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启一扇想象之门,说到“拜耳”你能联想到什么?
阿司匹林、世界杯专用足球、模克隆餐具……其实这对拜耳来说,这些都是过去式。神奇的是,你能想象有一天人们从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作为化工原料吗?事实是,拜耳已经可以让二氧化碳结结实实地出现在你的手中,而且不久之后就能量产。这个神奇的发明丝毫不逊于当年苹果手机的横空出世。当人们唯年轻企业论、唯硅谷论时,它却是来自于一家有着150余年历史,以严谨而著称的德国制造企业。
不要以为一家有着150年历史的企业已经筋骨衰老,《基业常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一直在试图解开为什么那些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革命性的科技、文化动荡的企业至今仍然能够步履轻盈。它们的长寿秘籍又是什么?
激发德式“好奇心”
德国勒沃库森是拜耳的总部所在地,除了大片的林子,创始人精心设计的一个小巧的日式公园也在其园区中,小桥、流水、芦苇,充满着野趣,而科学家也像孩子般带着无限的好奇去探索大自然:蜜蜂如何采蜜?种子如何保存?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给宠物疗伤?当然,科学家们最乐意让人们拿起如同海绵一般的“二氧化碳”使劲捏。在纤尘不染、井然有序的车间和实验室里,点子却像室外的公园生机勃勃。
2014年,拜耳启动WeSOLVE全球协同解决问题的平台。作为一家发明家企业,来自员工的创新弥足珍贵,这一平台意在让员工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集思广益,并赋予他们改变的力量,
这也印证了拜耳雇主品牌所展现的精髓“敢想,勇为”。创新的门槛就键盘那么高,手指一点,“小”灵感也可以创造“大”变革。
灵感来自于好奇,人们总以为硅谷的不拘一格就是创新的典范,可回到孩童的世界,问“为什么是”、“为什么不是”同样是创新的起点。
点子总是会以各种形态出现,总部的创新专家要做个修剪才能装进点子库,否则每个人的大脑都能爆棚出一堆灵感,总是几十年也评估不完。
有这样一个例子:拜耳材料科技的一位经理听说另一家公司正在开发透明的滑雪板,他建议公司用自己的模克隆材料来尝试。这个发明于1953年的著名材料不仅可用于餐具,还可用于喷气式战斗机和防弹玻璃窗,一体成形。起先人们认为模克隆太薄,但是经过评估后认为拜耳有机会成为市场第一。于是用100%可回收的聚碳酸酯材料制造的透明滑雪板Makboard问世了,它不仅性能卓越,而且不比传统的滑雪板更贵,可循环使用,也更酷。
学习如何取势
所谓取势,就是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上则事半功倍,逆势而动则事倍功半。对公司高层来说,看准大势和方向比产品研发更紧迫。150年的时光里,只要方向走错一步,也许拜耳就不是今天的拜耳。
1863年,拜耳以染料起家,目标市场是快速增长的纺织业,并且快速拓展国际市场。1881年时,拜耳又发展成为化学品公司,开发众多中间产品、染料和药品,其中包括“世纪之药”——阿司匹林,并于1899年投放市场。1906年,合成橡胶由拜耳化学家弗里茨·霍夫曼研制而成,191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成为首批使用这种轮胎的人之一。1937年与企业同姓的化学家奥托·拜耳发现未来的世界第五大材料——聚氨酯,但当时并不知道用途。1939年,杜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医学奖。二战以后,拜耳又一次集中精力投身研发工作,为重新建立业务运营奠定了基础。聚氨酯化工的进一步发展、新作物保护产品、热塑材料模克隆、新合成纤维染料和其他诸多发明均在公司的扩张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心脑血管药、皮肤抗真菌药、广谱抗生素等新产品相继从拜耳的制药实验室诞生。
从拜耳的历史中,人们可以发现,拜耳有些商业走向由产品和发明推动,而有些则是由市场大势推动。进入150年之际,拜耳管理董事会主席马尔金·戴克斯博士对整个公司的构建进行了更为系统的梳理。上万种的专利和几千名科学家如果不在一个清晰的轨道上行进,无序的发明和大量存在的商业机会会让拜耳自己也分不清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此时,最需要的是领导者辨别大势的能力。
·寻找大势
对于“大势”,拜耳是这样思考的:
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现在的70亿增长到90亿。人口的快速增长要求在健康、营养以及环境领域都有快速应对的策略。人类需要足够的资源,比如水和土壤来种植农产品,解决供应短缺。同时持续增长的人口也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会成为提升生活水平的瓶颈。
这些社会问题引发了拜耳的思考,而这也正是它结合自身思考的战略方向:如何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获得医疗?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如何优化种植,保护庄稼,获得更高品质和更大量的产出?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对气候改变的影响?
这些思考构成了公司的商业基础和使命的核心点。拜耳将公司使命定位成“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从自身所长的医药保健、作物科学和材料科技出发,选择应对全球人口、环境和资源变化的挑战。
围绕着这样的挑战,公司制定出一个清晰的业务发展构架。从核心使命出发,以自身的科学专业和创新能力来定义商业机会,用产品组合来解决医疗、食品安全以及资源保护等紧迫的社会问题。
1.拜耳发明了“世纪之药”——阿司匹林,1899年投放市场。
2.位于拜耳德国总部的日式公园,也是激发拜耳科学家们好奇心的“乐园”。
非不为,为必有方
拜耳拥有众多的技术和人才,但在明确大势之后,做什么及怎么做也是一门学问。
2014年,经过科研人员为期40年的努力,拜耳的“梦想制造”——用二氧化碳作为化工原料来制造聚氨脂——终于进入全面测试阶段,2015年便可进行工业化生产。聚氨酯可用于制造塑料、橡胶、纤维、硬质和软质泡沫塑料、胶粘剂和涂料等,应用范围非常广,被誉为“世界第五大材料”。此后,取之不尽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取代石油制成高品质泡棉,能够解决全球资源匮乏以及温室效应。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就能睡在用二氧化碳制造的床垫上。
比找到催化剂更难的是,“梦想制造”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投入这个项目的有拜耳材料科技集团、拜耳技术服务公司、亚琛工业大学,CAT催化剂中心亚琛(亚琛工业大学和拜耳的合作项目)以及RWE(德国莱茵集团)。每一个合作伙伴都贡献了各自的专业知识。
拜耳的科学家们最乐意让人们拿起如同海绵一般的“二氧化碳”使劲捏。
单在德国,拜耳就有100多个研究项目得到公共基金的支持。2013年,这些资助的总额达到约800万欧元,在10年前,这个数字仅为200万欧元,当然与公司每年30亿欧元的支出相比,这些资金还显得杯水车薪。
在拜耳发起的创新医药行动(InnovativeMedicinesInitiative,简称IMI)中,欧盟委员会及代表欧洲制药EEPIA协会的组织也一同加入,共同促进新药的开发,而且两个团体各出资10亿欧元。
这一行动意味着拜耳医药可以和罗氏、诺华、辉瑞制药等公司开展合作,原本这些公司可都是竞争对手。合作并不是指某个具体产品的开发,而是针对所有竞争者都面临的普遍问题。一个例子便是潜在药物成分的毒理学评估。每家制药商推出新成分时,都必须用事实证明其安全性。作为IMI项目的一部分,来自不同医药公司的专家们共同研究,看一个合理的计算机模型是否能够减少临床实验的量。如果这一方法成功,制药厂和病人都将受益,也将加快创新药物的研发。
这种合作与开放式的创新打破了不同公司研发的界线。毕竟没有人在知识上享有垄断权。合作的好处在于,可以共同把蛋糕做大。无论如何,从中均分切下的一块蛋糕都比各家原来的盘子大,这是给与取的艺术,底线是项目要盈利,最终大众从技术创新中获益,提升产品的品质。
如今,拜耳可以从空气中提取二氧化碳并让其结结实实地出现在你手中。
“梦想制造”项目和IMI项目是得到公共基金支持,跨界合作的范例。对于像拜耳这类以科技为基础的公司,与学术研究机构建立直接联系是很有必要的。拜耳与德国、美国、中国的大学保持紧密的联系,拜耳技术服务公司则为集团内的合作网络构建提供支持。
其实,拜耳的长寿不在于其创新了多少方法论,而在于务实的方略、缜密的执行计划以及对目标毫不动摇的坚持。由大势到小势,无一不是细节,而无一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