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蠕形螨病是一种寄生在毛囊内的蠕形螨导致的较为严重的皮肤病。
病原学犬的蠕形螨病由蠕形螨引起。与品种有关,特别是幼犬易感。
病理生理学典型的是螨虫寄生于毛囊内,但有时可在皮脂分泌处和皮脂腺靠近毛囊处找到。螨虫以毛囊碎屑,细胞及以少量皮脂为食。似乎在淋巴细胞受到抑制时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螨虫增殖。
临床症状损害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出现鳞屑、毛发变细、色素沉着、脱毛、红斑性脱毛(图9.39)。损害可能只在身体某一部分出现,较典型的是面部、前肢。大约10%的病例可从局部扩散到全身。易感的品种多在18~24月的幼犬时感染蠕形螨。成年发病多在2周龄以后,多伴随着其他疾病(库欣氏综合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传染病)。
鉴别诊断应与色素变淡脱毛症,簇状脱毛,皮脂腺炎,深部或浅层脓皮病,注射部位反应,深层真菌感染,皮肤的T-淋巴细胞肿瘤,落叶型天疱疮,药物性皮炎,锌反应性皮炎,皮真菌病,马拉色菌病,内分泌紊乱相鉴别。
诊断在诊断蠕形螨病时确定发病区域很重要。从五个部分(唇皮皱,前后蹄部,两处以外的损伤)(表9.3)刮取皮屑可诊断发病程度。兽医可根据蠕形螨的生活史来判断当前的发病情况(图9.40,大量虫卵,少量成虫-活跃期;大量病死的成虫,无虫卵-低活跃期;可能更好的预后)。全身性皮肤病可通过刮取多处部位皮屑断定是否阳性。局部疾病只限于在机体某一区域的损害。应在2周后同一刮位复检,以确定治疗的效果。对于沙皮犬,当皮肤刮片阴性时,还应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以防止足皮炎。
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每周局部使用双甲脒0.125~0.250mg/kg,每天按时服美贝霉素2mg/kg,每天口服或注射依维菌素300~600μg/kg。局部500μg/kg与口服450μg/kg交替使用依维菌素可达到70%的治愈率。除螨应持续进行直到大约两周后三次深度刮皮检查,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因为蠕形螨感染可引起免疫力低下,因而为葡萄球菌感染创造机会,辨别并治疗细菌的继发感染对于控制脓皮病的发病率大有益处。当出现深度脓皮病时,应进行完整的脓疱与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图9.39螨虫引起一只5岁的阿富汗猎犬的毛囊周围表现为高色素化与黑头粉刺。
图9.40蠕形螨的成虫与弱虫阶段。
表9.3犬猫常见皮肤寄生虫
注:I.依维菌素;M.美贝霉素;S.浅表;L.硫磺膏;A.双甲脒;D.深部;P.除虫菊酯;Se.Selamectin。
由于品种易感性导致的幼犬感染蠕形螨病,进而十分严重并很难治愈。对于所有泛发性蠕形螨病的幼犬应尽快做阉割术。
成年犬得泛发性蠕形螨病可能与内分泌异常有关。皮质激素应限制应用于犬的蠕形螨病。