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四.小儿给药方法
(一)口服法:条件许可尽量口服给药。注意不要平卧时或哽咽时给药。以免呛咳;喂药在奶前或两次奶之间,以免呕吐引起误吸;任何药都不要混在奶中。
(三)外用法:软膏、水剂、混悬剂、粉剂、膏剂等。约束手,以免摸抓误入眼、口。
(四)其他方法:雾化吸入、灌肠。
新生儿药理学的应用原理: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而药物的浓度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3).静脉注射:是新生儿最有效的给药途径,最好是应用微量输液泵。
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的联结程度。影响药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浆蛋白和药物的联结只有未与血浆蛋白联结的游离药物才具活性。
3.代谢大多数药物必须经过体内代谢转化为水溶性及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派出体外。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Ⅰ期反应)和结合(Ⅱ期反应)。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孕29周时,胎儿肝脏代谢酶的活性仅成人的36%,故早产儿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差。综述,新生儿出生二周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2周以后肝脏药物代谢能力迅速成熟,生后2个月至3岁药物代谢最迅速的阶段,高达成人的2~6倍,3岁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药物与母乳绝大多数药物不会引起母乳喂养儿的不良反应。
1.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机制和影响因素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受药物的理化特性、母乳的组成、以及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等因素的影响。
(1).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生物分子量、药物与蛋白联接的亲和力、药物的可溶性、介离常数和离子化程度、以及母乳及血浆pH等因素均可影响排泄到乳汁中的药物量。分子量小的药物容易被动弥散到乳汁中;非离子化的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母乳pH低于血浆pH,弱酸性的药物在母血中的浓度普遍高于母乳中,碱性药物反之;脂溶性的药物才能通过乳腺细胞弥散到乳汁。
(2).母乳的组成取决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的含量,从而影响药物的通透。
(3).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值。可反映药物转运到母乳中的量。低比值的药物对婴儿的不利影响较少。
2.影响婴儿暴露的因素
(1).婴儿的吸吮类型
(2).母亲药物动力学母亲血药浓度越高,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也越高。
(3).婴儿对药物的处理
(4).婴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取决于个体意识
3.哺乳期母亲应避免的药物
(2).麦角碱类制剂:具有抑制催乳激素活性的作用,减少乳汁分泌;(3)碘和含碘制剂:致婴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低下;
(4).哺乳期母亲饮酒,吸烟和药物成瘾均对婴儿不利;
(5).哺乳期间金制剂的应用有争议;
(6).哺乳期间口服避孕药有争议:因为有减少乳汁分泌的危险;
(7)关于锂制剂的应用也有争议,应个别对待;
(8).某些药物由于个体差异对婴儿的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的代谢性酸中毒,苯巴比妥致镇静和变形血红蛋白症等
1.解热镇痛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其疗效好,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但应注意使用剂量不宜大。
2.止泻药物
药用炭,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肠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烈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长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所以禁止3岁以下小儿长期应用。
3.驱虫药物
肠道寄生虫有多种,如蛔虫、蛲虫等。驱虫药也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少数寄生虫有效。用药前,查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
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哌嗪、噻嘧啶、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
4.抗过敏药物
西替利嗪,6岁以下儿童禁用或不宜使用。盐酸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盐酸地芬尼多等,6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
5.抗酸药物
6.四环素类药物
四环素类药物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牙齿着色变黄和骨生长抑制,所以8岁以下儿童禁用。
四环素类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胍甲环素、地美环素、美他环素等。
7.喹诺酮类药物
这类药物很多,常用的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8.其它抗感染药物
按药品说明书规定:头孢克肟,6个月以下婴幼儿不宜使用;替硝唑注射液,12岁以下少儿禁用;奥硝唑注射液,3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9.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会遮盖炎症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雄激素如甲睾酮、丙酸睾酮等长期应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
10.氨基糖苷类药物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小诺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等,连续使用易造成小儿听神经和肾功能损害,6岁以下儿童禁用。
1.妈妈要根据宝宝感冒的不同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对症下药、有的药物作用相同、避免重复用药。
2.退烧药要根据宝宝的体重来衡量剂量,在使用前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剂量。一岁的宝宝,若服用一种退热药仍不能使体温降到38.5度以内,可以将两种退烧药一起使用,但要相隔两小时,以免宝宝出现高热惊厥。含阿司匹林类药物,不能给1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
3.咳嗽的宝宝,妈妈要先找出咳嗽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若感冒药中已经有止咳成分,就不要再重复使用咳嗽药。有些咳嗽是过敏的表现,这时妈妈要带宝宝去医院,不要随便用药。
4.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谨遵医嘱用药、用量、用法。
感冒、发热:双黄连口服液、好娃娃感冒颗粒(小儿新)、牛磺酸颗粒、保婴丹
感冒、咳嗽:猴枣牛黄散、保婴丹、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口服液(同仁堂)、小儿止咳糖浆(露)、清宣止咳露
咳嗽、多痰:小儿止咳糖浆(露)、清肺化痰颗粒、沐舒坦、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保婴丹、猴枣牛黄散、健儿清解液
退烧:泰诺林、美林、臣功再欣、小儿退热贴
舌苔厚、内火盛:王氏保赤丸、小儿七星茶、小儿七珍丹
食欲不振、脾胃虚弱:婴儿健脾散(婴儿素)、醒脾养儿颗粒、脾可欣、小儿七星茶
腹泻:妈咪爱、金双歧、思密达、乳酸菌素、丽珠肠乐
非感染性腹泻:脾可欣、醒脾养儿、婴儿健脾散、思密达、合生元受惊、夜啼:牛黄抱龙丸、珠珀猴枣散、珍珠粉、保婴丹、婴儿素、小儿至宝丸(含朱砂,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