宝有没有长蛲虫?
5
宝宝感染蛲虫后
该怎么办?
①2岁以下儿童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处理。
②最常用的药物是阿苯达唑:
第一次空腹吃400mg(如果1片的剂量是0.2g,则每次需要吃两片),两周后再吃400mg。
③如果宝宝肛周瘙痒得厉害,可以温水清洗肛周。
之后可以用力言卓、尤卓尔稀释后(用保湿霜稀释就行,几倍随意,没有规定)涂抹。
每日2次,不痒了就可以停,因为这个部位激素使用不能长,要短于1周。
④宝塔糖虽然也可以用于治疗蛲虫感染,但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大,一般更推荐使用阿苯达唑。
⑤家庭的其他儿童、成人(孕妇、哺乳期女性需医生指导)同时服药治疗,减少复发。
6
如何给宝宝预防蛲虫病?
其实家长不用太担心,现在这种感染越来越少,正常照顾孩子,注意基本的卫生就够了。
比如:
①勤剪指甲;
②饭前便后正确洗手;
③定期更换和清洗衣物、毛巾和床上用品;
④如果家中确诊有患者,应彻底清理家庭环境,尤其是床上用品、毛绒玩具和衣物。
听了菌菌的提醒,下次看到宝宝总是挠屁股,家长要多注意。
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在半夜宝宝睡着的时候,悄悄用透明胶带粘一粘,看看有没有长蛲虫。
最后,希望每个大宝宝和小宝宝们,每晚都能睡个好觉。
点个赞+在看,就能收获好梦哦~
今日话题
关于蛲虫,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责编:顾言
——参考文献——
1.吴成果.重庆市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3.
2.张豪.广州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状况调查分析.当代医学.2018.
3.黄继磊,张米禛,朱慧慧,诸廷俊,周长海,钱门宝,陈颖丹.2016–2018年全国3~9岁儿童蛲虫感染监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20,01:54-59.
4.冀连梅.儿童蛲虫病用药提醒[J].父母必读,2020,07:38-39.
5.Parasites-Enterobiasis(alsoknownasPinwormInfection).CDC.2013.
6.KangWH,JeeSC.Enterobiusvermicularis(Pinworm)Infection.NEnglJMed.2019Jul4;381(1):e1.doi:10.1056/NEJMicm1811156.PMID:3126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