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是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药物是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也包括避孕药。
3、儿童专用药是指专为儿童设计的,在药物的安全、有效性和用药依从性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特点。这类药品说明书里只有儿童的用药说明,不含成人用药说明。
4、禁用:绝对不能使用,对于说明书中列出的禁止使用该药品的人群、生理状态、疾病状态、伴随的其他治疗、合并用药等提示,均应严格遵守,否则后果可能很严重。
5、忌用:不适合使用或应避免使用,否则可能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自己用药时没有把握,遇到忌用药品最好不用。
6、慎用(常见于注意事项):可以谨慎使用,必须密切观察用药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人群。其生长发育阶段包括新生儿期(0~28天)、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及青春期(12~18岁)。
注意不宜将药物直接倒入咽部,以免引起呛咳而使药物被吸入肺中。不要捏鼻子喂药、不在哭闹时喂药,避免灌药。
儿童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在用药过程中要比成人更加谨慎,这样才能既帮助孩子早日康复,又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1、氨基糖苷类
作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的广谱、高效抗生素,尤其适用于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的治疗。
常见: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大观霉素、新霉素等。禁忌:6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6岁以上慎用。原因:使用过量会导致听力下降,严重者可使听神经发生变性和萎缩,从而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禁止与速尿合用,可加强耳毒性;禁止与头孢菌素合用,可致肾功能衰竭。
2、四环素类
3、大环内酯类
4、喹诺酮类
5、氯霉素类
6、磺胺类
7、呋喃妥因
作用:呋喃妥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的氧化还原酶系统,阻断细菌代谢过程而起抗菌作用。呋喃妥因对尿路感染中常见病原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球菌等毫不留情,甚至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有效。呋喃妥因由于在尿液中具有很高的浓度,但其血药浓度较低,故仅用于治疗下尿路感染,不用于上尿路感染。
常见:呋喃妥因、呋喃唑酮(2019年国家药监局决定停止生产)
禁忌:1月龄以内新生儿应禁用,原因:新生儿酶系尚未发育完全,易诱发溶血性贫血,尤其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因其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等不良反应。
8、其他类抗感染药物
目前临床共识认为,儿童能够安全使用的抗菌药物为青霉素(使用前要注意皮试)和头孢菌素,且务必以口服为主。
9、西咪替丁
作用:西咪替丁药物为组胺H2受体阻滞剂,能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
禁忌:1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
原因:西咪替丁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幼儿用药后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10、雷尼替丁
11、多潘立酮
12、地芬诺酯
作用:此类药能提高胃肠张力,抑制肠蠕动,制止推进性收缩
13、退烧药-氨基比林
作用:氨基比林系列的代表药物就是耳熟的安痛定(又叫“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和安乃近。一种具有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的吡唑啉酮类药物。能抑制下丘脑前部神经元中前列腺素E1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作用。
原因:但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不良反应多而且症状严重,包括引发白细胞减少、肾功能损伤、急性造血功能停滞、致命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4、退烧药-尼美舒利
作用:为强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属于非甾体抗炎药,仅在至少一种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失败下使用。可用于慢性关节炎(如骨关节炎等)的疼痛、手术和急性创伤后的疼痛、原发性痛经的症状治疗。
禁忌:禁止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原因:尼美舒利属于强效解热药,由于退热作用强,容易引发儿童虚脱,另外,该药在儿童应用中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毒副反应。
15、退烧药-懒氨匹林
作用:赖氨匹林为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复盐,水溶性好起效快,血药浓度高,是一种前体药物,在体内释放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环氧化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禁忌:2018年1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对注射用赖氨匹林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其中“儿童用药”条目修改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原因:赖氨匹林就是上面新闻里提到的药物,它又称“隐身的阿司匹林”。用它给孩子退烧,会导致瑞氏综合征,引起抽搐、呕吐、昏迷、甚至直接死亡。
16、阿司匹林
根据2020年发布的《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对于发热最适合小宝宝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未满3个月的宝宝:体温一旦超过38℃,立即就医。不建议自行用退烧药
·3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超过38.5℃,可服用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退烧,但蚕豆病宝宝慎用
·6个月以上的宝宝:体温超过38.5℃,可服用美林(布洛芬)退烧
服用退烧药一天不得超过4次。
17、伪麻美芬滴剂
作用:该药属于复方制剂,主要含有两种成分:每1ml艾畅含氢溴酸右美沙芬3.125mg,作用为镇咳;每1ml艾畅含盐酸伪麻黄碱9.375mg,作用为消除鼻粘膜充血,减轻鼻塞、流涕。
禁忌:儿童禁用
原因:2018年6月,被国家药监局通知注销。含有伪麻黄碱,是神经兴奋剂的一种;含有右美沙芬,有抑制呼吸的风险。这两种成分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没有明确的安全剂量。
18、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作用和组成成分:小儿氨酚烷胺颗粒适用于缓解儿童普通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四肢酸痛、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咽痛等症状,也可用于儿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治疗。
本品为复方制剂,每包含对乙酰氨基酚0.1克,盐酸金刚烷胺40毫克,人工牛黄4毫克,咖啡因6毫克,马来酸氯苯那敏0.8毫克。
禁忌:1岁以下禁用
原因:含有金刚烷胺、咖啡因,过量服用有兴奋、胡言乱语、惊厥、心律失常等症。
19、氨酚黄那敏
20、复方可待因磷酸口服溶液
1、感冒药大部分属于复方制剂,意味着就是有2种以上的药物成分,一种用来退热镇痛、一种用来缓解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如果同时服用两种或以上含有同样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会导致药物过量,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不建议4岁以下的孩子用复方感冒药,而4~6岁的孩子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衡量利弊后使用。
21、驱虫药
常见: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枸橼酸哌嗪
禁忌: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使用驱虫药
原因:2岁左右的宝宝比大龄儿童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所以进入体内的虫卵较少。此外,服用驱虫药后,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内的小宝宝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驱虫药可能会损伤其娇嫩的肝脏和肾脏。
22、阿司咪唑、特非那定
作用:阿司咪唑作为一种新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用于慢性荨麻疹、枯草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的治疗。
特非那定为新型外周H1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抗组胺、抗5-羟色胺、抗胆碱能和抗肾上腺素能的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基本无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禁忌:12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原因:偶可引起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目前许多医院已弃用该药。
23、氯雷他定
禁忌:2岁以下儿童使用氯雷他定的安全性尚不明确,不推荐使用。
24、氯苯那敏
作用: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主要通过竞争性阻断变态反应靶细胞上组胺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引起的过敏反应。
禁忌:新生儿和早产儿应禁用
原因: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因其抑制中枢神经,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食欲亢进等。
25、西替利嗪
作用:属于第二代的抗组胺药物,与氯雷他定组胺对H1受体拮抗的原理类似,此外还有抑制嗜酸粒细胞游走、活化的作用。
禁忌:西替利嗪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
原因:儿童在有肝、肾功能损害
26、神经系统药物
18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奥氮平。
15岁以下儿童禁用利培酮。
6岁以下儿童禁用丙米嗪,6岁以上酌情减量使用。
哌甲酯有抑制生长发育的报道,6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
27、外用糖皮质激素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禁用或慎用的解热中药注射液
02.
儿童安全用药原则:
一:把药溶于牛奶、糖水、粥汤中服用
由于牛奶、糖水、粥汤等液体中含有多种物质,可能会与药物结合,影响药物的吸收,有的甚至会破坏药物的结构,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如糖中有较多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二:擅自调整孩子的用药剂量
三:为早日康复擅自给孩子联合用药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的病好的快,会给孩子混吃好几种药物。于是中药加西药,多种药一起吃。药物进入体内都要经由肝脏代谢灭活、肾脏排泄清除。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还不健全,联合用药可能会造成肝肾损伤甚至肝肾中毒。儿童联合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四: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
由于药物治疗疾病需要一个过程,症状消失并不代表疾病真正痊愈,自行停药很不科学。特别是服用抗菌药物时,自行停药不仅可能让疾病卷土重来,还会产生耐药。
五: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不可随意服用。不少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比如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一次剂量超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此外,维生素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可能诱发尿路结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