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讲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概论,内容,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民国当代,1最初药物知识的形成:原始时期,人们接触动物、植物、矿物,产生药物反应或中毒现象,使原始人在觅食方面有所选择。为治疗疾病,人们对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引起注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对药物知识萌芽的形象概况。2关于药食同源问题:药物的发现是伴随着人们寻找食物的过程,因为人们最初最早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早发现的药物也多为植物药。早期发现的药物不少既是药物以是食物。随着渔猎生产以后,人们以发现了动物药。原始社会未期,采矿的兴起,人们又发现了矿物药,先秦时期,
3、、中、下三品,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如人参、麦冬;中品:防病补虚,无毒或有毒,如黄芪、五味子;下品:治病,多有毒性,不可久服,如乌头、大戟,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孙冯翼同辑,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消瘿、大黄荡涤肠胃。“不老”、“不饥”、“能行水上”等功效(上品)巫药:升麻“杀百精老物殃鬼,草创特点总论:药用寒热温凉四性,各论365种药只有寒、大寒、微寒、热、温、微温,无凉性药。总论“药用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各论无任何药条下有“子母兄弟”的具体说明。多数只记载生境;如生川谷、山谷、平泽、丘陵等,或只记载大地名,如东海、河东、太山等,极少有地名,药与本草,书经:若
4、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无妄之灾,勿药有喜。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均指具体药物,本草:西汉表示药物整体知识时,开始使用本草一词。本草一词始见于汉班固汉书:汉书郊祀志“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汉成帝公元前31年)汉书平帝纪“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本草、以及五经者”聚集京师。汉书游侠传楼护“通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汉末本草与医药、方术完全分开,魏晋南北朝时期,1名医别录等朱墨分书泾渭分明,本末不乱2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学的主要成就。3南
6、官修本草,并首次增加了药图,首创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2本草拾遗:大量收载民间药,首创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临床分类的先端。3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新本草等;作者为苏敬等(共22人),因为是当时朝廷指派修订和颁行(公元659年),是我国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最早的纽伦堡(Nurnberg)药典(1542)要早883年。载药844种,首先出现附图,是本草中图文对照的先例。郁金、胡椒、茴香。现在共残存11卷半。朱墨分书、小字注文(陶氏
7、)、谨按(唐本的注释文字)。进化到文字标识。新增药物的正文黑字注以新附,对陶注甚多批评,但尽量保持原貌,绝大擅加改动,只将不同意见附记于后,尊重传统。为后世本草编写树立了典范,宋以后本草多继承唐本草做法,对本草文献起到了保存作用,尚志钧辑校,唐本草,清光绪15年傅氏日本版,千金要方动物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南北朝深师运用鹿厣改用羊厣)谷皮治疗脚气病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重视妇科、儿科千金翼方(补充)太乙神精丹,炼丹与服石,炼丹: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服石,发现物质是可以变化的,认识到物质变化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积累了一些关于无机物合成、分解的知识。发现了水银、单质砷、火
8、药、金液方、硫酸等,以及铁对铜的置换作用。发现了一些矿物的鉴别方法:如火焰法鉴别钾盐(陶氏:硝石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也)发现一些化学药物:轻粉、甘汞(氯化亚汞)、红升汞等药物疮疡、疥癣,炼丹术,研制了一些化学仪器:丹炉、丹鼎、石榴罐(蒸馏器)、甘锅等。炼丹术西传成为炼金术,对世界化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炼丹是世界化学的先驱:“整个化学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根源)就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李约瑟,宋代,和剂局方:北宋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秋石:苏沈良方。龙脑、樟脑的制备(升华法)宋代本草的特征:以整理资料、搜索药物品种、基源考证为主,梦溪笔
9、谈秋石“小便不计多少,以布绞去汁,每小便一担桶,入皂角汁一盏,用竹急搅,令转百千遭乃止,直候小便澄清,白浊者皆碇底,乃徐徐撤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又用竹搅,更候澄清,又撤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过滤,勿令有渣。取得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再入锅,以清汤煮化,乃于箕中,淋下清汁,再入锅熬干。”“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勾画出20世纪的甾体化学家在20-30年代取得的成绩,重要本草,手抄本草向版刻本草转变开宝本草:白字(阴文)、黑字(阳文);强化文字标记:大字示正文,小字示标记,唐本新增药物辍以唐附,开宝新增药冠以今附,开宝新增注冠以今附,图经本草:
10、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图谱。我国第二次资源普查结果。嘉祜本草:首次注重从非医药文献中搜取本草数据,首次设“补注所引书传”。国家校正医书局(1057年)。史上组织最严密、编写最严谨、成效最大的一次官修本草。(文字收集、药物调查)。证类本草:重大特征:整理了大理经史文献中的药物资料,宋以前的本草大多失传,但在本书在被完整引用从而保留下来,为研究宋以前药学的最完整、最权威的本草著作,尚志钧辑校,1058年开始,1062年成书。根据实物,绘图解说。药780,附图933幅,经史证类本草,北宋唐慎微编写,简称证类本草(1082,-1108);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其以前的其它书籍均已缺失或由后人从
11、后来箸作中整理所得。载药1744种。收方2900余首,以方证药。所引240余种(经史、地志、笔记、诗赋、佛书、道藏书等)。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本草拾遗。此后由政府又派人修订了3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发行,是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的本草。“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李时珍,绍兴本草:重点是突出主要功效,直接评价疗效(本草上少有)如何首乌:但疗风湿诸疾,颇验。在滋下益精方用之亦效。今当从本经,味苦涩、微温、无毒者是矣,金元时期,特征:1侧重于应用,如汤液本草。故这一时期为大型综合型本草。具有明显的临床药学特征。2大兴药物奏
12、效原理探索之风,建立法象药理学模式。对本草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原因,北宋医经、本草是考试医官的主要内容。要求学医者将医学理论与用药联系起来,探讨药物治疗的原理。药理一词,始见于本经集注。属药理内容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等内容则最早见于本经。北宋以前并未将上述理与中药功效联系起来。中药理论发展远落后于医学理论,将本经中的简单理论用于解释具体药物功效的药理体系始于北宋。如龙眼(益智)“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宋徽宗赵佶圣济经专设药理篇。分性味、法象两大部分。经验药理、文化药理,法象药理,法象药理是中医早期“援物比类”思维的产物。圣济经药理篇将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用药理论融为一炉。从而法象药理
13、学正式进入中药药理。北宋儒学注重格物穷理,此风也渗入医药界,同时法象药理学的介入也扩大了格物穷理的范围,本草纲目:集我国十六世纪药学成就之大成。对本草史及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发挥。古代本草之颠峰。关于本草纲目的版本:共三个系统15个版本。1金陵本:1593年刊行,王世珍为后世各个版本的祖先。2江西本:1603年如人卫校点本。1957,1977版。3武林钱衙本:1640年全面修订,改动多达800处,失真。美观,流传200余年。4张绍棠版1885改图精美;1974年以后改用夏良心版其他本草:白猿经、滇南本草,明代,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整理和总结了1
14、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本草纲目共有52卷,收载药物1892种,方11096条。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达尔文将它称作“中国的百科全书”。世界上已有拉丁、英、法、德、日、俄等多种文字的翻译本,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基源为纲,附品为目标明为纲,列事为目:事分八项:释名、集解、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纲目之特点,数据收集广泛立言以破惑:证类本草“备录诸家异同,亦不能断其是非”如人肉、红铅方。考证详实:纲目以后,明清本草倾向于临床药学。凝水石:据别录考证为盐精石(矿物白钠镁矾与其他盐类的集合体)。“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龟甲:
15、古者上下甲皆用之,纠正过去本草中错误天麻拾遗“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饮去热气。”时珍“陈氏说乃一种天麻草,是益母草之类也,嘉右本草误引入天麻下耳”巴豆“汉时方士言道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采入本草,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实言,误矣,又云人吞一颗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芝“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又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去服食可仙,诚为迂谬,增加了新种类(374种)曼陀罗花三七:广西山中用治跌打损伤,军中用治刀箭创伤。味甘而苦,近似人参,LiShih-Chen,1518-1593A.D.Chinasg
16、reatestnaturalistHewroteBencaoGangMu,firstextensivebookonherbalmedicine,本草纲目金陵本,纲目之不足绘图粗糙;药物形态、产地等部分的记载简单;迷信:灵床上鞋、孝子衫等放入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官修本草,成书于1505年(明弘治年间,故又称弘治本草)。精美彩色写生图,1358幅。1700康熙命人年重新抄绘一部。商务印书馆1936、1952、1957年影印重排铅印本,原有彩图均未刊出。原书被盗,删证类之繁以就简,去诸家之讹以从正”选本草之精要。由层层包裹式变为分项说药式彩绘药图(135
17、8幅)不足:前代本草整理不够全面;注释过于简单;个别药图,想象为之(猕猴桃等,滇南本草,兰茂1459年448种。主要为云南嵩明杨林山和滇池流域的草药和民族药。突出了少数民族用药经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反映云南地区用药的地方本草。乡土气息浓郁:假苏“夷人用于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亦效,治吐血,清目疏风,化痰猛笼夷人作菜,令人不染瘟疫,兼之男女老幼从不落齿,而呼为稳齿菜,尊经之风,明代社会以追金、元医家为时髦,忽略早期经典“圣贤之说而为腐烂时文”明末至清中期,医学界尊经复古,重内经、伤寒、本经。神农本草经疏、医种子,陈修园本经“字字精确,遵法用之,其效如神。神农本草经读“逐字疏发,经中
18、不遗一字,经外不溢一词”“最陋是李时珍纲目,泛引杂说而无当”“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经遂废”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陈氏见解超群人参:清代通行说法是回阳,其将仲景之含人参方挑出,指出人参有挽救阴津之功;何首乌:真实是治疗久疟,乌须发、益精髓、延年等效皆“耳实之误,黄元御玉楸药解,本草纲目拾遗新增药716种,大量为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如鸦胆子、金钱草。补充修订本草纲目之不足,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绘图精美,为考证药用植物提供了宝贵参考。我国第一部较大的区域性植物志。对草医、草药较为重视。名实考证详实,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了宝贵参考,不足借机抒情韵文、议论、长篇策论如
19、何首乌、王不留行、使君子等实践知识较贫乏部分抄录,未加考证(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民国时期,漏列中医事件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民国时期,1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医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全盘否定中医药的文化思潮,中医药的发展受阻。废医存药思想。2中国药学大辞典:近代第一部大型药学辞书。如白芷的记载,民国中药研究的主要成就采用西医药理解释药物功效,或是采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等方法确认药效。开创了药效研究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药物功效的方法有较大进展,用化学分析、提取药物有效成分是其中一种手段,从总体上看它对于促进药效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一定作用,伪药条辨:
20、郑肖岩1901年著成,收载药物110种。增订伪药条辨:曹炳章于1927年分四卷,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载药110种,在国内广泛流传。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931年)汪雪轩鉴选国药常识(1936年,研究实例发表科研论文最早者为王焕文,于1909年在日本药学杂志327号上发表“关于茯苓的成分”一文。1912年有人进行了“川厚朴挥发油的结晶成分研究”1917年於达望研究了中药使君子。陈克恢博士1923年证明当归粗制浸膏对动物子宫、小肠、动脉血管等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经分析证明其中含有的一种中性结晶物质有兴奋平滑肌作用,1924年陈克恢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期刊上发表关于麻黄研
21、究的论文,指出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素(碱)的生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类似而持久,其效能完全与交感神经兴奋剂相同,被认为是研究中药成功的典范,引起医药界的重视。由此麻黄素成为国际嘱目的一个拟交感神经新药。1928年赵承嘏报告由延胡索中提得延胡索素甲、乙、丙、丁、戌等5种生物碱,并略述延胡索素乙及丙的生理作用。重庆的中国特效药研究所(原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医务室)集中研究常山,并于1944年刊行常山治疟初步研究报告。常山对良性、恶性疟均有效,且不逊于奎宁,但因其对胃肠道的副作用,未能推广使用,丁福保于1933年编中药浅说。书中按药物功效,以西医药理论分为强壮健胃消化药、解热药、利尿药、镇痛镇静镇痉药、镇咳祛痰药、收敛药、兴奋药、泻下药、变质解凝药、驱虫药10类。温敬修编写的实验药物学。1935年上海中医书局出版。分为泻下药、利尿药、收敛药、冲动药、祛痰药、解热药等23类,对科属、异名、形态、成分、效用、处方、禁忌、用量等均有记述,尤其着重于对药物功效的阐述,研究中药药理很少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往往是从纯化学的角度研究,很少结合临床与生产,所以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药物者极少。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近代中国在药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