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公司于1863年由弗里德里希-拜耳在德国创建。1899年3月6日拜耳获得了阿司匹林的注册商标,该商标后来成为全世界使用广泛、知名度高的药品品牌之一,并为拜耳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额利润。1925年公司同其他几家化学公司合并建立法本化学工业公司,战后被拆散。1951年成为独立的法本继承公司,称拜耳颜料公司,1972年取名“拜耳公司”。
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拥有120,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世界各国。高分子、医药保健、化工以及农业是公司的四个支柱产业。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是德国较大的产业集团。拜耳的发展史就是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拜耳公司分为3个子集团公司,分别是:拜耳材料科技,拜耳农作物科学,拜耳医药。
拜耳医药的处方药部继续专注于心血管病、糖尿病、感染和泌尿系统等常用药物领域,并加速发展专科药物,如肿瘤药物的开发。
拜耳医药保健是拜耳集团的子公司,总部位于德国勒沃库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动物保健、保健消费品、糖尿病保健和处方药等业务。拜耳医药保健的目标是在全球发现并生产可以促进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产品。2005年拜耳医药保健全球销售额达94亿欧元。
拜耳历史
染料推销员FriedrichBayer和主染色员JohannFriedrichWeskott合作创立了“Friedr.Bayeretcomp.”,以生产和销售合成染料。尽管使用煤焦油衍生物生产染料的历史仅有几年,却为年轻的化工行业开创了新的业务领域。
公司在Wuppertal-Elberfeld设立了科学实验室(1878至1912年间为公司总部),制定了行业研究的新标准。经过不懈努力及孜孜探索,拜耳研发出了众多中间产品、染料和药品,其中包括“世纪之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由FelixHoffmann开发,于1899年投放市场。在这段时期,拜耳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出口远至中国,并在俄罗斯、法国、比利时、英国和美国设立了分公司。阿司匹林也在拜耳的努力下,成为了畅销的药品之一。
二战以后,拜耳又一次集中精力投身研发工作,为重新建立业务运营奠定了基础。聚氨酯化工的进一步发展、新作物保护产品、聚丙烯腈纤维Dralon等纤维、热塑材料模克隆、新合成纤维染料和其他诸多发明均在公司的扩张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心脑血管药、皮肤抗真菌药、广谱抗生素等新产品相继从拜耳的制药实验室诞生。
1988年,拜耳庆祝成立125周年。同年,拜耳集团成为在东京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德国公司。
1994年,拜耳收购了SterlingWinthrop的北美自我药疗企业,因为此次收购使公司得以在美国重新使用“拜耳”作为公司名称。这是75年来拜耳以自己的名称并以拜耳十字标识作为企业标识在美国开展运营。1995年,美国的MilesInc.被重新命名为拜耳公司。
2002年,拜耳股票以BAY为股票代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同年7月1日,拜耳集团开始大规模的一次重组,从而形成了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
主力资金早间净流入家用电器、通信、传媒等板块,净流出银行、交通运输、社会服务板块。具体到个股来看,四川长虹、海能达、汤姆猫获净流入40.76亿元、39.56亿元、24.05亿元。净流出方面,有研新材、机器人、豆神教育遭抛售4.87亿元、2.62亿元、2.57亿元。(第一财经)
2小时前
在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荣耀CEO赵明表示,从算力支撑的角度,2027年手机端侧可能可以实现搭载千亿参数大模型,千亿参数大模型可以学习、理解、预测用户的行为和意图,帮助用户安排生活和工作。据了解,目前多款AI手机搭载的大模型还是几十亿参数、百亿参数规模。(第一财经)
36氪获悉,11月21日,泡泡玛特早盘上涨4.24%,股价迎来持续走高,最高点每股报价突破80港元,市值超过1070亿港元。截至发稿,泡泡玛特股价为79.5港元,市值达到1067.6亿港元。数据显示,泡泡玛特当前股价与年初相比涨幅近300%。据证券之星统计,近90天内共有18家投行对泡泡玛特给予买入评级,近90天的目标均价为77.03港元。
法院文件显示,美国司法部请求法官裁定谷歌剥离Chrome浏览器。谷歌应被禁止在未来五年内重新进入浏览器市场。美国司法部要求法官在其他补救措施无法恢复竞争的情况下,要求谷歌剥离安卓操作系统。美国司法部还要求法官命令谷歌在未来10年内将搜索结果和信息分发给竞争对手。(新浪财经)
36氪获悉,华创证券研报指出,锂电行业周期底已至,新技术共振迎来放量期。1)需求端:2025年展望欧洲市场有望开启二次增长,国内市场在增程乘用车、纯电动商用车等推动下也有望保持高增长,预计2025、2026年全球电池装机量同比分别增长24%、22%。2)供给端:目前铁锂、铜箔、三元等多个环节连续亏损多个季度,行业库存看当期已经恢复至合理水平,随着行业出清、需求增长,2025年有望向上修复盈利。3)新技术:快充技术已经开始大规模起量,2025年CVD法的硅碳负极产业化有望加速,固态电池有望在电池厂和整车厂推动下开启0-1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