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经常会收到各种艾特和私信,大致都是题目里说的那样,“家里出现好多这种虫!在线等挺急的”,有时候忙不过来就没有一一回复,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像素虫、肉泥虫或者是(可能被)虫咬的包,怎么认嘛
随着不断的摸鱼,我的一些想法也渐渐发生了改变。我现在觉得列出来一堆图片告诉人这个是A那个是B其实效果并不好;那些大型的、特色非常鲜明的动物还算好认,叫普通人学会辨认小虫实在不现实。而且就算知名度高的明星物种很多人照样也认不来,你看多少人分不清蓝孔雀和绿孔雀,小熊猫和浣熊。。。
有时候情况会复杂一点,比如在古建筑里生活的蝙蝠雨燕这些,的确给建筑造成了损害,但简单粗暴的消灭驱逐也不大合适;普通城市居民家里并不大会发生这种事,所以不在这展开讨论了。
PestWorld网站上关于鸽子的资料页面;没错,人见人爱(包括我)的鸽子在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界定为城市害虫,对人类健康和建筑物的危害颇大,本身也是被驯养后又野化的入侵物种。
很多人看到室内有虫第一反应就是“怎么杀死?”这是一个思考误区;打死一只虫用纸巾和拖鞋就可以了,买杀虫剂都嫌浪费钱;但你需要把它们当作一个种群而不是个体来看待,找到它们在家里出现的环境基础,然后把发生的源头清理掉。而这个源头呢,往往也是问题的真正所在;虫子只是问题的反映,就像食物里的大肠杆菌,本身常常反而没什么害处。
我碰到过有人发图说小孩的洗澡盆里有虫,该怎么杀;我一看这不是蛾蠓幼虫么,还是第一次在澡盆里看到(这东西一般是在下水道里),而且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脏的澡盆——蛾蠓不会让人生病,你这个脏澡盆子才会;大姐我求你快把澡盆刷刷吧
所以这回我也准备做一个新的尝试,不教人认虫,而是从整体上说一下室内虫害发生背后的原理;弄清楚了之后其实也没什么好慌的,大部分时候都是些小事,是人只要不生活在无菌房里就会碰上的正常日常。结果写完一看发现正经配图怎么还没沙雕表情包多
室内比较常发现的虫子和其他小动物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
1、误闯民宅型:“我就是饿死,死屋子里,没法逃出去,也不吃你们人类一口东西”
人类的房屋对大部分动物来说都是死亡空间,根本没有办法生存。大部分动物要是误闯进来都是撞死、累死、脱水而死。随便走进一个打扫的不那么勤快的房间仔细看一下玻璃窗和落地门下面,多少都有这么一堆可怜虫。
摇蚊、叶蝉、飞虱、蜉蝣这些在繁殖期成虫种群数量会暴增,而且还有趋光性;如果附近谁家窗子缝够大就很容易一股脑被吸引到室内,造成“家里突然出现很多虫”的现象。它们进来了也没法繁殖只能等死,对虫对人都没好处。防止外面虫子进来主要是靠物理防御,注意门窗不要留缝,用门缝贴之类的小工具堵严实,纱窗不要用网眼太大的。
这一类虫子类型非常杂,就没法一一列举了;这些误闯进来的虫基本对人都没什么影响,除了蜂类可以蛰人,毒隐翅虫没有攻击性但体液有毒,被人捏碎或压碎会引起皮炎。见到不认识的虫不要徒手去捉就行了,尤其不要用手捏死。
蝙蝠/鸟类这样误入的脊椎动物一般数量很少,放出去就好;要特别注意个人安全,鸟类可以啄伤抓伤人,蝙蝠等哺乳类咬伤能传播狂犬病,一些误入室内的蛇可能有毒,最好请专业人士处理。
2、边缘试探型:(偷偷捧起饭碗)
这一类是在室内和室外的边缘试探,很多主要在室外活动但有时会进室内揩油。
几种蟑螂:包括美洲大蠊在内的若干种大蠊,以及东方蜚蠊,就是很多人口中的“南方蟑螂”。其实它们大部分是非洲蟑螂,东方蜚蠊是中亚蟑螂。很多营销号喜欢说的“看到一只就有几百只”也是扯淡。这类蟑螂在室内过不好,它们需要比较高的湿度,所以通常在室外安家,偶尔到室内串门;这就是为什么北方很少见,因为冬天冷啊。但北方的盆友也不要高兴太早,最近开始有扩散之势,连纽约都发现了的日本大蠊是不怕冷的。。。
蚊子:这个作为个人只能防范,比如关好门窗,使用蚊帐、蚊香、避蚊胺等。蚊子只要有污水就能繁殖,不光是死水池,就连垃圾堆里瓶瓶罐罐积攒的雨水都够它们繁殖的。铲除蚊子的栖息地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不是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
如果自家有院子,应该保持院子和天沟清洁无积水;有荷花盆之类不能避免的积水的话,可以在水里投放杀孑孓药物。
蝇类:苍蝇/果蝇/蚤蝇这些蝇类是家中常客,因为它们嗅觉极为灵敏,只要有一点食物的味道就会找过来。腐食的蝇类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分解者之一,它们总体来说对人类的贡献远远大于害处。防止被它们打扰也并不难,关好门窗,每天清理垃圾,不要把食物留在外面;苍蝇就自然不容易被吸引进来;偶然进来的苍蝇拍警告.jpg就可以了。正常情况下苍蝇传播疾病的能力并不强,在特殊情况(比如自然灾害后)才会变得比较危险。
但是糟糕的垃圾处理会带来苍蝇问题:公共垃圾箱需要每周至少清理一次垃圾,让苍蝇来不及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周期。但如果生活垃圾长期堆积无人清理,苍蝇就会大量繁殖,也自然会有更多涌入室内。
前面提到的蛾蠓和蚊子差不多,幼虫生活在积水里;不过成虫不吸血不偷嘴而且安静如鸡,是没什么存在感的东西,也不惹什么麻烦;清理污水和下水道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跳虫:跳虫需要高湿度,在干燥的室内并不多。潮湿的室内,尤其是当潮湿处还有真菌生长,可能会有跳虫群聚。跳虫本身不影响人,需要解决的是潮湿问题。
蜈蚣、马陆和蚰蜒:室内时常看到,没什么实质影响,蜈蚣和蚰蜒还会抓虫;大型蜈蚣受到威胁时会给出相当强力的反击,毒液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会相当不好受,建议保持距离用工具驱赶;不过它们现在其实也不多见了。这几类都喜欢潮湿,家里如果保持清洁干燥的话就不大会吸引它们。
室内如果有湿润的土壤(比如花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次元壁。一些蚂蚁会在花盆里筑巢,植物上可能有昆虫和蜘蛛,土里会有鼠妇马陆蜗牛蜈蚣之类。土里的腐殖质会供养一些菌蚊之类小虫(很多人叫的小黑飞往往就是这类)。不过这些都不是啥大事,要在室内养花就很难完全避免。
蜂类有时会在建筑周围筑巢,独居蜂比如蜾蠃切叶蜂这些对人没有危害,国外现在反而很流行“昆虫旅馆”,用竹竿木头等搭一个小屋给昆虫(主要是蜂)提供筑巢的地方。木蜂因为会在木头上打洞,有时会造成一些损坏。社会性群居蜂如果在人类日常活动范围内筑巢会有一定危险性,蜜蜂可以请养蜂人收走,胡蜂和马蜂巢可以找消防人员摘除,不要自己去招惹。
这一大类的预防方式和第一类相似,都是强化房屋的物理防御,不要留能让它们进来的缝,不光门窗,各种管道下水道也要留心。比如管道穿墙进来的地方,那圈缝就得封死。另外要搞好卫生,杜绝家里的潮湿角落,勤清理垃圾,不要把食物留在外面。总之就是一来不在室内留下吸引它们的东西,二来让它们找不到进来的路。
还有一个是建筑设计的因素,这个是一般人改变不了的,但还是值得提一下。房屋和自然环境(土壤、植被)中间应该有缓冲带,如果墙紧贴着草丛虫子能不进来么。灯光也最好采用不吸引昆虫的波段,现在很多灯在生产时会专门考虑这个因素。
3、定居室内型:“真香!”
虽然室内环境不适合绝大多数生物,依然有少数物种能够适应这里并且生存繁衍下来。
德国小蠊:这其实是唯一真正适应室内环境的蟑螂;绝大多数蟑螂种类根本没法在城市环境生活的,不跑野外的话见都见不到。喷雾和熏蒸式的杀虫剂没什么卵用,只能干掉少数个体,对种群几乎没影响。毒饵和硼酸是比较合适的防治工具,胶状毒饵的施放讲究少量多处,我实地防治时往往一家施放毒饵处会多达一两百处,每处只要绿豆大的一点点就够了,总的用药量其实不大。粘虫板也是有用的工具,虽然不大能治本但是可以告诉你哪里蟑螂多需要重点防治。硼酸可以沿着墙根撒很薄的一条线,硅藻土也有相似效果,撒厚了效果就不好了。
储物类昆虫:这类非常多样,包括几种蛾类(谷螟和衣蛾),还有一票又小又难鉴定的甲虫,比如皮蠹,烟草甲,锯谷盗,赤拟谷盗,谷象,米象,豆象,蛛甲。。。等等怎么开始报菜名了
这类昆虫在自然界里本来与世无争,平时捡点其他动物的残羹剩饭或者种子残骸什么的,过过岁月静好的小日子。直到碰到智人这个地球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囤积癖横空出世。。。
这些东西对粮仓这样的设施是个很大的威胁,仓库一般会用熏蒸和荷尔蒙陷阱等杀虫、监测。自家其实用不着这么大阵仗,生虫的东西丢了就好。其实食物本身没变质的话倒也不影响食用生虫的东西不要扔,裹上鸡蛋面包粉,炸到两面金黄,隔壁家小孩都馋哭了。
对付储物类昆虫,预防要远大于防治。预防也非常简单,食物放进冰箱/封口的袋子/盒子里就好。
衣蛾因为是会吃衣服的,所以比较麻烦。樟脑丸可以用于驱赶,但并不能杀死已经在衣服里的衣蛾。不用的衣服用袋子封装好可以避免染上衣蛾,有衣蛾的衣服可以包好放冰箱冷冻室放几天。如果发生规模太大,牵扯到窗帘地毯这些大件最好联系专业防治人员。
衣鱼和书虱喜欢呆书里,保持书本干燥是很好的预防方法。
取食木头的昆虫:危害最大的是白蚁,其他还有些小甲虫比如粉蠹之类。小件木制品可以放冷冻室里直到虫死光,或者从虫洞灌药。但大规模的虫害个人难以处理,要找专业公司帮忙。要避免这类情况最重要的是在房屋搭建和装修时做好木材的检疫和防虫处理,大家买房装修的时候记得留个心眼。
蚂蚁:有少数蚂蚁适应室内生活,最典型的是小家蚁/法老蚁,主要影响是过敏。很多人谈之色变的红火蚁倒不喜欢室内。可以用毒饵和硼酸防治,食物密封,垃圾及时处理。
蜘蛛:室内不适合织大型网和地栖的蜘蛛生存,小个子的家幽灵蛛是比较优势的室内种;而游走型的白额高脚蛛也会出现在室内。生活在中国不用怎么担心蜘蛛的问题,中国室内常见的蜘蛛都是老好人,不像美国有大魔王黑寡妇和棕色遁蛛(其实黑寡妇注毒量极小,大部分咬伤无严重后果。大部分棕色遁蛛咬伤只有轻微症状,极少数病例才会出现组织坏死。二者都不主动攻击人)。其实蜘蛛的数量反映了它们猎物的数量,如果家里没别的什么虫蜘蛛自然也会少。蜘蛛网和蜘蛛可以轻松地用扫帚/吸尘器去除,但还是要整个环境一起整治,不然蜘蛛少了其他虫就更多了。
小家鼠:小家鼠不但适应力强而且非常聪明,亲身经历过能从捕鼠夹上偷食物的个体,非常厉害。捕鼠笼,捕鼠夹,老鼠药是常用工具,而散放的老鼠药对小孩和宠物不安全,现在一般用毒鼠站代替。另外找出老鼠出入房屋的洞口用钢丝堵住是很有效的手法,同时定期检查和杜绝老鼠可能出入的洞和缝隙。
4、寄生虫:“真香!(指人类)”
这些其实也是室内定居型,但是比较特殊一点,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是人类本身;我们说要清除室内害虫就要从环境下手,但总不能把人踢出去对吧。
臭虫、锥蝽、虱子、跳蚤、蜱都是这一类,其中跳蚤主要是寄生宠物的猫蚤和狗蚤。绝大多数蜱不能在室内繁殖,都是人和宠物从室外带进来的;但是棕色犬蜱例外。另外锥蝽其实很喜欢在室外活动,为了方便一起拉这里A了。
我之前在的实验室也经常有民众跑过来要求鉴定咬他的虫子,然后拿出来一个皱巴巴的纸巾,里面都是些灰尘/头发/jio皮。。。细细地切作臊子,没有一点虫子在里面。所以被虫咬的话保存好样本对于之后和寄生虫专家/防治人员交流有很大的帮助。
遇上虱子跳蚤可以去医院/宠物医院开药,这方面的药物很常见也很有效。跳蚤的幼虫生活在地面,往往在毛发皮屑堆里,所以清洁也很重要。被蜱和锥蝽咬到务必去医院。臭虫并不传播疾病,但防治常常颇为棘手,建议找专业公司处理;清理垃圾杂物,用塑胶床套把床垫密封起来,多洗衣服床单也有帮助;臭虫往往随着旧家具床垫衣物传播,不要捡没有经过彻底检查消毒处理的二手货。
5、技术归技术,社会归社会
我上面说的全都是技术层面的事,但是就算是再靠谱的实验数据积累起来的技术,进入社会层面都会发生各种想象不到的问题。过去几年很多热点大家也看到了,理论上非常可靠的技术碰上社会问题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同样,就算室内虫害防治听起来这么刚健朴实的技术都能被社会层面的问题搅成万花筒,举几个例子吧:
住有大量流动人口的群租房,经常有人带着有臭虫的家具搬进来,一传十十传百,灭一家多三家。。。
楼下就是菜市餐馆,蟑螂源源不断往家里跑,防治完全是杯水车薪。。。
社区垃圾、污水无人清理,蚊子苍蝇越来越多。。。
除虫公司待遇差,留不住有能力的技术人员。。。
小区招标看价钱不看质量,只用出价最低的除虫公司。。。
再举个大栗子,非洲南美很多地方为什么虫媒疾病这么严重?在叛军毒贩满街跑,穷人家连门窗都没有的地方,拿什么灭蚊子哦;有时候国外派去援助的技术组都因为安全因素呆不下去。表面上他们是死于疟疾、锥虫和昏睡病,实际上是死于贫穷和社会动荡。
这些都是社会问题了,就不是技术人员能解决的了。
最后来几点总结吧:
1、关好门窗看起来是废话,其实是很重要的第一道防线;门窗缝封好,纱窗不要有洞,墙上的洞也要注意封闭。
2、保持家里干净整洁是最重要的,不要乱堆杂物,清除潮湿不卫生的角落,垃圾按时清理,所有食物都放冰箱或者放在密封的盒子和袋子里,地上不要留食物碎屑。没切开的水果这些有完整外皮的放外面倒没问题。就算家里发生虫害,干净整洁的房屋也比脏乱的屋子治理起来容易太多。
3、家用杀虫剂(喷雾和熏香)大体没什么卵用;专业用的有较高残留性和接触毒性的杀虫剂比较有效,但不适合没有受过训练的普通人自用。毒饵和硼酸使用得当效果很好。粘虫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可以帮助监测虫子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5、我说的这些主要针对城镇,新农村可能也有参考性;老式农村由于室内和室外的界限模糊所以情况更加复杂。
5、总的来说,白蚁和寄生虫是比较棘手的问题,需要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蟑螂的问题可大可小,主要取决于种群规模:如果是涉及复数住户的大规模虫害,除非能够让所有住户接受统一的专业防治,否则不易根治。
当家里发现虫子的时候,可以拍张清楚一点的照片去求鉴,得到答案以后也不要直接全盘接受,先搜索查证一下(不要信百度百科!不要信百度百科!重要的事要说两遍.jpg)会英文的优先搜索拉丁学名或者英文俗名,能得到更高质量的信息;因为非常多的欧美院校和研究机构官网上有非常靠谱、面向普通人的科普内容。
比如我在必应上搜索臭虫的英文名bedbug,第一条来自维基英文词条,第二条来自医学网站Webmd,第三条来自美国环境署官网;内容都非常详细可靠。
但如果我同样在必应上搜臭虫俩中文字。。。
我点开几条看了一下,沙雕网友发的什么鸡脖玩意.jpg,甚至还有垃圾软广。目前互联网上中文资料的质量远远低于英文资料,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这是客观事实,需要我们长期多干实事少吹B的努力。
由于篇幅原因只能粗略说一下应对室内虫子的大体思路,关于每种的细节就没法说太多了。而且除了蟑螂臭虫以外其他的我也比较纸上谈兵,大家可以像我上面举的例子那样善用搜索,并且珍惜你身边英文好的盆友,这是一个擅长英文和搜索引擎就能成为一具小型二足百科全书的时代。。。
别人只能鉴定你的虫,但只有你能鉴定自己的家。对自己家的环境进行检查,是不是门窗不严实,墙上有破洞或缝隙?另外寻找卫生死角,检查有没有遗忘生虫的垃圾、食物、衣物等等。大部分情况下,家里发现虫子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室外的小动物走错路了而已;定居室内的种类大多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避免。自己实在搞不定就请专业防治人员来;只要不摊上超越个人层面的问题(比如碰上坑爹的邻居和垃圾小区),一般还是不难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