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相信,但这是事实。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蛔虫病的流行率高达80%以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蛔虫寄生在肠道里。
蛔虫不仅会影响人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如肠梗阻、胆道蛔虫症、阑尾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为什么现在蛔虫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了呢?这背后有哪些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蛔虫病的流行原因
蛔虫是一种圆形的寄生虫,雌虫每天可以产生20万个卵,这些卵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卵在土壤中发育成为感染期的卵,如果人们吃了带有这些卵的食物或水,就会感染蛔虫。
卵在人体内孵化成为幼虫,幼虫会穿过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然后到达肺部。
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差,卫生设施不完善,很多人在户外排便。
或者将人类粪便作为肥料使用,导致土壤、水源、蔬菜等被大量的蛔虫卵污染。
这些卵在土壤中可以存活很久,而且对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很强,很难杀灭。
因此人们很容易通过食物或水摄入蛔虫卵,感染蛔虫病。
在过去很多人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比如不洗手、不洗净水果蔬菜、喝生水、吃生肉等,这些都增加了感染蛔虫卵的风险。
另外一些迷信的偏方,如吃生鸡蛋、生猪肝等,也可能导致蛔虫病的发生。
由于医疗条件落后,很多人对蛔虫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定期进行驱虫治疗,也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导致蛔虫病的流行和持续。
二、蛔虫病的流行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蛔虫病的流行趋势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蛔虫病的流行率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了本世纪初的20%左右。
而且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流行率已经很低。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步。
我国在城乡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消除了粪便污染环境的现象,减少了蛔虫卵的传播途径。
同时也加强了对土壤、水源、食品等的监测和管理,保证了人们的饮食安全。
我国在卫生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了人们的卫生意识和素质,使人们养成了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如饭前便后洗手,吃熟食,不吃生肉等,有效地降低了感染蛔虫卵的风险。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
提供了免费或低价的驱虫药物,定期对人群进行驱虫治疗,有效地控制了蛔虫病的发病率。
同时也加强了对蛔虫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人们对蛔虫病的认识和防范。
三、蛔虫病的危害
虽然蛔虫病的流行趋势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蛔虫病仍然是一种对人体有很大危害的疾病。
蛔虫会与人体竞争营养物质,导致人体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
同时蛔虫也会刺激和损伤肠道黏膜,影响消化功能,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蛔虫具有钻孔的习性,可以钻入开口于肠道的管道中,如胆管、胰腺管和阑尾,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或阑尾炎等。
这些并发症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发热、黄疸、脓毒症、休克等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蛔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的虫体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过敏反应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剪短指甲,不咬指甲,不吃手指等,避免蛔虫卵的入口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如吃熟食,不吃生肉,不喝生水,洗净水果蔬菜,不吃受污染的食物等,避免蛔虫卵的消化道感染。
定期进行驱虫治疗,一般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驱虫药物。
总结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我们应该重视它的预防和治疗。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卫生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蛔虫病的流行趋势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不能掉以轻心,还要继续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进行驱虫治疗,保护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